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的優質屬性與價值取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生態文明是文明發展中的一種更高級更高層次的文明形態。它的本質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其自身的和諧,進而實現人類社會、經濟、資源、環境與技術等多種要素的可持續發展,有其優質屬性與價值取向。
關鍵詞
生態文明;優質屬性;價值取向
生態文明是相對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而言的一種社會經濟形態,它是人類文明形態的一次大飛躍,它比以往任何一種文明都更加進步、更加高級的文明形態,有其自身的優質屬性與價值取向。
一、生態文明的優質屬性
(一)生態優先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和生存基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理所當然優先追求的目標。生態環境問題直接關系到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和身心健康。生態文明本質上是“生態問題→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調整→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出發點是生態問題,回歸的終點仍然是生態環境。如果生態環境系統能夠良性循環,人類社會獲得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相反生態環境系統的惡性循環會嚴重影響人的生產生活甚至危機到人的生存問題,然而也就談不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發展。目前,人類社會著手做的緊急事務是根據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特性或依據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的基本原則重建經濟發展模式與人類社會的消費結構。如2007年,第三屆世界生態高峰會議通過的《北京生態宣言》中所提出的:“人類健康的未來取決于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水體、土壤質量以及動植物和微生物等之間的微妙的平衡關系。”因此,人類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環境是生態環境,只有有了優美的生態環境,人類才能獲得生存的條件,同時,人類從大自然賜予的豐厚恩惠中獲得繼續發展的原動力。優美的生態環境,不僅可以使人類身心健康,呼吸清新空氣,同時,啟迪人的思維,賦予創造的靈感,開闊人的視野,發展人的智力,更好地去改造自然世界和主觀世界,創造更先進的文明。
(二)和諧共生對于生態文明而言,其核心的價值是和諧,然而最終達到的目的是其和諧中各種要素的共生。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先追求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和諧,最終達到諸多要素的共贏共生共續。從概念的內涵界定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本身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相輔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關系。潘岳在《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一文中從文化價值觀的角度指出,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為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王如松把和諧的生態內涵概括為四層,即一是人和自然環境的自然生態因子、生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的自然生態和諧;二是人與其社會生產、流通、消費和調控等物質生產環境的經濟生態和諧;三是人與人之間競爭、合作、集群、分異關系的社會生態和諧;四是人類社會的技術、體制、文化在時、空、量、構、序管理層面的系統生態和諧。劉湘溶教授認為,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人與人(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及和睦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要內涵,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及天人和諧、人際和諧型社會為目標。
(三)代內代際公平代內公平是指同一世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是指同一代人,不論其種族、國籍、性別、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工作單位不同,共享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利用方面具有平等的權利,換句話說,一部分人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另一部分人的發展利益為代價。代內公平既包括當代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城市之間等在自然資源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和享有清潔良好環境獲得上的公平問題,也包括一國或地區或城市內部當代人之間在自然資源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和享有清潔良好生活生存環境的公平問題。代際公平,即稱“世代間公平,”其含義為,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在生存所依賴的生態環境和繼續發展所需的自然資源和能源等方面,擁有著同等的權利,不能因為當代人的無限需求的滿足而侵占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資源,損害后代人的利益。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當代人與后代人都具有相同的擁有自然資源的權利和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因此,理所當然地將當代人與后代人視作一個有機整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當代人發揮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扮演著雙重的角色,當代人既是前世代人的后代人,享有前世代人遺留的自然資源和生存發展的環境,又是代替未來世代人行使共享自然資源和生存發展環境的重大權限的當代人,擔負著保護好人類適宜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和合理集約使用自然資源的重要責任。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當代人應扮演好這一角色,當代人應該為后代人留給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等資源的多樣性并且保證相應的質量,使后代人擁有接觸和使用的權利,不得限制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影響后代人的生存、生產和生活質量。
(四)協調整合永續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諸多生產要素相互協調整合,如環境、資源、經濟、社會、技術和人口等要素協調發展,做到經濟健康發展,生態環境污染降低、自然資源消耗減少、人們消費更加合理、科技利用更加科學,人類社會大步進步。就關于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的關系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他還形象地把二者的關系比喻成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關系,并提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脫離環保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他主張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只有協調經濟與生態關系才能建設生態文明。同時還要將城市與鄉村、東中西部、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高收入群體與低收入群體、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等領域也要實現利益協調整合。生態文明建設杜絕發達地區將資源消耗大和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或部門向欠發達地區的轉移,不僅抵制生態危機的時間轉移,更抵制異地轉移或空間尺度上的轉移。然而,永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生態文明作為新世紀的文明形態,理所當然地以永續發展作為其自身所倡導的最終價值取向。生態文明建設提倡改變人類中心的思維模式、線性的生產方式、過度浪費的消費模式和非綠色非低碳的生活方式,其宗旨在于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類社會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永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落腳點。生態文明建設所提倡的四個優質屬性既是相對獨立的基本組成單元,又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有機的統一整體。生態優先是生態文明屬性中扮演著前提,基礎的角色。沒有足夠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的發展將失去物質前提。沒有適宜的生態環境,人類社會發展就失去生存發展的空間。和諧共生、代內代際公平和協同整合是生態文明優質屬性中的“三足鼎立”,如同支撐房屋的棟梁力量。只有三者共同達到目標,才可撐起一片生態文明的藍天。永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也是最終要達到的落腳點。
二、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
對于價值取向,種種表述眾多。從價值取向含義的界定視角,將其總結為三種類型,即用“傾向性”界定價值取向、用“價值標準”界定價值取向和用“行為取向”界定價值取向。文中采用第二種界定,即價值取向是指某一個人所信奉的,而且對其行為有影響的價值標準。因為價值取向是針對生態文明而言的,雖說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人是主體的,但作為主體的人也是要正確領悟生態文明所提倡或所信奉的價值或內在的內容,只有正確地領悟了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作為主體的人,才能全面而徹底地建設生態文明。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直接的價值取向是實現生態環境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生態環境系統的良性循環受制于環境危機和生態危機的影響。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提出的最直接動因是環境危機和生態危機,即整個生態環境系統的危機。生態系統這個概念是在1935年由英國植物生態學家坦斯利提出的,并主張生態環境系統是指在現有空間領域中所有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各種要素、能量和信息流動的有機共同體。然而,環境危機與生態危機兩者既有區別又有一致性。環境危機是指現有的生存發展環境不能很好地滿足人類社會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嚴重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甚至不再適合于人類生存的危機,重點指出環境對于人類的生存發展的負面影響或效應。環境危機主要包括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的枯竭兩方面的內容。環境污染根據其污染物分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污染、噪音污染和光污染等等;根據資源種類的劃分,自然資源枯竭主要包括礦物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林木資源等自然能源的枯竭,都會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生存以及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生態危機是指生態環境系統中生物種鏈條斷裂、循環出現滯漲、平衡穩定的局面被打破,整個生態系統崩潰,走向毀滅的境地。例如生態系統的部分物種滅絕、全球氣候升溫、冰川融化、干旱洪澇、地震等等自然災害的增多,警示生態系統的失衡和崩潰等危機的臨近,嚴重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居住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最直接的價值取向就是對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循環和信息交流被嚴重打破所造成的危機進行緩解消除并預防,使其良性循環。
(二)生態文明建設蘊含的價值取向是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系統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提出是以人類社會出現的“三大危機”和“兩大有限性”為現實背景的。所謂“三大危機”是指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和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皟纱笥邢扌浴笔侵傅厍蛸Y源對人類生存發展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人類社會公平分配社會財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資源、環境、社會與經濟等領域的和諧發展,同時也要求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主張,其認為共產主義社會就是實現自然與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兩大和解”的生態文明社會。生態文明內涵中涵蓋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共贏共存永續發展的時代特征,使以往主張的人類中心論成為過去式,提倡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的生態理論,把人類視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將大自然視為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大樂園,人類社會不能脫離于自然生態網絡而存續發展,并主張在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大樂園中人與人之間必須和諧共處。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就是實現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社會之間的真正和諧統一,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是其余兩項內容和諧統一的基礎。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價值取向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主張兩個中心和兩種價值。所謂兩個中心是指人類與自然并存的兩個中心,擯棄人類中心論中提倡的人類單一中心論。所謂兩種價值是指對自然和人的兩個主體的價值,既要注重自然的主體價值,也要注重人類的主體價值,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現階段對于不同領域不同研究主題從不同視覺研究如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如就研究領域限定于城市地區而言,城市的本質是人,不論從哪個角度運用哪一種學科研究城市,其研究的最終落腳點都將歸于人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健康北京“十二五”城市建設規劃中明確提出,未來北京將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對于農村地區而言,城市能夠給居住于其中的人們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使其受益于更多的社會福利,其最終的指向是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和生活品味。上海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實踐了這一城市的本質價值。從城市本質的角度來探討,生態文明城市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和諧和全面發展,即實現基本生存發展和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又實現人的綜合幸福感。在《生態城市使生活更美好》一文中仇保興提倡城市建設的目標是使居民生活更加美好,主張生態城市建設的終極目標為三個內容,即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城市發展的經濟利益和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價值取向是城市競爭力的提升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城市已成為一個區域或一個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最佳區域。一個城市能否參與國際分工體系、置于國際競爭領域的制高點,就取決于一個城市在國內外城市體系中的競爭力。城市競爭力的提升是生態文明城市實現價值最大化的標志。城市對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系統的協調統一價值實現的程度體現在城市競爭力的提升上。如果一個城市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而沒有提升該城市在城市體系中的競爭能力的話,是徒勞無意的。沒有提升城市競爭力的生態文明建設是沒有價值的。生態文明建設使城市的生活環境更加優化,生活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資源環境利用效率更加集約化,城市文化品牌更突顯生態文明印記,城市規劃建設更彰顯綠色理念,科學發展觀得到全面而徹底落實,這些都是城市最具提升競爭力的表現形態。
(五)生態文明建設最終的價值取向是實現社會的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就是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現代化,換句話說就是實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社會文明的現代化。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既是并列的概念,又是更高一級的概念,是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領域所取得的所有人類社會文明的成果。除此之外,生態文明建設中所蘊含的從自然層面的自然生態系統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還是從和諧層面上的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系統的和諧統一,或是從人類層面上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或是從城市層面上的城市競爭能力的提升,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是社會的現代化。因此我們也認定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嶄新的文明形態,給人類社會發展指明未來文明的方向。
作者:于翠英 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