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古代文學的教學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成因的分析
(一)職稱評審制度削弱了教師的教學熱情
現行的教師個人工作業績的評價標準過于單一,基本上是以科研業績為核心,其他都是次要的參考內容,包括教學成果。職稱的評審以科研論文為最主要的指標,所以教師的精力主要用于研究和著述,忽視了教學方面的工作,既不研究教育理論又不積極進行改革實踐。教學基本是為了完成規定的工作量,無心關注教學效果,毫無熱情可言,使得教學成了應付性的工作。
(二)教育評價制度顛倒了學校的管理重心
現行高校教育評價機制注重的是量化指標,以課題經費和研究項目的多少,來作為一個學校和一個學科強弱的衡量尺度。在這種競爭中,各高校管理部門的工作重心相應的也就傾向于項目管理。古代文學因為項目經費數目過小,不能直接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而被置于邊緣境地,從事古代文學的教師在高校中的地位也就無足輕重,其教學熱情自然大減。從內因來看,古代文學的教學自身也存在局限,不能積極推進革新,缺乏與時俱進的工作意識。
(三)教學觀念陳舊
長期以來,古代文學排斥實用性,講究純粹性,我行我素,無視社會的發展變化,沒有做到古為今用,與時俱進,固步自封,舉步不前。
(四)教學內容狹窄
課程的設置已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內容孤立化、專業化,自我封閉,與其他歷史、哲學、藝術等學科割裂嚴重,只將知識的傳授作為主要的教學目的,不能發掘傳統文化的恒久價值。
(五)教學手段單調
單純使用黑板加粉筆的教師已經很少見,多媒體教室的普及使得聲像技術得以在課堂利用。但新媒體的開發顯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學生依賴的網絡沒有和老師形成有效互動,教學手段的滯后也降低了教學效率。
二、改革的建議
(一)更新教學觀念
改變古代文學與現實社會無關的舊觀念,而是突出它有用的一面,讓它具有實用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學生關注就業,注重實用,這是無可厚非的,不宜簡單地指責為對社會風氣的庸俗盲從,教師應對此表現出適當的寬容。對課程的理解功利化很正常。而中國古代的教育本身也很貼近于實際,孔子《詩經》說“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就是強調文學的實用性。至于修齊治平,內圣外王,作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更體現了經世致用的精神。因此,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古代文學課程,無論是從回歸還是應時的意義上來說,都應該不是疏遠實用的。
(二)更新教學內容
在當前社會,古代文學因缺乏實用性而失去市場性。在這種情況下,古代文學教學不能再崇古擬古,而是要增強現代氣息,以發展的眼光、現代的精神來觀照作家、講解作品,要改變就古論古的習慣,做到古為今用,提高學科魅力,煥發生命活力。在總體上要始終突出古代文學所蘊涵的傳統文化精神,對現實人生的指導意義,如理性精神促進人文關懷,中庸精神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積極進取精神能促進個人發展等。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說:“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
可見古與今,均不可偏廢。教學不能單純著眼于文學作品的歷史認識價值,而忽視其現實性。要與現代相契合,實現傳統與現代的互動,將古代文學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其中的內容才能轉化成人生的財富。“割裂傳統的現代化必然導致學術意義的茫然困惑,而拒絕現代的固守傳統必然將舊學引入陳腐僵化的學術絕境”。改變當前單一強調文學審美和教化內容的局面,而是突出其中的更為豐富的實用性價值。關注其中的“經世致用”的內容,從人生意義上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關注文學對民生問題的呼吁,對政治清平的促進、于國于民的作用等。如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的作品,都是“經世致用”的典型。
打破學科封閉局面,突出學科的開放性。以文學遺產為中心,加強和近鄰學科的聯系,包括文學、史學、哲學等,豐富信息量,培養寬泛視野,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尤其是要打通古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突出古今創作的淵源關系,強調古代文學對當代文學的借鑒意義。因材施教,準確定位,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調整史論和作品的講授比例,改變目前重史論而輕作品的教學格局,注重培養學生解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真正學有所用。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實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學者,因為將來做學者的人是少數,多數還是選擇技能型職業。尤其是師范院校,其目標是定位于培養基礎教育人才,那么就應該考慮教學內容與中學語文的關聯,考慮中學教學的實際需要。教材的選用,應該因人而異。根據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諸如學生的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基礎,選用合適的教材,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改變目前教材的選用集體統一的現狀,堅持適用的原則。層次較高的學校生源基礎較好,而且會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將來會讀研,因此適合選用學術含量較大的教材,而層次較低的學校,生源基礎較差,而且選擇讀研的學生較少,則適合選擇內容簡單的版本,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三)更新教學方法
作為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加強課下對實用技能的培養,增加寫作訓練,使學生體會作家寫作的辛苦,同時檢驗自己的閱讀量,當學生感受到了自己閱讀量的匱乏,反過來就會促使其認真學習。豐富教學手段也是一項改革內容。多媒體教室的大力建設,讓古代文學的任課教師改變了長期使用黑板和粉筆講課的傳統,逐漸習慣于音響、投影等聲像設備的使用,加強了課堂教學的形象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師生之間的課下互動還有待加強。高校擴招帶來的負面影響之一就是疏遠了師生聯系,尤其是在高校新校區擴建風大盛的形勢下,學生多居住在離城較遠的新區,交通不便,師生間的交流就只能局限于課堂。在這種局面之下,教師可以積極利用網絡,包括qq群、論壇、信箱、博客等等,積極擴充師生溝通渠道,增強聯系和交流,了解學生知識儲備狀態和思想認識水平以及興趣所在,這樣才能及時調整講課內容和講課方式,提高答疑解惑效率,鞏固教學成果。
作者:鄭平單位:廣東韶關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