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眾文化在語言類教科書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眾文化是現代文明發展的產物,更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它的橫空出世,在整個文化界乃至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震蕩,與此同時對整個社會文化、生產和消費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社會性、包容性和大眾性等一系列的特點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教育研究者的目光,但不難發現,他們的研究多集中在學科文化、社會文化和科技文化等領域,站在科學文化的角度對大眾文化展開研宄,無論是在學術課程資源方面還是在社會文化研究方面,都乏善可陳。本文就大眾文化是否應該被納入語言教材尤其是主干課程這一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從大眾文化的概念、內容、影響和發展趨勢這四個方面對語言類教科書內容的修訂發表自己的觀點,并為未來英語課堂教學的轉型做好鋪墊。
【關鍵詞】大眾文化;語言類教科書;運用
西方學者通常用Popularculture一詞指代大眾文化,就大眾文化的名詞解釋,中國學界與國際流行的觀點保持一致。路易•多洛認為,大眾文化是共享文化的另一種形式,它具有傳播性和倍增性[1]。英國學者約翰•斯道雷介紹了“大眾文化”是“廣受歡迎、深受喜愛的文化”,是大規模、成批次生產的消費文化等六種不同定義。國內學者關于大眾文化的研究起步比較晚,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大眾文化的概念才漸趨明朗統一。黃會林認為大眾文化是一種消遣性的“原始魔術”。陳剛認為,大眾文化是在工業社會中產生,以都市大眾為其消費對象,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的無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復制的、按照市場規律批量生產的文化產品。喻春蘭認為大眾文化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定地區、一定國家新近涌現出來的人們普遍關心、接受、喜愛的文化。而筆者認為大眾文化是指在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信息形態下,為了適應信息變化的日新月異和滿足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其以適應社會發展的目標為導向,以大眾傳播為媒介,使大量普通民眾通過便捷的方式獲得社會理性的知識和感性上的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其目的是讓廣大民眾的認知水平達到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效果。英語教育領域中的大眾文化是以國家政治和社會發展為藍本,篩選出適應學生文化品位的、以反映大眾日常生活作為課程價值取向的文化。從“時間”維度看,英語教育中的大眾文化存在歷史追溯性和根源性;從“受眾”維度看,在英語教育中大眾文化的受眾人群是學生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國內學者對大眾文化的研究起步較晚。
我國學者曾鳴指出要適當選擇有價值的大眾文化內容進入課堂。徐鵬認為大眾文化的開發途徑有三種,并主張將優質的大眾文化內容直接引入課程。關于英語課程中的大眾文化研究,Allende認為大眾文化有著極為豐富的情感價值和學術價值,教師利用大眾文化知識的豐富性和廣泛性在文化課堂進行傳播,利用大眾文化的知識體系來改變學生們的文化認知現狀,從而改變學生們的學習現狀,使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學習的樂趣,進而讓他們在學業上取得非常好的成果。國內一些學者為培養學生文化意識、提高語言交際能力,開始嘗試將大眾文化引入英語課堂。黃慶朝通過將大眾文化引入英語課堂,充分發揮大眾文化的輔助教學功能,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傅先輝從外語課堂教學和社會文化及流行文化的關系出發,闡述了兩者之間的正相關性。歐陽潔指出報刊教學、音樂教學和互聯網教學是大眾文化引入的三種主要方式。不難發現,已有的關于大眾文化引入英語課本的研究,大都是以大眾文化在英語課堂的運用為研究對象,以其在英語課本中的轉化形式作為研究內容。總之,國內教育領域缺少大眾文化的深入研究,教育領域對大眾文化概念的理解也僅僅源于社會文化的交流和溝通,其缺乏實質的文化底蘊。當下,大眾文化與教學成為一大熱點與難點。如何改善外語教學的環境,把大眾所喜愛的,尤其是青少年所喜愛的文化內容融入到教學當中去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也是該領域未來研究的趨勢。大眾文化一直以來是大多數研究學者們所研究的內容,他們的研究多集中在學科文化、社會文化和科技文化等領域,站在科學文化的角度對大眾文化展開研宄,大眾文化在學術課程資源方面的研究乃至社會文化研究方面還寥寥無幾。
因此在這樣的大環境、大背景下,開展大眾文化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1)實際意義。首先,英語課本中引入大眾文化,在英語課本的改革史上無疑是一次質的飛躍:以大眾文化為媒介,在課堂內和課堂外搭起一座橋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的靈活性和豐富性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生活相聯系,不僅有利于學生們對于書本知識的消化,更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大眾文化引入課本便于英語教育工作者把書本上的知識和大眾文化相糅合,讓學生理性地認識大眾文化,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最后,為英語教科書中大眾文化內容的編寫與使用提供借鑒。在英語教科書的內容編排上,注重大眾文化的思政性、合理性和新穎性,再適度和本體文化相結合,選取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大眾文化內容并使之符合學生經驗。在改進英語教科書使用方面,主張大眾文化在英語課本內容的運用、把學生經驗當作大眾文化課程資源、提升課程再開發能力,鼓勵學生參與課程開發。
(2)理論意義。首先,拓展了英語教育領域的大眾文化研究,大眾文化是現代文明發展的產物,更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它的橫空出世,在整個文化界乃至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震蕩,與此同時對整個社會文化、生產和消費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社會性、包容性和大眾性等一系列的特點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教育研究者的目光,但不難發現,他們的研究多集中在學科文化、社會文化和科技文化等領域,站在科學文化的角度對大眾文化展開研宄,大眾文化在學術課程資源方面的研究乃至社會文化研究方面還寥寥無幾,在兒童視角下的大眾文化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嘗試分析英語教科書中的大眾文化內容,拓展了英語教育領域的大眾文化研究。其次,本研究是對現有研究的繼承和發展,不僅豐富了“英語教科書中文化內容的研究”的理論成果,而且拓寬了英語課育人功能,還細化了研究視角。
與此同時,大眾文化的引入無論是對課程內容的變革,還是對未來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的轉變都有一定的沖擊:
(1)灌輸型教學向情景式教學轉變。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方式來進行授課,在整個課堂當中,老師是教學的主體,通過備課、演板和文章的分析,對課本的內容進行講解和總結,學生們則被動地對聽到的內容進行接收和記憶,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并沒有最大化地開動大腦對課本的內容進行吸收,相反,他們只是機械地記憶所聽到和看到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是經過任課老師的“過濾”而得到的,僅代表老師的觀點和想法,這樣的教學模式并沒有讓學生加入到課堂的思維活動當中去,學生作為學習的最終主體也沒有發揮出最大的思維積極性,長期處于這種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思維空間受到限制、想象力受到局限,創新能力沒有受到培養,嚴重違背國家對于大學生課堂學習培養的準則,是非常不可取的。相反,大眾文化之所以吸引大眾的目光,為大眾所接受,皆因為其大多數的內容是貼近生活、緊靠生活前沿、寓教于樂的,它們大多數的內容在社會和身邊都能找得到“原型”,所以很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由此,把課堂上的內容和實際生活聯系到一起,在課堂中創設出與課本和生活相似的情景,讓學生先入為主,找出課文內容的梗概,深挖課文所表達的含義,升華其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從而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掌握課文所表達的真諦,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本上的內容,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理解和創新能力,使得整個課堂富有活力,學生收效頗多。
(2)線下型教學向線上線下相結合型教學轉變。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課堂教學的手段不斷更新,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大學生們對于知識的渴望,迫切需要注入一些新的,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和思維來輔助課堂教學,其中新型教學器材和工具必不可少。當前,教育部大力推行微課、慕課等一系列以大眾文化為傳播媒介的新型教學方式,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傳統的線下教學是一線教師通過集體備課、討論等方式把每節課所要教授的內容串聯起來,而這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師來圈定上課的內容,由于老師個體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養的不同,很容易造成課堂教學內容的缺失或是學生理解上有誤區等問題。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的課堂傳授為主導,用一些新興的教學模式為之補充,把大眾文化和課本相連接,把大眾文化通過新型授課工具和課堂相結合,這樣既可以彌補老師上課內容的缺失,又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吸收更多的與課本相關聯的課外知識,提高了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更為高效。
(3)提綱型教學向應用型教學轉變。隨著許多學校向應用性本科高校轉變,英語作為公共基礎課程也應向大眾能接受的市場化轉變,大眾文化作為新增的內容使得原有的課本內容更進一步地向市場靠攏,其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都會隨之改變。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素養為目標,通過大學期間的學習,使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和寫的能力得到一定培養和鍛煉,從而達到能獨立進行日常的交流和對話的水平。而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英語課堂在完成大學英語的一般培養計劃的要求外,更為注重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這不僅對英語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為未來英語的教學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大眾文化的加入,不僅能達成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目標,也能很好地調節課本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得整個教學更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學以致用。
作者:胡丹 單位:南昌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