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對外漢語中文化符號的傳播現狀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對來華留學生的中國文化符號了解程度進行調查。設置了包含象征性、生活、藝術、思想四個類型的15種中國文化符號的問卷,選取遼寧省內三所大學對外漢語留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填寫他們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國的符號和最喜歡的中國文化符號,調查結果呈現出了對外漢語留學生對這些符號的不同的認知和好感度,本文重點對文化符號的認知和態度進行分析。分析結果為提高對外漢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傳播提供有力依據。
【關鍵詞】中國文化符號;對外漢語;傳播
一、文化符號的概念及意義
文化符號指能代表一國文化的突出而具高度影響力的象征形式系統。文化影響可以通過文化符號表現出來。中華文化符號指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突出而具高度影響力的象征形式系統。對外漢語教學是對外文化傳播的一種載體。進行對外漢語教學,需要具有文化傳播意識,充分理解中國文化符號的內涵和意義。
二、調查及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在遼寧省遼寧大學、沈陽大學以及遼寧石化大學的來華留學生發放問卷。發放問卷50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共50份,問卷調查的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如:尼日利亞、美國、俄羅斯、幾內亞、韓國、蒙古國、塞內加爾、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筆者利用excel軟件對調查所有數據進行統計。調查問卷設置了包含象征性、生活、藝術、思想四個類型的15種中國文化符號的問卷,15種中國文化符號分別是長城、龍、北京故宮、兵馬俑、大熊貓、中國功夫、中國烹調、中華醫藥、唐裝旗袍、漢語、春節、中國音樂、京劇、儒家、道教。調查了來華留學生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國的符號和最喜歡的中國符號,以了解來華留學生對這些符號的認知和好感度。
三、對中國文化符號的認知、態度及解決方案
1.中國文化象征性符號龍是典型的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也是中國人的象征。然而,龍被錯誤譯成dragon,Dragon則是邪惡、殘暴和殘酷的象征。問卷調查了dragon在留學生心中代表的含義,包括正反兩方面的寓意:正面的含義:天使、善良、吉祥;負面的含義:魔鬼、邪惡、兇險;其他含義:其他。調查結果顯示,有58%的留學生認為dragon具有正面含義,36%的留學生認為dragon具有其他含義,同時有6%的留學生認為dragon具有負面含義。中國龍與西方的dragon二者在形象與文化含義方面完全不同,體現出了不同的文化。我們在對外傳播中應該逐漸修改以前將龍翻譯為dragon的做法,逐漸賦予中國龍吉祥、祥瑞等含義,樹立中國龍的新形象,傳播中國龍的正面形象。
2.中國文化生活符號中餐蘊含和沉淀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是來華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的一種中國文化符號。問卷設置3個問題調查了留學生對中餐的印象。對中餐的印象主要調查對于中餐是否有利于健康、味道、價格的評價。調查結果顯示:留學生對于中餐的評價與對中餐作為中國文化符號的態度一致。中餐不僅僅是食物,更是悠遠的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文化為美食增色,提升美食的價值,而中餐又可以更好的推廣中國文化。中醫中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國家形象,是一個代表性符號。中醫藥文化是一種健康養生的文化。問卷設置了兩個問題進行調查:是否接觸過中醫;對于中醫能否治療疾病的態度:能、中立、不能。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中醫的態度以正面居多,雖然接觸過中醫治療的受訪者只占32%,但是受訪者認為中醫能治病所占的比例為54%,其次為態度中立者,占24%,而認為中醫不能和不知道中醫能否治療疾病的受訪者只占了6%和16%。漢語是中國的通用語言,漢語的歷史悠久,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學習漢語的人數不斷增加。問卷設置了兩個問題調查來華留學生對漢語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對學習漢語興趣很高,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興趣,利用廣播、網絡等手段設置更多學習漢語的途徑,提高學生漢語水平。對于中餐、中醫和漢語這類文化生活符號,要保護海外民眾對它們的肯定態度,保持其積極影響。
3.中國藝術、思想符號從調查結果中選出入選率低于15%的文化符號,來華留學生認為能代表中國的文化符號入選率低于15%的文化符號有春節/中國音樂12%、唐裝、旗袍8%、北京故宮4%、道教0%。來華留學生喜歡的中國文化符號入選率低于15%的由北京故宮/唐裝、旗袍12%、京劇10%、道教8%。調查結果顯示來華留學生選擇率低的中國文化符號集中在中國藝術和思想符號兩類。
結論及對策
本文調查了對外漢語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符號的認知程度,為對外漢語教師選擇傳播的內容以及傳播方法、策略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以期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本次中國文化符號影響力調查,顯示出中國許多有影響的文化符號還缺乏較高的認知度,這既說明中國文化傳播存在問題,也表明中國文化傳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作為對外漢語教師我們應該對于已經有了一定認知基礎的文化象征性符號和文化生活符號,要深挖其文化內涵,在對外文化交流中賦予更多的中國精神內核。對于沒有認知基礎的中國藝術和思想文化符號,我們應加強其傳播的廣度,擴大傳播范圍。
參考文獻:
[1]王麗雅.中國文化符號在海外傳播現狀初探[J].國際新聞界,2013.
[2]王力群.文化符號與文化傳播[J].西藏科技,2016.
[3]廣西文化符號影響力調查報告.桂學研究團隊廣西文化符號影響力調查組[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
[4]關世杰.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調查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黃巖 寧隱琦 單位:沈陽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