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低碳農業發展理念與形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資本主義初期至今,隨著科技進步高歌猛進,人類對自然認識不斷深入,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人們對大自然由敬畏改成無畏,由順應改成凌駕。尤其是工業革命以后,伴隨著化學工業與機械工業的運用,化肥、農藥等的大量施用,農業產出效率大大提高同時,單位糧食產量能源投入與碳排放激增,對氣候自然力的擾動頻繁、猛烈,農業生產進入高效高碳階段。高碳的化學農業生產方式導致污染強度大、污染周期長、治理困難的面源污染。面源污染直接導致臭氧破壞、溫室效應、酸雨、水污染、水資源短缺等問題,使區域氣候惡化,極端天氣頻發,造成農業生產能力下降,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供給。高碳的生產方式引致土地日益貧瘠、土壤碳庫水平下降、農產品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遭遇挑戰。
吉林省地處白山黑土的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資源之一,素有“大糧倉”的美譽。然而,調查顯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高碳的生產方式已導致吉林省黑土地對生物、生態和糧食的原生態承載力遞減,有些區域甚至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現象,黑土地綜合生產能力的自然力基礎日漸脆弱。隨著人類對高碳高效農業的反生態做法的反思,人為降低氣候災難意識的提高,民眾、企業與政府趨向于認同了農業發展方式只有走出高碳發展誤區,轉化為能源低投入、高效利用、二氧化碳低排放的現代低碳高效農業,才能實現天藍、地綠、水清、人類健康的天人合一生態目標。這種高效低碳農業既有優于原始社會低效低碳農業的高效,又有優于化學高碳農業的低碳,是一種人類積極主動選擇生態型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是一次質的飛躍。
從主體功能區的角度出發,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大省、商品糧基地,農業是區域重點產業。雖然目前商品糧增產百億斤糧食計劃已基本實現,但糧食的可持續增長,就目前的地力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據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研究,吉林省的區域環境水平、區域生態水平、區域抗逆水平三個“指數”在國內排名靠后,位列第22。說明吉林省農業發展模式是以環境犧牲為代價,不具可持續性。改變發展模式,要求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低碳升級。
一、吉林省低碳農業發展思路
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吉林省在農業低碳化轉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全面低碳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未來應在種植、養殖與林業碳匯方面下功夫。首先,種植業低碳化發展。吉林省在減量農業、綠色農業產品認證、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都為下一步的低碳種植業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低碳種植業發展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根據區域資源稟賦特點,遵循低碳農業發展規律,選擇適應本地區的發展模式,實行多元化、差異化發展;堅持低碳高效原則。低碳種植業應該在不降低產量的情況下盡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既不能恢復到最初的低碳低效農業,也不能發展當前的高碳高效農業,要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減量替代原則。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的減量、替代,用農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農藥、生物治蟲替代化學農藥。用可降解農膜替代不可降解農膜;循環利用原則。把循環經濟的理念灌輸到低碳種植業發展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為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不斷提升對發展低碳種植業的認識,在生產、流通和廢棄物處理等各個環節進行低碳化升級,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程和土壤碳匯工程,從而讓百姓吃到放心的糧食蔬菜。
其次,畜牧養殖業的低碳化。《牲畜與氣候變化》指出,牲畜及其副產品實際上至少排放了325.6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占世界總排放的51%,遠遠超過糧農組織先前估計的18%。目前,吉林省在畜牧種植業協調共進的循環農業、沼氣池建設以及低碳畜牧養殖技術方面已有較多的實踐。未來發展低碳畜牧養殖,應堅持如下原則:資源節約原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發展低碳畜牧業應盡可能地節約使用各類資源,注重節約用水、減少人力、物力、財力消耗,提高畜禽生產效率,實現減投節能;綜合效益原則。加強低碳畜牧養殖業的科技自主創新,以最適量的物質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效益。生態安全原則。畜牧業的低碳化不僅涉及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更涉及農業生產技術轉型、食品安全、國民健康。低碳畜牧養殖是生產綠色畜牧產品的過程,既要收獲優質產品,又要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產生態雙安全。科學系統原則。發展低碳需要養殖業,要有統籌的思維,即要考慮如何從技術、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作用,實現農業環境友好,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實現農用資源的節約和可持續利用。通過政府的規范引導、人才隊伍的建設、增加資金和科技投入,大力提升社會各界對低碳畜牧業發展的認識、發展標準化和循環化的畜牧養殖業,做好低碳畜牧養殖產品的深加工、加強畜牧業生產污染的治理。最后,碳匯林業的發展。依托于長白山原始森林,吉林省是全國聞名的林業資源大省,具有發展碳匯林的自然優勢。在自然條件方面,目前吉林省擁有經濟林面積約為7.92萬公頃,天然林面積571.26萬公頃,人工林面積148.22萬公頃。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多部政策法規,強調要在繼續大力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的同時,加強現有森林保護與經營,進一步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增強森林固碳能力,增加森林碳匯。
③雖然吉林省的碳匯林業建設尚處起步摸索階段,還沒有正式進行碳匯林業建設試點,也沒有啟動林業碳匯項目,但發展趨勢和潛力已日漸明顯。針對吉林省碳匯林建設現狀,本文認為應該堅持如下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把碳匯林業的建設與應對氣候變化和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相結合,在保持和增強吉林省森林碳匯能力的同時,以碳匯林業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政府與市場協調發展原則。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和鼓勵公眾主動參與碳匯林業的建設。引入競爭機制和市場法則,綜合運用政府補助和市場機制,減少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成本,推進吉林省資源碳市場的發展;充分爭取碳匯基金項目原則。吉林省在發展過程中應堅持積極爭取國際、國內碳匯項目資金,輔之以自籌資金,多方籌集資金來共同發展林業碳匯事業。
通過設立育林基金、建立多種形式碳匯體系、培育碳匯交易試點,發揮森林資源大省的林業碳匯優勢,為區域經濟、環境做貢獻。
二、吉林省低碳農業模式
我國低碳農業發展較好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福建采取了福建臺灣農業研究中心主導模式,通過發展碳匯農業、有機種養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開展低碳農業實踐。廣西主要采取立體生態循環、綠色植保保護、免耕栽培、科學節肥減排、高效節水灌溉、廢棄物綜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資源替代等模式發展低碳農業;江蘇采用立體種養節地模式、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農用化學品替代與休閑觀光農業等發展低碳農業。吸取國內低碳農業經驗,結合省情,整合優勢資源、規避劣勢與風險,選擇的發展模式如下:
(一)低碳農業產業集群式模式
產業集群是指在有限地域的特定產業或產品生產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大量企業及其相關支撐機構(包括供應商、生產商、顧客、地方政府、中介組織、知識生產機構等),依靠比較穩定的分工協作和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形成的有利于產業組織協調的空間集聚體,代表著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④根據吉林省自西向東依次為草原、臺地和山區的地形地貌特點,對低碳農業發展進行區域差異化設計,可以整合區域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低碳糧食、綠色畜牧業與綠色中草藥生產加工集群,從而提升區域農產品整體競爭力、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其中,西部草原地區,發展綠色畜牧養殖業。圍繞綠色畜牧養殖業,培育無污染的肉、乳、特色產品與加工企業,以大型企業為龍頭,形成綠色畜牧產業集群。中部臺地(黑土地),是世界聞名的黃金玉米帶,承載著糧食供給壓力,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其黑土地地力優勢,減少化肥施用,增加綠色有機肥,生產有機糧食,并形成集生產、加工為一體的糧食產業集群;東部山區是綿延起伏的長白山山脈,是天然的中藥藥材庫。充分發揮藥材庫優勢,培育綠色中藥材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形成區域藥業產業集群。將綠色畜牧業、綠色糧食產業及綠色中藥產業三個子集群有機結合,形成互助共生的吉林省大農業低碳產業集群。
(二)低碳農業“5R”模式
在農業生產中遵循循環經濟“5R”原則,即以循環經濟方式發展低碳農業。所謂循環經濟的“5R”原則,即為減量化(d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再生性(Reproduce)與替代性(Replace)原則。⑤其中,農業的減量化原則,靶向農業生產輸入端資源過度投放。要求從生產源頭節約使用資源,用較少的資源(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實現既定生產目標;再使用原則,靶向農產品低效利用。旨在延長產品與服務的生命周期,高效利用資源,減少排放;再循環原則,靶向農業輸出端資源的一次性利用。要求生產出的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能夠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當成垃圾丟棄;再生性原則,靶向農業生產中使用的不可再生資源。要求農業生產盡可能使用可再生資源,要在保證資源再生性前提下,使資源的消耗速度慢于資源的再生速度;替代性原則,靶向農業生產使用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資源。要求,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吉林省通過遵循農業“5R”原則,促進低碳農業發展,如采取如精簡包裝、秸稈資源化、沼氣和太陽能利用等方式。
(三)農產品碳標簽模式
目前,在低碳經濟發展大潮中,美國、日本、韓國及歐盟國家紛紛設計建立食品、家電、汽車等低碳認證機制,產品張貼碳(足跡)標簽,鼓勵減少碳排放,承擔相應的氣候生態責任。吉林省發展低碳農業,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對農產品實行碳標簽制。加強對低碳農產品認證的法律法規建設力度,通過對農產品碳足跡認證升級,促進低碳農業發展長效有序發展。對低碳農產品實施碳標簽制升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在農產品初級品生產環節上制定碳排放標準,促進生產源頭的低碳化;其次,在農產品加工環節上制定碳排放標準,促進加工過程低碳化;最后,在流通環節上制定碳排放標準,促進農產品流通過程低碳化。通過全程控制實行整個農產品生命周期碳足跡的減量化。
(四)林業碳匯模式
針對吉林省林業發展現狀,為了充分發揮吉林省的林業資源優勢、有效利用林業政策紅利,應通過積極推進林業碳匯可交易化,促進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集結政府、科研機構、金融企業等各方力量,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學術專業機構科技保障和金融企業的資金支持,構建林業碳匯交易機制、搭建林業碳匯交易平臺、培養專業碳匯交易人才,從而實現碳匯林經濟效益的有效補償。其一,設立育林基金。吉林省發展碳匯林業,增加資金投入,專款用于造林綠化增加碳匯。各級政府要積極組織義務植樹,嚴格執行退耕還林政策,中西部地區要更新改造“三北”農田防護林,開展荒漠化治理,加強“四旁”綠化。其二,加強已有林地保護。根據吉林省的實際情況,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減少毀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其三,建立碳匯交易市場。目前,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本省情況,積極申請引進碳匯林業項目,選取合適的地區率先搭建林業碳匯交易平臺,利用市場機制促進林業碳匯發展。
作者:劉靜暖劉宇孫媛媛楊揚單位:吉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