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眾文化對藝術品消費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藝術消費行為與藝術產業鏈
藝術產業作為我國文化產業鏈條中的一個環節,是具有時代性、藝術性和審美性的。伴隨著以現代科技傳媒為輔助載體的新型藝術的誕生,藝術產業也以前所未有的標準化、商業化、規范化的經營模式去組織和影響著藝術品消費。藝術品展、藝術品拍賣與投資、娛樂產業化經營模式等都被納入藝術消費體系中來,形成了一種面向大眾,以藝術審美性和產業性為主要特點的文化產業鏈。然而,面對漸趨成熟的藝術消費主體,驟然建立起來的藝術產業鏈真的準備好了嗎?藝術產業生產出的所謂商業性、消費性、娛樂性、通俗性、流行性、后現代主義非理性產品真的為大眾所接受嗎?回答是否定的。藝術產業所生產出的藝術品在獲得大眾掌聲的同時也在悄然改變著藝術品消費行為和消費模式,大眾正迫不及待地奔向更為多元化的消費空間。
然而,反觀當下藝術產業的發展,顯然已經背離了藝術品消費的初衷—審美體驗,轉而沿著更加資本化、產業化的道路漸行漸遠。藝術產業已經被充斥財富夢想的人們操作成只有產業而沒有藝術的普通消費行為,殊不知他們丟掉的正是催生整個藝術產業煥發青春的火種。如今,反思整個藝術產業未來的發展,我們有必要在大眾文化的背景下,將藝術品消費與藝術產業的構建進行重新的審視和研究。
對于藝術產業來說,一味地走商業化、生產化的道路已經開始喪失活力,那我們未來的道路又將何去何從?也許,更可行的方式是沉潛下來,放慢腳步,讓一種更為廣泛的藝術消費觀念深入人心,培育出真正的“藝術品消費者”,使人們意識到藝術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從而形成自覺的藝術品消費習慣,這才是實現藝術產業鏈可持續發展的一劑良藥。
二、藝術品消費者與生活藝術建構
那么,如何培育真正的藝術品消費者呢?當我們仔細研讀理論大師們關于藝術審美體驗的若干論述時,應該可以找到答案。法國哲學家博格森在對“直覺說”的闡釋中如是說:“所謂直覺就是指那種心智的體驗,它使我們置身于對象的內部,以便與對象中那個獨一無二、不可言說的東西相契合。……直覺認識方式其實就是一種心理體驗的方式。”
這種“直覺”就是感官經驗下產生的與體驗活動密不可分的情感態度。接受美學則認為,接受主體在接受藝術作品之前已經具有了一種心理定式,這種心理定式由社會群體中的多種文化因素所構成,并直接影響和制約接受者的藝術品消費活動。由此可見,藝術消費主體的審美心理、審美習慣有利于引導健康、有序的藝術品消費行為,同時可以規范藝術消費模式,在健全當代藝術產業體制中發揮重要作用。美國當代著名實用主義美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在《生活即審美》一書中指出,將生活作為藝術審美中心對于解決當代美學困境來說是最好的選擇,這對于解決藝術產業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供需失衡同樣具有啟示作用。理查德•舒斯特曼認為,審美經驗是構成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成分,藝術創造與藝術審美都必須融入社會—歷史因素,而藝術的審美經驗同時要體現生活的繁復魅力。
由此可見,一個理想中的藝術品消費者應該是一個具有強烈審美意愿、獨特的審美品位與習慣,能將藝術品消費視作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重要途徑的自由個體。當下藝術產業或是自我封閉在高雅的廟堂之上,或是屈尊走下神壇挖空心思地生產藝術的怪胎來博取人們的眼球,這都不應該成為藝術產業未來發展的正確道路。恰恰相反,應該細心地聆聽一下潛在的藝術品消費者的心聲,努力營造濃郁的藝術文化氛圍,促進大眾藝術品消費習慣的形成,這或許比用力地宣傳和炒作效果來得更好。
作者:張焱 單位:黑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