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鎮廟宇建筑文化的藝術內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廟宇建筑主要分為宗教建筑和宗廟、會館性質的建筑。宗教建筑是宗教性的,是古代建筑的一部分,中國古代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重慶古鎮的宗教建筑主要以佛、道為主,零星分布有基督教。而宗廟、會館建筑則是禮制性的,主要是紀念性的祠廟、家廟、祠堂,重慶這種建筑以湖廣會館禹王宮類型的最多,祠堂較少。
在分清廟宇建筑的類型同時,也要了解重慶地區廟宇建筑形成的時間。以宗教建筑為例,佛教建筑傳入中國大約是在漢代,從北方漸次傳到南方。巴蜀地區早期佛寺大概是在蜀漢晚期。道教是本土宗教,源于春秋戰國,東漢時期出現了各種道教組織,巴蜀地區的道教則是由五斗米道于東漢時期首先扎下根,重慶早期道教場所的代表有三清古洞。基督教在中國傳教有四次,第一次在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第二次為元朝,第三次是明末清初天主教的傳入,第四次是在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鴉片戰爭后以沿海通商口岸為基地迅速傳播發展開來,重慶天主教堂的代表是始建于1893年的若瑟堂。伊斯蘭教是我國少數民族主要信奉的宗教,傳入中國的說法很多,隋唐時期國家開放,絲綢之路為伊斯蘭教的傳播打開了大門。重慶伊斯蘭教的清真寺較少,在主城最具代表性的清真寺是在明萬歷年間侍郎馬文升主持修建的,原分三寺,中興路寺院為西寺,另有南寺(今重慶劇場址)、北寺(今江北區域內)。1940年,南寺被日機炸毀,1982年對清真寺進行了全面培修,建筑更具特色。宗廟、會館性質建筑的形成時間大多跟移民潮有關。由于戰亂、政權變更等原因,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重慶歷史上的移民分別有巴人移民建立巴國政權,僚人大遷移,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兩次湖廣填四川,抗戰移民,三線建設移民以及當今的三峽大移民等。據考證,重慶地區歷史上屬巴,被中原人稱為蠻夷,經濟不發達,交通不便,早期移民的可能性較小。而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特別是明代張獻忠屠川,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
移民當中以湖廣行省、貴州行省等地最多,還涉及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人口達到百余萬。這幾次移民是重慶地區宗廟、會館性質建筑的始端。因為貿易等原因,很多古鎮成為這些移民的聚居地,從而建設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筑。重慶古鎮的形成和廟宇建筑相互依存,因果相連。古鎮的形成是因該地建有寺廟,寺廟是聚集人氣的地方,開始是香客前來燒香禮佛,隨之在廟宇的周邊便有了各種商業行為,成了人們交流和溝通的地方。而有些廟宇則是隨古鎮的形成而形成的,這些廟宇建筑多建于古鎮之中,基于便民的原則建造起來。現在重慶全市開放的寺廟共83座,道教活動場所13處,天主教教堂57處,基督教教堂50余座,伊斯蘭教清真寺8座。
二、重慶古鎮廟宇建筑的文化藝術內涵
重慶古鎮廟宇建筑的文化有內在藝術內涵和外在藝術內涵。內在藝術內涵表現在精神方面。建筑藝術是社會某一時期人類思想、生活、藝術等在建筑實體上的凝固。藝術影響宗教、倫理等,這些生活理念又投射到建筑文化之中。藝術有個性,藝術作品往往體現的是建筑師的哲學觀念、建筑藝術、內在審美和建筑形成的過程和思想,人類智慧與藝術結合產生了適應時代潮流的建筑。建筑并不是簡單的建房子,而是一種藝術方式的表現,建筑風格的變化也是藝術風格的變化,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氣息與重慶地區建筑藝術氣息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外在藝術內涵主要表現在物質方面。建筑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建筑是藝術的外在表現與載體,建筑綜合了各種藝術,包括繪畫、雕刻等,還融合了歷史、政治經濟、音樂、物理化學等,生存環境、方式及建筑技術材料都影響著藝術的表達方式。重慶古鎮廟宇建筑因其生存環境的不同,所采用的原材料也不同,使建筑藝術有了更具特色的外在表現。重慶古鎮的廟宇建筑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建筑中的文字、繪畫、傳統技藝上,超脫了功利是非,是對人生、社會現實清醒、冷靜的理性思考。在講究秩序協調、怡然自適的同時,又包含積極進取的精神。明清后思想自由受到束縛,在建筑上的表現便是中規中矩。審美藝術從由簡向繁、由繁向簡的過程,是功能的需要,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重慶古鎮廟宇建筑在宗教政治經濟上的需要讓人有了想象的空間,藝術作品的精神不可能擺脫環境的影響。其次表現在居住環境的風水藝術上。風水現在被理解為環境科學,分為自然環境和人的心理環境。在居住上追求和重視環境保護,正所謂“山水養人、人養山水”,現在來看,這其實就是樸素的生態學。
重慶將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結合,在江河湍急的岸邊山上修建寺廟,有利于對航行的人起到警示安慰作用。藻井在寺廟中的運用,飽含著古人的智慧。中國古建筑的色彩、裝飾構件、群組方式等,追求自然和諧,天人合一,尊重環境,因利擇宅,就地取材的原則,與音樂、繪畫、詩詞等相契合,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想象、領悟、意會空間。“意境”是中國古建語言獨有的,追求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通過宗教的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激發人的想象,營造出建筑語言的藝術空間。這種意以象盡,得意而戽象的理念,使人與建筑和諧地融為一體。物質與精神相互轉化、互為影響,將文化與建筑,抽象與現實之間的關系,體現得徹底、涵蓋得廣泛,散發人文氣息。
三、重慶古鎮廟宇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
重慶古鎮廟宇建筑不但傳承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還有著自身的區域特色。宗教建筑在引進之初,多由本地的官吏和富人將自己的房舍捐獻出來作為活動場所。中國建筑從單體建筑到院落組合、城市規則、園林布置等,都有一套完善的做法和制度,形成了固有的藝術風格與構造特征,在世界建筑史上有著獨特地位。可以說,從宏觀到微觀,從物質到精神,無不滲透著中國傳統建筑獨一無二的“天人合一”思想。佛寺建筑的形式非常多,有塔、寺廟、石窟等,主要是采用中國傳統的建筑樣式,與宮殿相似,在中軸布置主要建筑,兩側為次要建筑,以獨幢形式為主。重慶古鎮由于地形的原因,佛寺的形式除沿襲中國傳統建筑樣式外,還因地制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佛教傳播最廣,信眾最多,使得重慶古鎮以佛教寺院為主的宗教文化特點尤為突出,表現在山地建筑文化、民族特色建筑文化、建筑材料(竹、木、石)、建筑外觀裝飾、單個建筑、組群建筑選址和布局,大多依山水而建等方面。宗教文化不斷融入本地區,是我們認識研究古鎮廟宇建筑的一個重要部分。
重慶地區宗廟、會館性質的建筑,既繼承了傳統中國的建筑模式,也體現其自身的特點,是中國傳統建筑特征、移民建筑風格和川東民居的縮影。在功能上體現了非常適合聚會的實用價值,可游可觀。在內部裝飾上,窗、欄桿、雕飾、內部空間滲透,自然融為一體;外部特點體現在有豐富色彩的門墻上,同時貫以青白水墨畫,山水墻相連起伏、凹凸有致,木石磚雕體現了湖廣安徽民居的建筑特征。
作者:權小芹 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亞歐語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