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索王維心態和詩歌創作風格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唐時代及個人經歷使王維的思想心態呈現出前后兩種特征,這兩種心態特征又作用于其詩歌創作,使之在題材擇取、風格境界等方面產生差異。從前期的多游俠邊塞,呈陽剛之氣,到后期的多山水田園,富陰柔之美,題材風格的變化,無不受其心態特征的影響,而其獨特的心態特征又受其時代、經歷等客觀存在的制約。
王維(公元701—761年),字摩詰,祖籍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家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蒲州人。父親早逝,母親篤信佛教,對王維影響很大。王維聰穎多才,21歲中進士,為大樂丞,因屬下伶人擅舞黃獅被貶為濟州司庫參軍;后得張九齡賞識,擢為右拾遺,后升至吏部郎中、給事中等,又受張罷相牽連被派往邊地慰軍,并留滯節度使幕為判官;安史之亂中陷賊并被迫做偽官,兩京收復時因此獲罪下獄,因其曾寫反亂思主之詩《凝碧池》及平叛功高的其弟王縉請消己官以贖兄罪之力保,被赦罪降官,責授太子中允,后累遷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的一生,基本上與盛唐相始終。盛唐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風尚及時代精神對其思想、仕宦、生活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他前后迥異的心態特征。這兩種不同的心態特征又作用于其詩歌創作,使之在題材擇取、風格境界等方面呈現出差異。人們往往根據其心態變化所引發的題材、風格變異,將其詩歌創作以40歲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一、在大唐帝國如日中天、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民心理蓬勃進取的時代環境中,前期的王維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對社會、人生、功業充滿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呈現出朝氣蓬勃、樂觀向上、積極仕進、自豪自信的心態。
《塞上曲》有“平生多志氣,箭底覓封侯”。這是他前期人生理想的宣言,也是此期心態特征的真實寫照。由此而來,他在詩歌題材的選擇上往往以游俠、邊塞為主,兼有政治感遇等,風格上呈現出雄放豪邁的陽剛之氣。如游俠邊塞詩《少年行》、《使至塞上》等。其他邊塞詩如《燕支行》、《老將行》、《隴西行》等,描寫邊塞戰爭的雄偉場面,歌頌將士浴血疆場,以身報國的雄心壯志和颯颯英姿,豪氣干云,神采飛揚,與高岑同調。
與邊塞相關的前期送別詩也同樣極富盛唐氣象。王維有送別詩70余首,占其現存全部詩作的約五分之一。其送別的對象主要是兩種人:一是同鄉,一是同僚。送別事由多是友朋赴邊、遷謫、落第和歸隱之類,其詩中旨意往往跳出同情、勸勉、祝愿的常規和常境,借機發表對時事的看法,對開明政治的向往,表現出積極人世的建功理想和崇高的人格精神。他的送別詩一般都能別開生面,境界奇高,表現出踔厲奇發、壯亢激昂的風格特征。國家的空前強盛,經濟的空前繁榮,文化的空前融通,拓邊的空前需要,使唐人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成為很有誘惑的現實。建功馬上,立業邊陲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精神深入人心,并成為盛唐士子人生價值的重要取向,盛唐詩人大都有從戎游邊的經歷。王維對自己的游俠和出塞經歷有著很豪邁、很精彩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人生理想和時代崇尚的一致性。這種與時代相通的情感和心態特征,也同樣表現在其送別詩創作中,如《送張判官赴河西》、《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
王維前期也寫了一些政治感遇詩。這類詩批判當時權貴驕奢、賢士坎坷、榮辱不公等不合理的政治現象,抒發懷才不遇、宦海沉浮的憤慨,同情下層婦女的不幸,表明自己對社會的深刻認識。如《濟上四賢詠》寫四位失意的下層人士的遭遇,表現出當時正直知識分子的不幸。
《老將行》既是邊塞詩,也是政治感遇詩,詩中寫的是一位老將的經歷:年輕時作戰機智勇敢,身經百戰,威震敵營,立下赫赫戰功,卻得不到應有的封賞,閑居在家,寂寞空虛。后邊境遭擾,強敵壓境,老將軍不計前嫌,請纓殺敵,烈士暮年,壯心不己。詩中既歌頌了老將的高尚節操和愛國熱忱,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冷酷無情。
前期王維詩作的山水題材,也同樣呈現出明快熱烈的色調,如l9歲時寫的《桃源行》:“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北憩F出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對人生的熱愛。
又如《渡河到清河作》、《華岳》二首,或寫水或寫山。寫水,寫得積水淼浩,波光連天;寫山,則是崔嵬崢嶸,黛色蔥郁,一派廓大氣勢。再如《燕子龕禪師》寫山間小徑的盤曲險惡、山峰的陡峭、飛泉的吼噴、怪石的崢嶸等等,簡直可與李白的《蜀道難》相媲美。故《芥子園畫傳》評此詩日:“王摩詰燕子龕詩,雄奇蒼郁,非以李咸熙之筆寫之不可?!崩钕涛跫幢彼沃嫾依畛桑洚嬌剿?,以力度著稱,“骨干特顯”、“挺拔堅實”為其特點??梢娡蹙S此詩表現出來的雄奇勁健、超拔挺邁之勢。
從軍入幕、游俠赴邊是盛唐的時代風尚,這種風尚的形成,也與朝廷的鼓勵政策密切相關?!缎绿茣?選舉志》中有唐代科舉把“軍謀宏遠”一科與選拔政治人才制并列的記載。唐玄宗亦曾明令:不及時行賞有戰功的官吏皆斬,能擒賊首的士卒授大將軍。這些特別的政策,大大地刺激了唐代讀書人對邊事軍功的關注和投人,軍幕中吸引了大批當時富有才華的墨客文人。在唐代布衣才士中,緣軍幕而進身的大有人在,有唐以來文人仕途之最達者高適也由此而擢升至散騎常侍,封勃海侯。他在《塞下曲》中心滿志得地寫道:“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久佐戎幕而官至嘉州刺史的岑參在《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中更有“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豪情壯志。同樣,王維以戰斗為美,以豪邁為美的心態特征,也是這一時代心理和民族心理趨導的結果。
法國藝術批評家丹納說:“一個以快樂為主的時代,比如那些復興的時期,在安全、財富、人口、享受、繁榮、美麗的或者有益的發明逐漸增加的時候,快樂就是時代的主調……那時所有的藝術品,雖然完美的程度有高下,一定是表現快樂的?!蓖蹙S所處的盛唐時代,政治開明、國家統
一、國力強盛,經濟文化高度發達,思想自由,民族心理昂揚向上,積極進取。沐浴在這盛世的陽光之中,王維的心態情感自然也為之感染,懷抱著兼濟天下的政治理想,積極地追求功名,希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開拓進取、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使前期的王維能以開闊的胸襟、熾熱的情懷、遼闊的視野、酣暢的筆墨刻劃游俠風采,描繪邊塞風光,反映邊塞感受,表現出那個時代人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唱出高亢奔放的時代強音。風格豪放、境界壯闊、情調激昂、筆力雄健,流溢著陽剛之氣,“盛唐氣象”可見一斑。雖然在詩歌史上他沒有被稱為邊塞詩人,但他確是盛唐第一個大量寫作邊塞題材的詩人,是高適、岑參之前邊塞詩的最富有者。而這類題材的擇取和陽剛風格的形成,又是大唐的時代環境、精神風貌及本人經歷對其思想心靈感召后作用于其創作的結果。
二、平和淡遠、寧靜超逸是王維后期心態的主要特征。
由于時局、經歷等原因,40歲以后,王維的思想、觀念、心態發生了極大變化,對仕途的失望、對官場的畏懼,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性,使他在難舍仕宦的同時,又對社會世俗失去了往昔的樂觀執著;佛理禪旨的感悟、自然山水、田園風光吸引了他的情趣和心靈。他在田園里呼吸著無憂的空氣,他在大自然中獲得了心靈的慰藉,心態變得平和、淡遠、寧靜、超逸了。這一心態特征的變化,使他在創作中開始注重對這些帶給他慰藉的山水田園題材的擇取和心靈感悟的抒發。王維的這類作品,代表了盛唐山水田園題材創作的最高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國古代詩壇上的大師地位。
王維是一個能詩善畫、精通音律、善彈琵琶,又工草書的才華橫溢的詩人兼藝術家。這些飽含感悟的姊妹藝術對他的山水田園詩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能以詩人、畫家的眼光和心靈去觀察世界,感受生活,并把所見所聞所感用詩、畫再現出來,形成一種既有神韻又有情味的美妙意境。在創作中他善于最大限度地發揮語言的啟示作用,喚起人們對光、色、音、態的聯想,呈現出宛然在目的生動圖畫,托物達意,立象傳情。蘇軾對此評價極高:“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蓖蹙S詩現存不滿400首,最能代表他后期創作特色的是在寧靜超逸、平和淡遠心態作用下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渡骄忧镪浴氛宫F秋山雨后的清新氣象,《青溪》、《過香積寺》、《藍田山石門精舍》等寫深山溪澗或寺院幽清的景象,而《皇甫岳云溪雜題》5首、《輞川集》20首則是描寫隱居幽勝的組詩,大多寫得精致美妙,膾炙人口,猶如精美的繪畫小幅。描繪田園風景的詩作有《贈裴十迪》、《春中田園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等lO多首,勾畫了農村平凡而美麗的日常風光。王維把山林描得清幽雅秀,令人神往,把田園生活寫得和平寧靜,引人入勝。這些作品,表現出詩人對清幽山林和優美田園的感悟與陶醉,對閑適生活的喜愛與留戀。《輞川集》是王維后期山水田園絕句的代表,它反映了詩人的隱居生活,描繪了輞川的自然景致,表現出陶醉于其中的情趣感受,呈現出獨特的空明寧靜的陰柔之美。
王維后期詩歌中常有“空”字,如“空山不見人”、“空山新雨后”、“夜靜春山空”、“空谷歸人少”等等。這些“空”字由于后文的意象,不能作“無”和“沒有”義來理解,這種“空”是詩人對眼前景的一種心靈感悟,其中內涵著萬物生命的實有和靈動,是“空而不空”的特定狀態?!翱丈讲灰娙恕?,卻能聽到人的生命之聲;“夜靜春山空”,卻有桂花的飄落和鳥的歌唱。可見這“空”中自有生命的流動,自有詩人獨特的心靈感悟。
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詩作,在描繪自然美景和田園風情的同時,都流露出詩人閑逸寧靜的情趣和心態,透出佛學禪理的旨趣,表現出對現實漠不關心的情緒。表面上看,其思想心態是消沉頹唐的,但從其深層意蘊和后期創作總體傾向看,王維的“萬事不關心”只是對現實仕宦的不關心,對山水田園之美他不僅“關心”,而且迷醉;他的“寂為樂,閑有余”是擺脫世俗利祿煩惱后的另種層次的生命感悟和生存方式,精神并不沉淪;“傷心”而銷向空門,是對世俗險惡的失望和尋求心理慰藉的一個方式,這一方式引導他從另一角度理解人生和陶醉真善美的山水田園。從當時的現實狀況看,玄宗沉湎聲色,昏庸無道,賢者被貶疏,奸佞卻當權,政治黑暗,權貴驕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等日益滋長并漸趨激化。而在這種情形下又不能決然離去的王維,要么與之斗爭,要么同流合污,要么亦官亦隱、身官心隱。王維最后選擇的是后者,走了一條既適合自己又無害他人的淡漠仕宦、寄情山水、研悟禪佛之徑。根據當時朝廷、社會及王維個人的具體情況,應該說這一選擇是正確的,是適合包括王維在內的大多數正直官宦設身處地的實際狀況的。此時的王維倘若采取“積極”的態度,只能有兩種形式:其一,與之斗爭,結果是“玉碎瓦難全”;其二,同流合污,結果又與心志相違。無論王維選擇何種“積極”形式,都將既是個人政治的悲哀,也是民族文學的損失。從某種角度看,現實中的王維似乎只能走這條貌似“消極”、實不得已、確也并非消沉的道路,并由此創造出其彪炳千古的人生輝煌。我們應該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去審視王維后期的思想、心態、行為及創作,而不應超現實地簡單武斷地評判王維后期的思想心態是消沉頹唐的。由于現實和心態的變化,此期王維淡漠的對象只是仕宦功名,而對山水田園則情趣盎然,且漸深漸濃。詩人的追求仍在,志趣仍在,就不應該說其心態真的消沉頹唐了。由對仕途功名的熱衷,轉為對山水田園的鐘愛,新的生命意義、價值取向使他尋覓到新的生命空間和獨特自我,獲得了另一番人生樂趣,心態特征也由前期對仕宦的樂觀進取、自豪自信,轉為后期的超脫飄逸、寧靜淡遠,并影響和作用于其詩歌創作。應該說這是王維對社會人生、宇宙自然的另一種理解和詮釋,這種心態特征仍然是主動、積極、健康、充實的。認識不到這一點,就很難真正地理解王維以《山居秋暝》為代表的后期山水田園詩,在明潔空靈禪旨中所呈現出的生機與情趣,很難真正理解其中蘊喻的詩人對理想社會和高尚人格的期冀與追求的深層意蘊。變化了的心態特征帶來創作題材和風格的變異,詩人開始更多地擇取山水田園題材,并創造出空明寧靜的獨特風格境界。
王維在給好友裴迪的信中說:“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春,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由此可見,在對自然山林的愛戀和陶醉中,其心態特征是主動、積極、充實的。新晨
受佛學禪理影響及喜歡山水田園的心態特征,使他特別喜歡表現和感悟靜謐恬淡的境界。明代胡應麟稱王維的五絕《鳥鳴澗》、《辛夷塢》“卻入禪宗”,“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這種追求不似前期的高昂熱烈,而是寧靜明潔、空靈淡遠、富有理趣,它是詩人此期獨特心態觀照世界、感悟人生的詩意反映。
綜上分析,可見王維前后期詩歌創作中題材、風格等諸多差異變化,均源于其不同的心態特征,而心態特征的形成及變化,又均由其時代、經歷等客觀存在所致。王維的詩歌創作歷程明晰地證明一條文學創作規律:客觀存在決定詩人心態,心態特征影響詩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