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影的敘事特點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故事是電影創作的核心。尤其是在密室電影作品中,敘事是否流暢完整,往往是衡量該類影片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也是傳達個人思想情感的基礎。電影《活埋》就以一次綁架事件為背景,利用一個主角、一個特殊的密室情境以及一些簡單的道具,完成了一次精彩紛呈的敘事。本文將從情境元素、道具元素、視聽元素以及主題表達四個方面來分析《活埋》的敘事特點。
關鍵詞:《活埋》;敘事特點
一個人、一部手機、一具棺材,電影《活埋》僅利用這三種元素就獲得了第25屆西班牙戈雅獎最佳原創劇本等三項大獎。作為一部小成本電影,沒有華麗的布景,也沒有什么明星大腕,卻把故事講得如此扣人心弦,以至于它在業內好評如潮,也不足為奇。隨著《活埋》知名度的提高,“密室電影”這一概念也再次為更多人所知,這種獨具魅力的敘事方式更是讓眾多影迷感到好奇。所謂的“密室”,是指人的視線被空間部分或者全部遮蔽,從而形成了一種陰暗、擁擠的空間氛圍。密室電影中,這種密室元素往往會使人產生一種緊張、壓抑的心理效應。影片《活埋》就將這種元素展現得淋漓盡致。在一個極限的幽閉空間內,用短短95分鐘的獨角戲,不僅把故事講得精彩紛呈,所釋放出的社會圖景和人性隱喻也讓人印象深刻。近些年,密室元素在電影中被運用得越來越多,眾多影片都取得了票房與口碑上的成功。其實,密室電影歷史悠久,這種密室元素之前大多只在小說或是戲劇上運用廣泛,西方戲劇界甚至提出過“三一律”的概念,即在戲劇創作時,故事要發生在一天或者一晝夜內,地點在一個場景,情節服從一個主題。隨著時間與技術的發展,電影的發明將這種密室元素慢慢帶上了大銀幕。在隨后的幾十年時間里,誕生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按照空間以及影片中主角人數的不同,這些密室影片被分為獨角類和群像類。所謂的“獨角類”是指,在一個僅能容身的空間內只用一個人完成敘事,例如《洛克》《狙擊電話亭》等。而群像類則指一群人在一個較為封閉的空間內通過沒完沒了的對話以及人物錯綜復雜的關系完成故事的敘述,例如《完美陌生人》《彗星來的那一夜》等。影片《活埋》則屬于前者,在同類型領域中屬于經典的上乘之作。
一、電影《活埋》中情境元素的選擇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在伊拉克工作的美國卡車司機保羅,因為國家間的沖突問題致使他遭到叛亂者的綁架,只身困于一具棺材內。無法逃脫的他身邊只有一個打火機、一部手機、一把小刀,不僅要長時間地面對這個幽閉狹小的空間,還要不停地阻擋各種隨時可能發生的災難。在嘗試撥打了各種求生電話之后卻仍然等不到任何救援的他,最終陷入了無盡的絕望,被黑暗吞噬。從頭至尾,主人公保羅都沒有離開過“棺材”這個敘事空間,所有的情節推進以及情感的層層遞進問題也都在這個極限的封閉空間中一氣呵成。密室電影對情境的選擇要求非常高。雖說是空間封閉,但為了塑造人物、推進情節的發展,導演一般會將情境放在一個封閉但卻與外界依舊保持某種聯系的空間內。影片《活埋》選擇了一個既封閉又無交流性的棺材里。影片從頭到尾都只有一個人,所有的情節沖突、情緒渲染、節奏把控的責任都在他身上。在主角所處的密閉空間內,唯一與外界的交流,只有一部手機和不停滲入的流沙、鉆進去的毒蛇,還有透進棺材的微光。并且全程無轉場,甚至在很多時候,導演會利用黑幕加畫外音的形式表達情緒。眾所周知,“行動”是影視作品最重要的敘事動力,然而影片中,導演卻選擇把主人公放在一個僅能存放尸體的情境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主人公的“行動”,從而限制了敘事的彈性。導演在給自己設置完難題后,其用意也很明顯:“棺材”象征著死亡,在生死邊緣掙扎的他,面對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生命即將隕落,更多的對人性的失望。“心死”大過“生死”,利用“棺材”的象征也升華了影片主題。另外,這之前并沒有哪一部電影敢把故事放在這樣一個極其逼仄的空間內敘述,這樣的選擇也加大了影片的噱頭。這樣的情境選擇考驗的不僅是演員的表演,更在于導演“說故事”的功力。對于“密室電影”來說,情境的選擇幾乎可以決定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棺材”所塑造的密室空間在某些方面促成了影片的成功。
二、電影《活埋》中道具元素的選擇
不管是在“獨角型密室”還是在“群像型密室”中,道具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敘事元素,對于一個封閉空間來說,往往擔負著推進情節發展、展現人物關系、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而眾多道具中,“手機”在近幾年的密室電影中受到各大編劇、導演的青睞。畢竟,作為一種通訊工具,手機是唯一一個可以聯系“密室”與“外界”的中介。在影片《活埋》中,主人公幾乎全篇都在打電話。在一次次通話過程中,故事發生的背景、周遭的環境慢慢清晰,關于該事件的起因與經過也逐漸明朗起來。“美國911事件”發生后,美國對伊拉克地區進行了軍事報復。作為一個原本有著美好幸福家庭的卡車司機,只是個負責貨運的普通人,在一次貨運途中遭遇當地人伏擊,醒來后就被綁架深埋在沙漠的棺材里。在與各方不停的對話中才明白這其中的陰謀與利益,作為一個政治的犧牲品,他做了所有反抗,卻還是要面對眼前不可更改的命運。通過通話,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也漸漸豐滿。例如,主人公醒來的第一時間就是撥打自己國家的報警電話,并且一直強調自己是“美國人”。因為在他的潛意識中,自己是美國公民,不管身處何地都會受到自己國家、政府方面的保護,不可否認,他深愛著自己的國家,就如同千千萬萬的美國普通民眾一樣。但是接踵而來的等待、欺騙和不作為將這種信任消滅全無,并將他逼入崩潰的絕境。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失望的不僅僅是對人性,還有對國家的作為。隨著一個個通話,故事的本質也慢慢浮出水面,情節在不經意間引向高潮,雖然只有聲音,卻一點也不覺得乏味。行動的缺失削弱了情節的力量,但手機在本片中所發揮的作用彌補了敘事的空白,功不可沒。
三、電影《活埋》中視聽元素的處理
在好萊塢的商業大片中,豐富且絢麗的視聽語言往往是眾人選擇買票進入電影院觀看的理由。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越來越能滿足觀眾在大銀幕前尋求刺激的視聽體驗需求,致使最初的傳統型視聽表現逐漸被市場拋棄。然而,在密室電影中,傳統的視聽表現卻展現出它最富魅力的一面,成為影片中的點睛之筆。影片《活埋》中,無論是忽閃忽滅的火光,還是主人公傳出的呼吸聲,都讓這部影片的感情色彩和緊張氛圍提升了一個層次。火光讓屏幕忽明忽暗,手電筒刺眼的光芒不時劃過銀幕,除了增添了懸疑的意味,更象征著一種希望,這種求生的意愿也隨著時間以及一個個電話的接通而“忽暗忽明”。喘息聲與主人公經歷的不同事件、表達的不同情緒相匹配,刺激著觀眾的耳膜。導演通過這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使觀眾擁有了一份“同理心”。“利用不可逾越的鴻溝制造各種反差,并輔以各種激勵事件推動情節進展,以讓觀眾無法自拔。”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中提到,“電影觀眾不會防衛自己的情感,他們以一種連自己愛人也不知曉的方式向故事人敞開心扉,迎接歡笑、眼淚、恐怖、暴怒、同情、激情、愛戀和仇恨。”影片中不同的雙方處在不同情境下與主人公語氣的對比也十分明顯。這一頭,主人公急不可耐、恐懼焦慮的情緒越是強烈,另一頭就越是平靜穩定。在生命的盡頭,面對家人,主人公的語塞、哽咽終于將壓抑許久的情緒表達出來。畫面中使用大量的特寫在強烈的光芒照射下,一種壓抑、恐怖、無奈的情感油然而生。這樣的做法很大程度上調動了觀眾的情感,不僅讓觀眾揪著心,也讓他們思考如果自己是影片中的那個他會怎么做?電影的劇情分為場與幕,講究每個分場間要有自己的層次與節奏變化。通常場與場間的區別是環境與場情緒的變化。本片全程只有一個場景,為了把故事講得扣人心弦,主人公每陷入一個新的困境或產生一種新的情緒時響起不同的音樂,也為本片節奏貢獻了力量。例如,剛開始,主人公正打電話尋求救援,信號卻突然中斷,本就焦急的他憤怒至極,在狹小的空間里四處尋找信號。這時,響起的是《ABUNCHOFLIES》,整個節奏變得緊張起來,在此后的80分鐘內,這首音樂不止一次響起。而本曲的中文翻譯為“一堆謊言”,與每個橋段所表達的意義,對偽善的控訴相符合。影片最后響起歡快輕松的美國鄉村音樂《INTHELAPOFTHEMOUTAIN》,更是諷刺至極。如果說故事是影片的“內心”,那么視聽語言就是影片不可缺少的“外衣”。運用得當的視聽語言會給影片增色不少,尤其是密室電影。
四、電影《活埋》中的主題表達
密室電影從萌芽到啟蒙再到今天的成長,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時間。在一個封閉的環境內,運用僅有的道具和演員講一個精彩的故事,不管是對于編劇還是導演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尤其是在電影產業如此發達的今天,觀眾們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請幾個“大明星”,設幾個華麗的場景就可以騙過去的“取款機”,他們要求的不僅僅是吸引人的故事情節,更需要一種真實的心理感受以及深刻的思想意蘊。如果《活埋》的導演只是向觀眾們講述了一個“綁架與被綁架者”的故事,那么它所獲得的殊榮一定不止今天眾人看到的這樣,即使它有一個看點滿滿的密室“外殼”。表面上主人公的死是因為伊拉克叛亂者的“撕票”,但從二人對話的字里行間里卻能看出不一樣的意味。從美國政府剛開始的百般推脫,到后面主人公在視頻后,政府人員改口稱“我們會找到你的!”,從綁匪反駁主人公“你們來重建的是你們摧毀的東西!”等體現出的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問題以及政府方面的所作所為才是害死主人公的真正兇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終于明白,在利益面前人只不過是一粒塵埃,一文不值,可以隨意任人擺弄,任人利用,除了自己的家人,沒有人會在意,民眾才是雙方博弈的砝碼。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政治立場與決策是對還是錯,不管戰爭的結果是成還是敗,最終承擔結果的始終是百姓。作為最受歡迎的小成本電影類型,獨角型密室電影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投資商的肯定。旁人看來,它只需選擇一個特殊的情境,運用一個或幾個毫不起眼的道具,講述一件足以吸引眼球的故事,再運用電影表現手段加以強化即可,但事實上,越是看起來簡單的東西往往越難以呈現。只有賦予它深刻的主題意蘊,并用心編排敘事邏輯,反復推敲情節線索,才能讓一部電影名垂影史。時間可以讓人忘記技術的魅力,卻不足以讓情感與思想流逝于心。
作者:劉夢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