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疆漢語文學的價值定位和精神追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受時代背景與文化潮流的影響,新疆漢語文學也歷經了類似于上述情況的變遷。從初期開始描繪新疆的地域風情,如一望無際的草原、凜然矗立的天山、萬里黃沙的戈壁等一系列名詞,隱然成為了新時期新疆文學的代表名詞,作家們通過感受生命后,從原有的半原始狀態逐漸形成了高貴的生命情操尊嚴,也使得新疆文學的本體意識更加鮮明,最初的民族“同一性”的開始向民族的“異質性”的發展。這種文學追求表現了作家對主體意識覺醒的強烈渴望。也恰恰是由于這種“異質性”成就了新疆文學。它使新疆文化擁有了不同文化的載體,表現出人生理想與文學觀念的現實差異,并結合新疆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異質性”精神意蘊與人文氣息。此外,在新疆文學的“刻意”創作中也迎合了新時期主流文化的審美觀念,合乎讀者對邊疆地區的“格式化”想象。
一、對地域性和民族化的質疑
地域性與民族化是難以超越的,即便在厚重的歷史面前,地域性與民族化都無法輕易超越。中國文學地域文化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對文學作品的美學品格進行品評鑒賞;二是通過作品創造所反映出來的地域審美差異。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無疑是新疆文學寶貴的資源財富,如何讓地域文化在新時期文學文化創作中合理轉型,關乎無數讀者的精神生活。它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環境與社會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從新疆漢語文學這一典型現象中,我們能夠看到這一問題的現狀和方向。新疆地域文化哺育了各式各樣的美學形態,這些美學作品同時也滋養著各地善良、純樸的人民的。這使新疆民族文化獨樹于世界民族之林,顯得極其鮮明。“地域美學”是新疆文學的一個響當當的文化品牌,但怎么樣才能保護好、經營好這個品牌,避免在轉型時期受到破壞甚至摧毀,這無疑是當前新疆漢語文學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以為,這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無論是在精神文明層次,還是在物質基礎方面,都不使生機勃勃的“文脈”出現冰凍或斷裂。現階段,如果新疆文學還抱殘守缺,緊捏著“特異性”的表相不放,審美觀念還沉迷在那些簡單的粗獷、野性概念上,就很難深入了解到新疆人真實的精神世界,更難以接觸到深層次的文化結構,勢必不能真實地描述出新疆文學的心理歷史與文化歷史。
社會轉型期進行的深刻變革,帶動了文學的變異,其結果是主體的失落、理想的沉淪。近代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變革,經濟生活與人們精神需求的變動致使文學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和文學格局產生調整。現代大眾的興起、個體的平均化和文化的同質化造就了以娛樂消遣為主要特征的大眾消費文化。在變革文化語境的大視野下,長期以來中國當代文學自以為出眾的特性——切入現實人生,注重對自我、對社會所期待的價值取向以及審美主體的體察與感悟,鮮明的主體意識和批判精神——隨著時代變遷與文化轉型,不斷發生著大的逆轉。新時期內,新疆文學不但要堅忍“留守”,在保證新疆地區文化原始韻味的同時,也應當具備“向前”的勇氣;一方面要繼承傳統文學資源,另一方面也要吸收和采納外來文化,以自由、開放與進步的文學胸襟建設新疆本土文學,以地域性與異質性、民族化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和文化語境,“變”才能“通”。新時期,新疆漢語文學不能繼續單向地塑造“想象的新疆”和“他者化新疆”,文學規律的自我調適要求文學的翻新和革命。采取現實主義態度,以全球化為目標以及后現代語境下“真實新疆”,與之相和諧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取向這些都無疑是新疆文學發展的新的選擇,這無疑是明智的。
三、結束語
總之,新疆文學在堅守自身藝術性的同時,還應該關心社會現實中的文學價值,每一種藝術,其存在與發展都離不開事物的真實規律,現階段,只有把握好現代與后現代的完美結合,在舊我和新我之間兼顧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新時期新疆漢語文學的內在價值。如今,我國內陸文學界引入了大量的新疆漢語文學作品,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通過對新疆文學的閱讀、體會,更容易掌握運用語言的技巧,提升語言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對讀者挖掘深層次的文化資源和主體精神有很大的幫助。(本文作者:葉力夏提·艾賽提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維吾爾語言文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