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教育下的大學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大學教育生態的文化困境及其癥結
(一)大學教育生態的文化困境具象在中國大學西化包括蘇化的現代化過程中,盡管在規模乃至管理體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帶有種種弊端,無論是與古代的大學之道割裂,還是專業教育對人文教育的壓制,抑或是教育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甚至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甚囂塵上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產業化的教育換來的卻是越來越冷漠的圖景,在挑戰道德底線、觸犯法律的怪相日漸彰顯的同時,大學承擔的國家創新力提升功能卻沒有得到根本的彰顯,由此構成了中國大學發展的困境,體現在大學生群體上的具象可歸結為人格缺失、創造力匱乏、心理失衡等三個方面。一是人格缺失?!叭烁袷歉呱羞€是卑微是人文素質的基礎,也是人文精神的本質。”[3]同時,人格作為人的精神的尺度與標志,是對人的教育的關鍵。在中國大學場域中,在追求科學知識、技能的同時卻忽視甚至忘卻了崇高的人格,造成了許多學生的人格缺失,道德滑坡、法律意識淡漠、社會責任感不強,缺少對社會、對他人的愛。二是創造力匱乏。科學教育是產生創造力的關鍵,其主要目的應該是“為了使每個人能夠參與有依據的決策和采取適當的行動,這對保證他們個人、社會以及環境的健康和協調發展是重要的?!保?]但一方面,當前“學習科學的年輕人在減少,而且還表現出對科學缺乏興趣,至少在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情況是這樣?!保?]中國的大學生同樣如此,另一方面則是缺少創造力生成的土壤,這其中有文化的原因,也有當前應試教育、專業教育等原因,不過容易被忽視的原因則是科學與人文教育的失衡,特別是人文教育被遮蔽,難以培養出真正富有創新性、具有創造力的人才。三是心理失衡。在現代化轉型時期,中國同樣不可避免地遭遇著因為文化失衡、價值沖突的影響下人們產生迷茫、失落、壓抑、痛苦、甚至無所信仰、無所寄托的心理失衡、精神境界低下的狀態,這種狀態也傳遞到大學中,使得大學生也呈現出精神生活空虛、消極頹廢、缺乏信仰的心理危機。
(二)大學教育生態文化困境癥結面對以上困境甚至是危機的具象,如何診斷其中的癥結?當代中國大學存在的發展困境癥結無論是文化斷裂、工具理性、應試教育還是專業教育,其根本要義都在于忽視人文價值、人文精神、文化素質,也就是人文教育的缺位。首先,大學教育偏離傳統文化本位,被功利主義左右,教育領域受到非教育領域因素的主宰、教育商品化的現象日益嚴重,使得當前中國大學生產生了“傳統”與“現代”的嚴重斷裂。而在國際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全球化的思潮文化正在深刻影響、侵蝕著大學的文化傳統。其次,大學理念受到工具理性的宰制,把一切社會問題的本質視為客觀的、“技術”性的,而非道德或政治性的,大學教育的主流變成技術教育。價值取向主要在于為經濟發展、工業化、科技化提供必要的技術知識,忽視了責任、道德等人文價值的培育。再次,教育模式上,應試教育造成了教育的標準化,壓制了素質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質教育被遮蔽,抹殺了學生的個性思想、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阻礙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乃至社會創造力的提升。最后,在學科設置上,專業教育特別是科學教育壓制了人文教育,科研壓制教學。專業教育讓人成了分工的奴隸,現代大學的弊端正在于無限擴大“專業教育”的功能,“幾乎完全遺棄了文化的教學或傳播活動”,因此,“在大學里再度建立文化教學,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核心思想體系”便成為“大學的基本功能,也必須是由大學凌駕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5]。
如上文所述,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中國大學發展困境與危機的癥結,而恰恰人文教育在現代大學中應占據核心地位,正如以禮樂教育、德性教育、價值教育、人格教育為內容的人文教育構成了中國古典教育的核心,并且“現代大學應高度重視的第一件事是對學生的人文教育”[6]。為規避當前專業教育過度膨脹、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失衡的弊端,防止造成學生因人格分裂、道德缺失、知行相悖而變成“單向度”的人、甚至淪為“經濟動物”的異化,大學理應倡導實施人文教育,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平衡。那么,破解大學文化教育困境的核心路徑是什么呢?本文認為在于藝術教育。人類文化的要義是人化,其人化的主要路徑在于教育、文化、修養和藝術?;谌诉@種根本的存在方式,教育、文化與藝術本身具有邏輯上的統一。“教育是一切科學藝術的基礎,藝術教育尤為一切教育的基礎”[7],藝術教育不僅是大學人文教育的核心形式,也是完整教育體系的關鍵環節,這是由藝術教育的本質決定的。一般而言,“藝術教育是以藝術為媒介,培養人的藝術能力與藝術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統活動”[8],這一系統性的教育既是一種語言教育,又是情感教育與經典教育,而在其本質上因為具有獨立價值的人類本性而是一種人文教育。其一,藝術教育關切人性,能夠培育智慧心理和健全人格。藝術教育的過程會讓人從藝術的開放性與可持續性中沉淀一種“異質同構”、貼近“智慧”的心理結構,獲得審美體驗,提升創新意識,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在藝術世界敞開自己的生命狀態,與藝術創造主體對話、共鳴,實現情感的解放與升華,制衡物質世界與現實功利的羈絆,從而超越自我、養成健全人格。其二,藝術教育能夠引導人獲得對“道”的體悟和關照。藝術教育的過程也是從感知藝術語言的有限存在形式出發,通過審美、想象去領會藝術作品的本體“意味”,去感受和領悟人生和命運,發現意蘊無窮的新世界,以在有限之中追尋、把握超越之“道”與無限可能,而這正是人的本質力量所在。其三,藝術教育能夠通過審美,引導人們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覺地以藝術的態度對待人類、對待社會、自然、人生與自我。在現行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體系中,藝術教育既是獨立的、普及的、基本的藝術審美素養教育,同時,對于各種素質教育而言也發揮了中介作用,它是貫穿于素質教育始終的,潛移默化地灌輸人文價值和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大學的藝術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平等的、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的教育,不為培養藝術方面的專門人才,也不著眼于少數藝術特長生的培養。尤其對于理工科大學而言,藝術教育的定位更應體現出“人文性”,這里的人文性主要是指“關于人的‘修養’教育,是‘靈魂’教育,是‘做人’的教育”[9],并發揮著人文教育的核心作用。當然,不同于以少數學生為對象、以系統的專業化技術訓練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藝術專業性教育,大學的藝術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提高全體學生的藝術修養和人文素質,而且藝術教育不只存在于藝術課程之中,也可以而且應當存在于教育過程的始終。
三、“無用之大用”:藝術教育的核心作用機理
伴隨著后現代式的反思,現實生活中科學技術的異化作用日趨明顯,而基于藝術的“無用之大用”,藝術教育在大學文化教育生態場域中也應該發揮“無用之大用”的核心作用??梢哉f,綜合了音樂、美術、書法、攝影、舞蹈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段,能夠讓全體學生獲取基本藝術知識技能以及藝術思想與審美欣賞、評價能力的藝術教育既傳承與創新了中國古代的樂教文化,能夠體現“道、學、術”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并重的特點。這種“無用之大用”的核心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陶冶情感、涵養思想,化育形成高尚人格除了藝術語言和技術的傳遞價值,通過將藝術的審美與陶冶性情聯系起來培育人性、化育人格是大學藝術教育的首要作用。我國傳統教育理論認為知、情、意作為教育的三個層面不可或缺,其中,情感是人格的重要構成,不僅是人區別于物的重要特征,而且構成了“圣人調情”、“君子制情”、“小人縱情”的層次之分。一般而言,能夠賦予情感最優美和最深刻細致表現的,首先是文學和藝術。大學生盡管已經成人并具備相當的理性高度,但其情感的自我管理與人際關系的調節能力尚待成熟與完善。通過藝術教育,一方面可以讓大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的;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移情作用拓寬胸襟、陶冶性情,藝術的審美關照正是通過被稱為“宇宙的人情化”的移情作用生成意象,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的。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涵養上主要體現為政治思想與道德思想。其一,通過藝術教育的形式去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是行之有效的路徑。其二,藝術教育是大學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馮友蘭曾說,“儒家以藝術教育為道德教育的工具”,現代大學的藝術教育同樣可以通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感來獲得德育效應。人格是一個綜合概念,既有個人特性更有群體意識。大學的藝術教育同時體現了對個性以及群體意識的尊重這兩個側面,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藝術修養這種“社會性的人格素質”,進而化育完整的社會人格。藝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受教育者尊重不同的個性、不同的風格,尊重個人的創造,還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群體意識,因為審美活動和藝術有一種社會化溝通的功能,使個人和社會在藝術教育中能夠得到和諧統一。
(二)啟迪科研智慧,激發創新潛能創造性是藝術的本性,創新精神是藝術的靈魂。大學教育通過實行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實現理性與感性思維相對的平衡和相互促進、實現科學與藝術的平衡培養創造性人才。首先,從腦生理科學視角看,藝術教育對智育發揮平衡作用。人腦的左半球負責抽象思維,俗稱“數字腦”,右半球負責形象思維,俗稱“藝術腦”,人的思維只有在左右腦同時充分開發的條件下,才能達到更高水平。藝術教育的加強對右腦開發發揮特別作用。左腦儲存個人畢生的經驗,是“個人腦”;右腦儲存人類大腦進化五百萬年來所創造與積累的智慧與經驗,是“祖先腦”。自古以來,人類都是依賴右腦作為主導來生活的,它給予人類靈感、智慧、創意,右腦的信息量是左半腦的十萬倍、百萬倍乃至千萬倍以上。因此,藝術教育可以促進右腦的開發。人的左腦具有行動、文字、抽象思維、數字意識四個特性,側重于發展工藝、戰略、語言、邏輯和算術等,相比較而言是開發較多的部分。右腦則具有純粹的“生存”、對圖像的理解力、隱喻、欣賞音樂的能力等四個特性,可以說,這正是思維原創性的科學基礎與動力源泉。隱喻是感情與圖像的獨特結合所產生的一種精神上的創新,內心世界的情緒或感情往往要依賴于隱喻才得以溝通和交流,而隱喻和圖像的結合就是藝術。由此,作為“右腦革命”者的藝術教育同樣可以發揮出特有的作用。此外,藝術教育還可以使學生緩釋心理方面受到來自智育的壓力,使由于片面接受智育而造成的學生心理發展的不平衡趨于平衡。其次,從科學研究客觀規律而言,其過程是先有藝術或者哲學,再到科學的創新,科學與藝術具有內在的相通性。而從科學研究的實踐來看,科研之美是一種獨特的美感,很多科學家總是被一種美引導著。比如音樂和數學并不偶然地構成了藝術和科學的共同的靈魂,它們正是這種合規律性與合目性的相互擊撞而諧和的奏鳴曲。可以說,激情與理性一道孕育了科學,藝術由此構成了科學活動的美學動力。最后,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的結合不僅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也能夠改善學生的思維結構。通過開展藝術教育可以培養科研創新所需要的直覺,可以拓展想象力空間,可以培育學生的形象思維,從而提升原始創新力,改善學生思維結構,以此促進大學生的智力的全面發展,對培育創新人才有著自己獨特的、智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形成和諧心理結構,提升大學生人生境界在現當代社會,面臨種種異化現象,心理與精神的難題向人類包括大學生提出了巨大挑戰,如何使技術的、物質的奇跡和人性的、精神的需要實現平衡?藝術的完美離不開和諧,和諧精神是藝術的根本目標。以情感性為重要特征的藝術活動和藝術教育,對于人的情感困惑、心理失落,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通過維護每個人的精神的平衡與和諧,來維護、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其一,藝術教育能夠減輕智育本身對學生的心理壓力,并增加審美體驗和生活情趣,使人的感情活潑靈動,激起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借由藝術的凈化功能、暗示功能實現大學生精神的救贖。其二,藝術教育可以激發集體無意識,塑造和諧的文化心理結構本體。凡是真正的藝術,均能以一種最典型、最集中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人類集體無意識深層的那種最恒常、最基本的生態模式,藝術教育能進入人的感性層面,甚至讓人有意無意地與自己無意識深層中生態原型聯系起來,成為一個開放的人和可持續發展的人。其三,藝術教育能夠變化氣質,提升精神境界。如果把藝術教育歸結到一個最高的層面,就是要提高人生的境界,這也是藝術教育核心作用的最終落腳點。儒家崇尚“人皆可以成為堯舜”,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修養上升到圣賢的境界,而藝術教育同樣可以給人以本能沖動和情感的解放,使人具有一種寬闊、平和的胸襟而成為生機勃勃的、明事理、有作為的人。人的自我實現的過程就是由有限向無限擴展的過程,“人的超越有限的意識,最根本在于審美意識或詩意,詩意是美的藝術的總精神?!保?0]這里同樣提出詩與藝術的內在關系,“審美教育對于人的精神的最高的影響就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11]。按照人生境界的邏輯脈絡,詩意的人生境界作為一種超越有限的境界、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恰是大學藝術教育的最高目標。提升詩意的人生境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被稱為“完全的認知”的高峰體驗中更完全地具有人性、更加超越自我、更加整合、更具有創造力,更接近他的存在完美性,可以說這種高峰體驗是自我超越,又是自我確證,處于高峰體驗中或經歷高峰體驗后的人普遍會有一種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懷,這種感恩之情常常促使人產生一種“世間何等美好”的感悟,表現為對于每個人和萬事萬物的愛,激發一種為這個世界行善的沖動,一種回報的渴望,甚至一種責任感。因此通過藝術的高峰體驗,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在完全認知人的價值和意義基礎上,在感恩中完善人格,完成精神世界的救贖,心理的調試、學會愛與責任。另一方面則可以培養學生超越的生活態度。超越有限追求無限和永恒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生通過高遠的審美境界為主導原則、凝練一種超越的精神可以實現詩意的藝術化生存。而大學的藝術教育作為最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教育,讓學生懂得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身,培養提升人的情感力和文化品位,從而將自己的生活創造成“藝術品”,實現人生美化和個人生活的藝術化,使自己的生態狀態得到有效改善與提升,逐步進入審美的詩意生存。
(四)承擔文化使命,繼承與創新傳統藝術文化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12]大學是文化交流的窗口,更是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圣地。保存、傳承本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本來就是大學特別是著名大學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是大學的一項重要職能。中國大學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就在于體現在大學生身上的“傳統”與“現代”的斷裂。藝術教育是大學繼承與創新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形式。大學生通過接受藝術教育特別是鑒賞具有永恒價值的藝術經典而獲得藝術文化的修養和文化生命的體驗。中國傳統藝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是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是一部記載中國人生活品位和美感世界的活的圖畫,反映出中國人‘用美的方式生活著’的優雅心態”[13],其最終本體是“道”,體現了最為深刻的中國文化精神,中國傳統藝術“積累了人類幾千年的文化的精華,它們是培育美好、善良、高尚的靈魂的最好的養料?!保?4]通過中國傳統藝術教育,可以感受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那些隱藏在中國心靈深處最深層的東西,讓學生體悟中國藝術所承載的價值理念、生命情調和意境之美。
作者:陸挺單位:東南大學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