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科書選文的價值取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語文教科書不僅是知識、技能的載體,還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載體,并將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小學生處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形成期,語文教科書選文的價值取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對語文社S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下兩冊教科書進行分析,管中窺豹,分析教科書選文的價值取向,探索出更適合我國社會發展所需的教科書選文標準。
一、語文教科書選文價值取向的界定
對價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的定義,學術界尚未有統一的界說。根據文獻,本研究把價值取向定義為:價值取向是指主體在自身認可的價值標準下,在行為方向、目標和途徑等方面做出的選擇,無論是觀念上的還是實際行動上的,有著比較穩定傾向性的行為取向。“在整個可能獲得的知識領域中,只是有限的部分被視為法定的知識,‘值得’傳遞給下一代的知識”[1]而進入教科書。教科書的內容必須經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篩選后才能進入到教科書中,換言之,教科書作為文化選擇的一種結果,除了承載知識技能的作用外,還蘊含有價值教化的功能。本文將透過具體文本的分析尋找其中的價值取向,尋求更適應我國國情的教科書選文標準。本文研究的對象為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十二省小語教材編寫委員會編著的,語文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2]五年級上、下兩冊,每冊有三十篇課文,總計六十篇(包括選讀課)。
二、語文教科書選文價值取向的范疇
在教材編寫上,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第2條建議,“在編寫時,教材內容必須重點反映社會意識形態下的主流價值取向,關注人類,關注自然,接納和尊重外來文化,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3],本文將語文教科書選文價值取向分析分為個人、國家、世界、自然、其他這五大維度,“社會”維度的價值取向在這兩冊書中并沒有出現,故在此不納入歸類。每個維度的內涵構成又進行細分和界定。通過對語文社S版五年級(上、下)兩冊教材的歸納統計,在共計六十篇的選文中,各大價值取向范疇下的各小類分配的比例如表2所示:根據表2,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知道該教科書選文在價值取向各范疇上的分布情況。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個人(A)價值取向范疇,總計23篇,在全冊書中占38.3%;其次是國家(B)價值取向范疇,總計16篇,所占比例為26.7%;排在第三位的是自然(D)、其他(E)價值取向范疇,分別都是10篇,所占比例均為16.7%;而所占比例最小的是世界(C)價值取向范疇,只有1篇,僅占1.7%。
三、教科書選文價值取向各范疇的具體分析
(一)選文的價值取向———個人個人范疇的選文所占比重明顯高于其他的價值取向范疇,尤其是在“道德品格”方面所占比重最大,其選文《金獎章》《彩票》《梅蘭芳》等都屬于該范疇,這些選文簡短、質樸,往往從小處著眼,表達美好的品德與追求。這為實現“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3]、“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3]等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目標提供了較好的教學內容。而“生命成長與追求”“人生哲理”范疇的選文如《小麻雀》《失去的一天》《孔子》等文章注重了對學生在自我追求、人格方面的完善,有利于學生全面的發展。總體上看,個人范疇包含的道德品格、生命成長與追求、人生哲理三個小類,各類在這兩冊書中的分布基本平衡,沒有出現太大的偏頗。
(二)選文的價值取向———國家國家范疇的選文價值取向又分為兩類:愛國精神、民族文化與風俗,所占比重分別是16.7%和10%。通過數據可知,有關愛國精神、革命情懷等方面的選文有所側重。有有關革命歷史的《七律長征》《小桑葚》;有贊美英雄人物的《小英雄雨來》《我的戰友》;亦有飽含古人濃濃愛國情感的《出塞》《示兒》。選文所選人物可謂從古到今,有默默奉獻的小人物形象也有垂名青史的大人物形象。在“民族文化與風俗”這一范疇更是百花齊放,展現了中華民族各少數民族的不同風土民情,如選文《神鳥》《格薩爾王的故事》《火把節》《劉三姐》等,展現了各少數民族熱情、勇敢、聰慧等美好的品質,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3]的課程目標的達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選文價值取向———世界世界范疇的價值取向所占比例在五大類中最少,只選了一篇課文,僅占1.7%。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3],但該類選文卻少得可憐,五年級上、下兩冊書中僅出現了一篇。現如今,國際呈多元化,學生只有在尊重和理解他國的文化的基礎上,才能把我國的優秀文化發揚得更好,只有掌握了人類文化的來龍去脈,才能理解世界存在的戰爭沖突、民族矛盾和宗教信仰等問題。如此少的選文,對于上述目標的實現,是否過于牽強呢?這值得編者深思。
(四)選文價值取向———自然自然范疇的價值取向所占的比例為16.7%,分為四類,科學知識、自然風光、生物知識和和諧共處。其中除了“生物知識”以外的其他三類均有所分布,“科學知識”的選文僅有一篇,即《大自然的語言》;而描寫祖國美妙多姿的自然風光的選文倒是不少,如古詩《望天門山》《山行》,現代小短文《海上日出》《西風胡楊》《我家門前的海》等,猶如一幅幅山水畫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和諧共處”范疇下的選文多為人與動物的故事,且多是大家之作,可稱得上是“文質兼美”。選文如老舍的《貓》、馮驥才的《珍珠鳥》、鄧啟耀的《老人與海鷗》等。葉圣陶先生說過,“選文必文質兼顧,毫不含糊,編者必好之,方能令教師好之而樂教之,學生好之而樂誦之”[4]。由此不僅能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自然生態知識,還能讓學生受到美文的熏陶,從而陶冶情操,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判斷。
(五)選文價值取向———其他該范疇又分為語言知識、文學鑒賞和其他三類,在五年級上、下兩冊書中,只出現了“文學鑒賞”類的選文。語文課程的性質決定了語文不僅要“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因此,課文中出現了不少名著名作,古今中外均有涉及,如《武松打虎》《孔明借箭》《天窗》《凡卡》《戰風車》等。選入這樣多樣化的內容,讓學生可以接觸更多優秀的名家名作,不僅拓寬了閱讀的知識面,倡導個性化閱讀,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綜上所述,編者的意圖顯而易見,語文社S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下冊的選文在各價值取向范疇中的分配還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小學生處于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對真善美、假丑惡的辨別處于不成熟階段,選文的內容更多的是傾向于“個人”,包括誠實善良、自強自立、拼搏勇敢、信守諾言、勇于承認錯誤等人性的美好品質。為了讓學生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接受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選文不僅有從古到今的英雄人物故事,還選取了有關各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的文章。值得商討的是各價值取向范疇的選文在比重上還需作一定的調整,在保持“個人”范疇比重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世界”范疇的選文,同時可加入“家庭”“社會”范疇的選文,從而使教科書的選文在價值取向上的分配更趨于科學化。
作者:張甫云 單位: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恭城鎮門樓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