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詩歌多義性解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詩歌作者創作時的背景復雜,造成了詩歌具有多樣性。詩歌作者創作背景有著多面性,哪一個背景是詩人創作詩歌的心境意境所在,也是眾說紛紜的謎題,對詩歌不同創作背景的理解導致對詩歌所表達含義的多義解讀。
我國古代詩歌有著深遠的意境,真摯的情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入古代詩歌多義性解讀環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發散思維,甚至鼓勵學生對詩歌的自主理解,會增強他們的創新精神,但是對我國傳統詩歌所表達的正面的傳統文化和積極的人文精神,是應當引導學生去領悟,去體會并潛移默化接受的。例如,高中課本中的《孔雀東南飛》,對于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和婚姻悲劇,傳統語文教學中簡單地理解為封建家長違反人性,封建禮教對自由的壓迫。當然該詩作,這樣的理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焦母確實行為極端,不近人情。但是這樣的理解也會留下很多疑問,教師在鼓勵學生們自由地對詩作多義性解讀時就會得知學生們的疑問,難道焦母狠心逼死兒子,狠心讓兒子婚姻不幸福?不愿意讓兒子人生幸福嗎?顯然這樣的理解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教師應當發動學生仔細研究孔雀東南飛這篇課文,積極思考,自由解讀,找出焦母為什么執意要遣走劉蘭芝的原因。有的學生認為,焦母覺得劉蘭芝“此婦無禮節,舉止專自由”因而看不慣她的做派;有的學生會從詩中“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認為劉蘭芝的家世背景不如自家,焦母心生羈絆。但是經過對詩作的分析,筆者認為焦劉結婚三年,卻一直沒有孩子,詩中“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就是證明,這在封建社會,這是非常迫切的頭等大事,雖然可以采取納妾的方式來延續香火,但是焦仲卿的“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態度,讓焦母感覺劉焦二人感情深厚,更加激起了焦母的危機感和反對情緒,于是焦母憤慨道“: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這也是應當讓學生們注意到的一點,也就是對人情世故的理解,從該詩的學習中應當了解人情世故的分析。焦母的做法也不全為惡舉,也有為了兒子前途和名譽著想的一面。然而后來劉蘭芝聽從家人的建議要改嫁,焦仲卿聞之,哀傷至極,見到劉蘭芝,說了些帶有埋怨的話“:賀卿得高遷!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劉蘭芝回道“: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后續的發展就是雙方相繼結束自己的生命。對于這種結局,教師應當讓學生們自行思考,兩人的態度和做法是否妥當。有的學生會贊許兩人的做法,有的學生可能會不贊同,多義性解讀教學本身是要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但是語文教學不僅要熏陶學生的語文素養,更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筆者非常不贊同孔雀東南飛焦劉的做法,即使婚姻破滅了不能在一起,也并非到了自殺這樣的境地,愛情雖然很重要,但是人生中還有比愛情更重要的事情。況且兩人的悲劇也不能簡單地怪罪于焦母,離婚再改嫁也不能算是對原有愛情的背叛,筆者認為兩人的悲劇有一定的原因,例如兩人一直要不到孩子,必然會遭到那個時代家長的反對,還有兩人不在一起便求死的想法很極端,也可能由于兩人感情深厚。無論如何,自殺總是錯的。在高中語文學習這篇課程的時候,應當提醒學生們雖然這樣的結局給文學作品本身帶來了經久不衰的魅力,但是極端行為的不可取和負面后果應當通過教學讓學生們有個清醒的認識。
高中古代詩歌中多義性解讀的教學運用
1.對詩歌的詞示義,應當注意抓住其修辭手法。我國古代詩歌表達方式含蓄委婉,多采取比喻、雙關、象征的手法,在指導學生學習古代詩歌時,教師要注意提醒他們注意詩歌中所采用的修辭手法,這樣會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的多義性。我國古代詩歌多采用雙關和象征的修辭方法來表達詩中的詞義性,在特定語境中,利用詞的同音和多義特點,讓詩句有了多重含義,達到言此意彼得效果。教學中,如果注意到雙關的修辭方法,并注意在語境中雙關的運用,學生們還是不能達到對雙關的理解。而象征修辭手法,則是借以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來暗示特定的事理或人物,來表達深遠的寓意和真摯的情感,這種借物寄情喻理的手法為象征。在詩歌中,象征所借助的事物與象征本體意義往往無必然關聯,但通過詩人對所要象征的本體事物特征的突出刻畫,會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從而領悟到詩人所表達的寓意。所以對象征手法的識別,要從象征所借助的事物與象征本體之間的相似或聯系入手,在具體細節中尋找。在語文教學中,應當指導學生去掌握象征的這些特點。
2.對詩歌的句示意要注意從詩歌的情感內容入手來把握。我國古代詩歌的語言,經過高度詩意化的提煉、加工和創造,使得詩句飽含深入的意境和情感,詩歌的語言往往非常朦朧,例如李商隱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對詩歌本身所要表達的具體事物,是很難講得清的,而且其多義性十分突出,如果從就事論事角度來理解詩歌,很難把握詩歌的意境和寓意。只能從詩歌所寄托的情感入手,詩歌中“:無端、有淚、可待、惘然”等詞語表達了詩人哀怨、失意和悵惘,而又不失溫情的情感,進而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而這種情感共鳴多是對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的感嘆而來,這便達到了詩歌的藝術鑒賞效果,與讀者產生心靈契合與共鳴,這便是詩歌所要表達的含義。
3.從詩歌整體上來體會詩歌的文示義。詩歌的文示義即詩歌的主題思想,詩歌多義性自然也包含著主題思想的多義,對主題思想的把握必須站在詩歌整體的層次上進行把握,對詩歌的內容、寫作背景、采用的手法綜合分析。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有的人認為是對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詠嘆,有的人認為是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但是通觀全文,可以看出,這兩種說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是從文章的結尾詩句“天長地久有時盡(又作“會有時”),此恨綿綿無絕期。“可以總結出詩人對唐玄宗、楊貴妃的命運、愛情的惋惜之情,說明本詩的主題本就是多元而飽含情感的。
4.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自由地發揮想象,對詩歌進行多義性解讀。教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即教授學習的方法;授業,即激發學生對學科的專研興趣;解惑,就是指點學生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幫助和指導。高中教學應當注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們自由討論詩歌的多義性,并查找資料進行論文寫作來提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采用辯論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本文作者:黃紅霞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