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聞傳媒現代漢語詞匯教學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我國對新聞傳媒專業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新聞傳媒專業的現代漢語詞匯課程。文章通過分析我國高校的現代漢語教學發現,目前新聞傳媒專業與漢語言專業的現代漢語詞匯教學沒有太大區別,也沒有針對新聞傳媒專業的特殊性做出調整。在此情況下,現代漢語詞匯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專業需求適當調整教學目標和內容,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方式,提高教材的實用性及針對性,使新聞傳媒專業學生具備更深厚的知識和技能儲備。
[關鍵詞]新聞傳媒;現代漢語;詞匯;教學
一對新聞傳媒專業的現代漢語詞匯教學的認識
目前我國各大高校的中文院系都開設了新聞傳媒專業,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明確要求,這門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語言分析能力等,總的來說就是培養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母語進行書面、口語表達的能力以及利用大眾媒體(如報紙、雜志、電臺、電視臺等)傳播文字和視覺信息的能力,它對學生的語言功底尤其是綜合素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還有很多新聞傳媒專業學生對于漢語語言文字方面的專業技能遠遠沒有達到職業的水準,出現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設置缺乏一定的專業性與針對性。在我國大多數高校,新聞傳媒專業只是中文專業的一個分支,新聞傳媒專業使用的《現代漢語》教材也與漢語言文學教材沒有什么區別,由同一個教師或者是同一個專業的教師進行教學,這就讓新聞傳媒專業的現代漢語課程有了更多傳統漢語言專業的色彩,失去了自身的專業特色及素養要求。漢語言專業中的現代漢語課程更加注重對語言的嚴謹性、專業性等方面進行教育,如語音知識,詞匯的發音、文字、修辭以及詞匯對于整體語法的影響等,這種教育更加傾向于將學生培養成從事文字工作的人才而不是適合新聞傳媒專業的人才。新聞傳媒從業人員除了需要良好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還需要具備新聞編輯、廣告宣傳、影視傳媒、文化研究及出版發行等方面的基本素養。因此必須更好地結合專業特點,確定學生職業發展的教學目標,對新聞傳媒專業與漢語言專業的現代漢語課程進行一定程度的區分。詞匯是語言中最敏銳、最迅速反映社會變遷和時代變革的要素,而新聞媒體作為社會溝通交流的媒介和歷史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僅要求自身的語言規范,而且對社會大眾的語言文字使用更有不可推卸的示范和引導作用,這便對新聞傳媒專業的現代漢語詞匯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專業的要求。不僅要注重教學內容上,更需要注重的是對于教學的根本目的、對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以及現代漢語的詞匯變遷及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充分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高現代漢語詞匯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效率,為學生們進行更深層次的知識和技能儲備,為國家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新聞傳媒專業人才。
二加強新聞傳媒專業現代漢語詞匯教學的對策
1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素養
從事新聞傳媒專業現代漢語教學的教師要想能夠更好地開展教學,光靠中文專業扎實的漢語基本知識功底是遠遠達不到要求的。除了漢語基礎之外,教師還必須適當了解新聞傳媒專業的相關學科知識,如新聞編輯、新聞采訪與寫作、文案設計等,理解現代漢語詞匯在新聞媒體中的運用方式。但就我國目前的高校而言,大部分新聞傳媒專業沒有專門的現代漢語教師,因此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只是采用相同的教學方式來進行,并不能夠結合學生的未來職業需求來對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調整。他們往往只注重教材和考試的內容,而忽視了報紙、電視、網絡等新聞傳媒中出現的一些新興漢語詞匯,這樣不僅沒有將新聞傳媒專業的學生帶入到他們今后實際的工作環境之中,而且還會讓學生們感到枯燥乏味,導致了教學效果不理想。在這樣的教學效果影響下,不少新聞傳媒專業的現代漢語教師也開始了反思,并且針對自身和學生進行知識的補充和針對性的教學,對課程的整體教學方法和內容做出一些調整。可是大部分學校的新聞傳媒專業現代漢語教師并不固定,每年教授的學生和年級都幾乎無法統一。這樣教師每年都會面對不同層次和不同專業的學生,這樣就給他們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所以,學校需要盡量將教師與所教學的學生專業和年級進行固定,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教師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素養,并且針對學生進行教學方式的變化,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新聞傳媒專業的現代漢語教師除了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之外,還要掌握多種教學方式,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方式。由于新聞傳媒專業本身就是學習如何利用大眾媒體傳播文字、聽覺和視覺信息的方法與技術,學生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也必須運用多種傳播媒體。因此,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們提前熟悉這些傳播媒體的運用方式,充分利用網絡、視頻、圖片、音頻等多媒體教學方式讓新聞傳媒專業的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在培養基本的現代漢語詞匯基礎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2開發有針對性的教材
當前各類現代漢語教材雖然在不斷地出版和再版,但只是對理論體系進行了完善,并沒有對語言材料進行大量實時更新,也缺乏對近年來興起的互聯網等現代傳媒特點的充分考慮,導致教材缺乏實用性、針對性、趣味性。面對目前我國新聞傳媒專業發展形勢和對人才的需求程度,高校所使用的部分現代漢語教材顯然已經不能夠滿足新聞傳媒專業的整體需求了。就一般的學校而言,漢語言文學專業和新聞傳媒專業的現代漢語教材并沒有什么區別,但是教學課時上卻差距很大,很多新聞傳媒專業的現代漢語教師都感覺課時明顯不夠,因此為了能夠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計劃,他們不得不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然而這種調整僅僅是為了完成進度的要求,而不是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通常只對教學內容進行刪減,例如黃廖版的《現代漢語》(上)只有四個章節,但在完成第二章語音的教學后,課時所剩無幾,第三章文字和第四章詞匯幾乎只能一帶而過,而這兩章的內容恰恰是作為新聞傳媒專業的學生必須牢固掌握的知識點,并且在了解基礎知識后還需結合新聞實例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探討,遺憾的是在實際教學中沒有足夠的課時實施,大部分教師只能選擇教授重點,其余內容安排課后自學,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根據相關統計發現,目前我國高校的新聞傳媒專業現代漢語教學教材的內容主要分為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以及修辭五個部分。從比重來看,主要還是以語音和語法為主,這兩者占到了總教學內容的70%,詞匯所占的比重最低,甚至連10%都不足,這種分配嚴重忽視了漢語言詞匯的重要性,也明顯沒有達到新聞傳媒專業對于漢語詞匯準確適用的需求。其實在目前的新聞傳媒專業中,漢語詞匯的運用相當廣泛,而不同的詞匯在不同語境也有著不同的含義和意境。因此,教師在進行現代漢語教材的選擇時除了要對語音和語法方面進行考慮之外,還要注重對詞匯等方面的考慮。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適量刪減一些理論知識,壓縮語法和語音方面的比重,加大現代漢語詞匯部分的比重,圍繞學生能力的培養目的來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畢竟規范用詞是對任何一個新聞傳媒從業人員首要的要求,只有用詞準確并且適合語境和情景,才能夠更好地表達新聞的含義。雖然這些建議都是有針對性的,但是重新編寫一部教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新的新聞傳媒專業現代漢語教材出現之前,教師仍然要根據已有的教材進行針對性的改革,以此來保證教學的有效進行。
3調整教學目標和評價模式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中國語言文學類的各個專業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質量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因此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應該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做出調整。根據我國教育部門《現代漢語教學大綱》來看,這門課程的基本目標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從事語言類工作的能力,這一要求對于漢語言班專業的學生來說比較合理,但不一定適合新聞傳媒專業的學生。針對這一專業的就業需求和職業規劃,原有的目標應當轉變為能夠準確地把握新聞傳媒專業的特點,以最簡潔和生動的語言來表達新聞事實。新聞傳媒專業的教師除了要將現代漢語的基礎知識作為教學目標之外,還要注意將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加入教學目標中,將教學研究能力等與新聞傳媒專業沒有直接聯系的部分適當簡化,這樣才能夠保證新聞傳媒專業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之內學習到對自己有所裨益的知識。此外,新聞傳媒專業還包括很多其他需要語言精準程度的專業,例如播音主持專業,這門專業的學生對于語言的表達能力要求十分高。針對這種情況,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也要有相應的變化,著重培養此專業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臨場發揮能力。這樣有針對性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才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同時也能夠實實在在地為學生日后的工作提供幫助。在進行教學內容評價時,不局限于考試這一種固定模式,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方式進行,例如將期末考試分為平時測評和最終考核兩個部分,整個學習過程包含需要大量的自主參與與實踐,如報刊編排,新聞采訪,報道策劃,軟文創意、新聞會等,既可以讓學生更加專注于平時的學習積累,也讓整個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語言基礎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上都得到有效的鍛煉。
4對現代漢語詞匯進行合理教學
現代漢語詞匯的運用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能,在新聞媒體中的使用顯得尤為必要。但是在現代漢語教學中,教師一般十分注重對詞匯的結構、性質、前后搭配的語法等進行闡述,不僅講解起來十分耗費時間,因缺乏專業實用性和針對性,難以激起學習熱情。不如在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上著力,如指導學生對已經出版的報紙、期刊、網絡媒體上的詞匯使用情況、偏誤情況進行分析討論,使他們對漢語詞匯的準確性和規范性使用有更直觀的認識,對新聞媒體的語言表達有更系統的認知,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和網絡化的不斷發展,很多外來詞匯、網絡詞匯等都在不斷產生。雖然教材和內容都在不斷地變化和調整,但依然比不上日新月異的網絡詞語的更新速度,這些詞匯已經進一步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很多新興詞語甚至就是新聞媒體自創的,它們已經被頻繁使用,甚至給予了全新的定義和用法。例如近年來的“土豪”“老司機”“神馬”等,離開了特定的網絡環境,人們根本沒有辦法理解這些詞語代表的意義。“老司機”一詞代表的含義是年齡較大的汽車司機,但是在網絡中這一詞匯代表的是在某一行中有著豐富經驗的人的別稱,如果沒有在網絡上見過這種詞匯,那么肯定無法理解它的意思,從而對整句話產生誤解。因此教師和學生需要更關注各種新聞媒體上的詞匯,才能夠更好地運用這些詞匯表達新聞概要。此外,在文字傳媒中,詞匯使用的錯誤也大量存在。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種報紙有46個語言邏輯錯誤,每版5.8個。例如:《都市快報》2001年12月28日:“痛得全身嘔吐的趙先生在手術前不忘提醒大家:不要讓陌生人進來。”“全身嘔吐”運用不當,讓人產生聯想:全身怎能嘔吐?2009年新聞聯播中也曾出現“為了保證科研攻關,哈電研究所的人員傾巢出動。”傾巢出動是比喻敵人出動全部兵力進行侵擾,怎么能用在科研工作人員身上?事實證明,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確需要具備更規范的語言表達和更敏銳的語言嗅覺,因此新聞傳媒專業的現代漢語詞匯教學應當更著力于提高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作為高校新聞類專業的現代漢語教師,如何提高學生分析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打下堅實的語言文字功底,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這些都是在教學環節設計中亟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總之,新聞傳媒專業的現代漢語詞匯教學任重而道遠,還有很多需要改善和學習的地方。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現代漢語詞匯教學對于新聞傳媒專業的重要性,使這門課程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職業需求。所以,教師一方面要積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開發有針對性的教材,同時調整教學目標和評價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例分析,為培養更多的高質量的新聞傳媒專業人才,為我國的新聞行業創造出良好的發展環境。
作者:馮薇 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