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我國5000多年歷史發展中,孕育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實現文化自信,就必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適應,不斷推進傳統文化現代化。在此過程中要堅持民族性、現代性、開放性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文化自信;傳統文化;現代化
2016年5月17日,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蔽幕孕攀且粋€國家、一個民族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所稟賦和擁有的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堅定的信心和發展的希望。[1]在我國5000多年歷史發展中,孕育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實現文化自信,就必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適應,不斷推進傳統文化現代化。
一、民族性: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根基
(一)民族性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特質。所謂文化的民族性是指能夠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國民品性、人格追求、倫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質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表現。[2]廣義的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在內,但現實告訴我們物質文化本身也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物質體現。因此,推進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核心是推進精神文化的現代化。精神文化的民族性,是理解精神文化的密碼,是精神文化的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質所在。文化民族性是是長期發展、逐步積累的結果,它具有突出的繼承性,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自覺不自覺在傳承民族性,這種文化傳承慣性與我們民族長期農耕文明、中華文化延續性密切相關;文化民族性是區分“我們”和“他們”的標志,比如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以禮儀(也可以理解為文化)來區分華夷的標準的思路,這種思維轉化為現代語言就是是不是認同共同的文化,對于保持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具有重要影響;
(二)保持傳統文化民族性是應對文化全球化的需要。保持傳統文化民族性是應對西方強勢文化話語權的需要。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以現代化為追求目標,以改革開放為戰略,在推動社會各個領域現代化進程。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然從這一時代開始,經濟全球化逐步加速,文化全球化逐步顯現。傳統文化現代化面對的不單是本國現代化歷程的挑戰,還面臨著文化全球化的壓力。文化全球化的壓力來自西方各國文化以經濟實力為依托顯示著自己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地位,更來自于西方文化強勢話語權。應對西方文化的挑戰,就必須鞏固本民族的特性,而不是自行削弱文化的民族性。保持傳統文化民族性是保證文化交流過程中文化自信的需要。對外文化交流,沒有自身的特色內容和自身的文化原則,就容易被對方同化,也容易在交往中被邊緣化。而這就會影響到國家的文化安全。因此,保持文化民族性,是保證我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后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取得文化交流的話語權的關鍵,是堅定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基礎。
二、現代性: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目標
(一)現代性是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必然指向?,F代性倡導理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精神,尤其進步的地方,但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歷程啟示我們,由于過分追求所謂弘揚理性和主體性的現代化追求,西方社會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時,出現了自然環境惡化、社會理想失落的情況。因此現代性在代表進步的同時,自身局限性十分明顯。而我國崇尚自然、崇尚思悟的文化傳統,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重視價值理性的特點,在文化現代化過程中可以彌補現代性追求帶來的負面影響?;诖耍覀兺七M傳統文化現代化,不應喪失文化自信,對來自于西方文化領域的現代性理念頂禮膜拜、全盤接收,相反我們要牢牢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特質,進行現代性的轉換。
(二)建構傳統文化現代性的前進方向。建構傳統文化現代性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F代性,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與特定國家的現代化歷程緊密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是從中國情況出發、體現中國特點的現代化之路,反映在現代性上也會體現中國印記。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文化建設不能搞,不能割斷歷史,需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點反復強調。建構傳統文化現代性要結合中國國情。現代性來自于西方文化,建構傳統文化現代性不能對現代性的西方文化背景視而不見,或者是完全按西方文化對現代性的詮釋進行實踐。忽視現代性概念背后的文化基礎和物質基礎,離開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用西方的現代性概念去建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容易走入“邯鄲學步”的誤區,也容易使得國人失去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在我們這片土地上生活經驗的傳承,推進傳統文化現代化不應離開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特質,不應離開中國人的文化傳承的現實需要,應與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適應,與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相適應。
三、開放性: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準則
(一)開放性是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時代要求。開放性,指的是在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中,不能僅僅用傳統文化的自身話語和自身思維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和文化創新,而是站在當代社會發展的角度,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積極參與文化全球化,積極吸收西方文化的優秀部分,在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交流中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換。批判繼承傳統文化需要保持開放性。傳統文化不論在過去的歷史中有多輝煌,不論其中內核多么優秀,始終是對歷史上政治和經濟形態的一種反映。傳統文化作為歷史上政治經濟的反映,面臨著如何適應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問題??傮w而言,傳統文化現代化有一個批判繼承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對傳統文化的有正確認知與深刻剖析。而文化全球化所帶來世界范圍的文化交流,為我們從其他文化角度認知傳統文化帶來新的認知視角。對傳統文化進行文化創新需要保持開放性。傳統文化現代化既不能抱著傳統食古不化,更不能完全用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徹頭徹尾的改造,它是以我為主的文化創新。在傳統文化的獨立性基礎上,不斷借鑒吸收外來文化,吸取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新文化元素,對傳統文化有足夠的文化自信,保持一種開放性。
(二)堅持傳統文化現代化開放性的策略。堅持推進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正確輿論導向。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許多人的文化自覺的時候,我們的輿論宣傳著眼點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文化現代轉換的現實需要上,還要注意宣傳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注意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以此引導傳播傳統文化的價值導向。既要避免復古思潮興起,也要避免打著學習西方優秀文化的旗號侵蝕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堅持傳統文化產業化思路。文化產業是文化生產與傳播的主要載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發揮好文化產業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實現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制機制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實現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協同發展。[5]文化產業是文化消費產品的重要供給者,它所提供的文化形式面向大眾,易于為普通人們接受。通過傳統文化的產業化開發,可以有效的把優秀文化內容用現代文化形式表現出來,便于傳統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鄭承軍.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N].深圳特區報,2016-07-05(6).
[2]李宗桂.重視傳統文化的民族性[N].人民日報,2005-02-04(15).
[3]張勝南.現代性視域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
[4]封英.發揮好文化產業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J].紅旗文稿,2017(7),33-34.
作者:張麗麗 單位:河北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