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唐代渤海國工藝美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工藝美術設計與渤海國社會生活的關系
渤海國的工藝美術設計的發展隨著王朝的發展綿延而變化,形成了自身的特點。長期的文化融合和生產實踐,使渤海國的工藝美術設計有了長足發展。渤海國的農業生產較為發達,這在較北緯度地區堪稱創舉。在多年的爭戰中,兵器自然也成了工藝制作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出土的兵器有矛、劍、鏃以及戰袍甲片、盔等物。渤海一帶出產良馬,《三國志•高句麗傳》中有“有力勇,便鞍馬,善獵射”的記載,渤海國時期就有“率賓之馬”的美譽。在古代戰爭方面,馬的作用非常突出,關于馬具的工藝美術設計在出土的文物方面也得到印證。渤海國除了自己的宗教外,佛教也興盛起來,佛教的傳入與興起,對于工藝美術設計的發展有了深刻的影響。現存的石佛像和石燈幢、磚塔,其造型凸顯唐代后期的樣式。當地的生活用具也較為豐富,鍋、盒、香爐、風鈴、剪、釘、鎖、門飾、戶樞、鐵權等在考古發掘中屢見不鮮。這些鐵器或為生鐵鑄造,或為熟鐵鍛制,品種多、質地好、造型美,可見當時渤海國手工業之發達、工藝美術設計之發展。三彩熏爐,1996年黑龍江省寧安縣三陵渤海國墓出土,高18.1厘米,粗質白色胎,施綠、黃、褐釉;子母口,直腹,圓底,三足外撇。覆缽形器蓋上立塔式紐。蓋上有四組鏤空熏孔。爐三足根部作有角的獅面形,足端作獅爪,是我國出土渤海三彩器中的珍品。渤海國的宮殿建筑體現了渤海時期“海東盛國”的狀況。建筑集規劃設計、建筑技術、材料力學、雕刻藝術、空間藝術、造型藝術等于一體,體現了當時政權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在上京龍泉府都城考古發掘的文物中,有琉璃鴟吻、石龜趺、寶相紋磚、瓦片、瓦當等物品,充分說明了渤海國時期的工藝美術設計已經相當成熟,并有自己的發展和創造。渤海的音樂和舞蹈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渤海的皇家隊列出行時都有嚴格的規制。渤海王出入有乘輿羽衛,遼時猶存,謂之渤海仗。由此儀仗隊的設計編排、等級秩序、樂器組合、服裝品第、車馬裝飾等,為工藝美術設計的發展提供大量的研究素材。
二、渤海國工藝美術設計的特點
1.地域氣候和物產富饒背景下的工藝美術設計所謂工藝美術品,在古代就是用手工藝方式制作的美術品。從材料角度分析,它大致包含了絲毛棉麻等織物、陶瓷器、金銀銅鐵等金屬器、玉石器、漆木器,此外還有竹、牙、角、玻璃等制品。其中的絕大多數既能使用,又可欣賞,是古代制作最多的藝術品,承載著政治、經濟、民族、信仰、地域、風俗、科技、審美等豐富信息。渤海國的生產方式與地域物產的品類相關。《新唐書•渤海傳》載:“俗所貴者,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柵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頡之豕,率賓之馬,顯州之布,沃州之綿,龍州之絀,位城之鐵,盧城之稻,湄沱湖之鯽,果有丸都之李,樂游之梨。”由此可見,渤海國物產豐富,品種繁多,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地區性物產,也反映了地區生產發展的不平衡。渤海國緯度較北,一年四季分明,農業生產受氣候影響極大。《吉林通志》載:伊通河一帶產稻最佳,粒長色白,俗名“本地鮮”。伊通河即渤海盧城故地,這一帶氣候溫和,水系發達,便于灌溉,有利于水稻栽培,至今仍是吉林省重要的水稻產地。各地區物產的收割、收獲等操作程序,必然要有相應的工具完成,那么工具制作中的技術性將決定工藝美術設計的樣式。因此,地域物產和生產形式與工藝美術設計關系非常密切。渤海每年向唐王朝朝貢,唐王朝讓戶部掌管靺鞨之貢獻。《大唐六典》卷3《尚書戶部》載:“郎中、員外郎,掌領天下州縣戶口之事,遠夷則控契丹、奚、靺鞨、室韋之貢焉。”開元七年(719年)八月,“大拂涅靺鞨遣使獻鯨鯢魚睛、貂鼠皮、白兔、貓皮”。此后渤海國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向唐朝貢,以盡藩屬之責。進獻的方物有鷹、馬、海豹皮、乾文魚、瑪瑙杯、昆布、人參、朝霞綢、魚牙綢、牛黃、金銀、金銀佛像、白附子、虎皮等。在進貢的物品中,沒有一件不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精心設計制作的,都具有有自身的民族風格特點。
2.渤海國農牧業生產與工藝美術設計渤海國屬于封建制的政權,但是由于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有些欠發展地區仍保留奴隸制的生產方式。在工藝美術設計上,有精工細作和原始制作手法等差別。如在較大城市遺跡考古出土的建筑構件與生活用品,包括一些金屬的佛像,制作考究。而在上京龍泉府遺址出現的柱廊柱礎,其礎石未經精心打鑿雕刻,與大殿的礎石相比遜色很多。在王都的宮殿上,建筑用材的工藝程度都有著主次區別,何況京畿王都外地區的工藝美術設計的差異。《柳邊紀略》謂“遼東野雞頗有名”,野雞即雉;《唐書•北狄傳》謂“黑水靺鞨俗,插雉尾為冠飾”;《舊唐書•靺鞨傳》謂“其畜多豬,……男子衣豬狗皮”;《新唐書•靺鞨傳》謂其“善射獵、步戰,其矢石磐,長尺二寸,即楛矢遺制……畜多豕”。《北盟會編》謂“女真獸多貂鼠”,在渤海朝唐的貢品中,僅見于記載的就有四次,拂捏、黑水兩部也把它作為貢品。渤海末王二十年(926年),曾貢一套貂鼠被褥于后唐。楊中遠出使日本時,也曾以貂裘贈人。由此可見,渤海國時期,貂鼠皮的產量很是可觀。除貂鼠皮外,渤海國還產有豹鼠皮、青(灰)鼠皮和銀鼠皮。豹鼠,《吉林通志》引《爾雅》謂“豹文鼠”。《契丹國志》載“靺鞨以青鼠皮與契丹交易”。
3.周邊政治及貿易下的工藝美術設計渤海國對外貿易頻繁,與鄰邊的交往較為和睦。在雙邊的貿易背景下,工藝美術設計文化也有不同程度地交流和相互學習。渤海文王大興三年(739年),渤海以人參30斤聘于日本。渤海末王十九年(925年),渤海國貢人參于后唐。渤海文王大興二年(738年),渤海貢牛黃于唐。渤海末王十九年(925年),貢黃明于后唐。渤海末王二十年(926年),貢白附子于后唐。渤海文王大興三年(739年)、渤海文王大興二十七年(763年),渤海使臣以蜜聘于日本。渤海文王大興三年(739年),渤海曾以虎皮、豹皮、羆皮聘于日本。大玄錫二年(872年)皆持豹皮、熊皮聘于日本。渤海末王五年(911年),以熊皮貢于梁。渤海末王二十年(926年)曾以虎皮貢于后唐。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渤海遣使朝唐,“貢獻貂皮一千張,乾文魚百口”。由此可見,渤海人已有了加工魚制品的習俗。在頻繁的外交中,渤海國贈送的禮品無不是本土的特產或是經過加工的工藝品。20世紀60年代,中朝聯合考古隊發掘上京龍泉府時發現10件渤海瓷器。此外,科考隊還在上京城發現了近乎紫色、藍色的瓷片等。渤海還能燒制琉璃質材料,并加工成裝飾品,如琉璃珠、料珠等。黑龍江寧安虹鱒魚場渤海墓葬出土不少白、綠、黃色琉璃珠或管飾,還有黃、黑、藏藍色料珠等。
三、結語
渤海國政權得到229年相對穩定的發展,造就了輝煌的“海東盛國”的局面。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工藝美術設計的發展。在戰爭方面,戰馬的裝飾品及具有實用功能的器具有長足發展。農牧業的發達也要求副產品的設計與制作有更大的改進。朝貢的貢品除了純天然物品外,還有經過精心制作的工藝美術品。這些設計品不僅工藝獨到,并且具有民族風格的特點。長期穩定的社會關系使得渤海國百姓安居樂業,也使工藝美術設計的范圍擴大,進一步豐富了渤海的工藝美術產品類型。渤海的工藝美術品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為后人研究渤海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源,也為進一步了解渤海文化的發展和特點的形成打開了一扇大門。
作者:董智單位:南京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