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地藝術在廢棄地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大地藝術(LandArt,Earthworks或EarthArt)是藝術家們以大地上的平原、丘陵、峽谷、山體、沙漠、森林、水岸甚至風雨雷電、日月星辰等自然環境為背景,以地表的自然物質諸如巖石、土壤、砂、水、植被、冰、雪、火山噴發等形成物以及人工干擾自然留下的痕跡(例如:工業廢棄地、建筑物、構筑物等)為載體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大地藝術家受極簡主義、觀念藝術、行為藝術等影響,放棄了在室內進行繪畫、雕塑等藝術創作,突破了畫室、美術館、博物館等傳統的創作、展示和欣賞藝術的空間限制,超越固有的以人為藝術主體的觀念,在廣闊的天地之間,運用簡單原始的形式,創造超大尺度的、富有浪漫色彩的、與自然物質及其演化過程同構共生的藝術作品,展現了大自然的力量,詮釋了藝術家們對藝術的全新理解和感悟。
2大地藝術的發展歷程
大地藝術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1968年10月在美國紐約Dwan畫廊舉辦的題為“Earthworks”展覽和1969年2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White博物館舉行的題為“EarthArt”的展覽中均展出了大部分早期大地藝術家的作品,這兩次展覽是大地藝術起源的標志。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后期是大地藝術的萌芽和成長期。藝術家們在這一階段創作了許多深具影響的著名大地藝術作品。例如,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夫婦于1969年創作完成的“包裹海岸”(WrappedCoast),邁克爾•海澤在1969年~1970年完成的“雙重否定(”DoubleNegative),史密森于1970年4月建造在美國猶他州大鹽湖岸邊的“螺旋形防波堤(”SpiralJetty()圖1),德•瑪利亞于1977年創作的“閃電原野(”TheLightningField)等。這一時期的大地藝術作品特征鮮明,主要表現為:
其一,多采用巨大體量來顯示自然的力量,不拘于細節。許多大地藝術作品在正常的視角下難以窺其全貌,必須遠觀甚至在飛機上俯瞰才能欣賞到它們完整的形象。
其二,體現了對自然的尊重,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藝術家們通過對自然環境的輕微擾動或稍加潤飾,試圖提升環境景觀質量并得到觀賞者對自然的關注。
其三,運用藝術手段回應工業文明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史密森認為“藝術可以成為自然法則的策略,它使生態學家與工業家達成和解。生態與工業不再是兩條單行道,而是可以交叉。藝術為他們提供了必要的辯證。”,他還提出大地藝術應關注人類活動尤其是工業文明造成的降質(degraded)環境,使廢棄的工業場地及工業設施的藝術審美價值被重新認識和評價。
其四,受極簡主義的影響,大地藝術多采用點、線、環、圓、錐體、螺旋、柱體等簡單原始的基本幾何型,認為抽象性的“原型”可以通過“群體無意識”被閱讀。
其五,強調在藝術創作過程或作品中表達時間因素和生態演化過程。例如在“閃電原野”作品中,廣闊天穹下空寥的新墨西哥州大地上架立了400根(16×25排列)高6.27m高的不銹鋼桿,在多雨季節,當雷電來臨時,這些不銹鋼桿在接引雷電的瞬間變成了連接天地之間的媒介,體現了對自然力量的瞬間反應;而“螺旋形防波堤”建成以后由于湖水上漲而沉入水下,從空中俯瞰若隱若現,表現了作品隨著時間的緩慢流逝和自然的侵蝕而逐漸消融的生態過程。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是大地藝術的成熟和轉變期。這種轉變體現在從前一階段的自然審美轉向對社會問題、歷史責任、環境生態、社會發展走向的深邃思考。在這一觀念下,大地藝術成為溝通的介質,其內涵得到進一步擴展。該階段代表作是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夫婦的一系列運用帆布、尼龍布、塑料、繩索等材料對物體進行包裹、捆扎的大地藝術作品,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1995年6月17日完成的對德國國會大廈的包裹,藝術家試圖通過這一作品建立不同價值觀、不同意識形態的政治力量之間的對話并引發了對藝術態度及價值的爭議。在這一時期大地藝術的思想觀念、形式語言等對現代景觀設計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大地藝術適于室外展示、采用自然材料、表現為超大尺度以及作品自身融入自然變化的過程等特質模糊了藝術與景觀之間的界限,進而推動了景觀作為空間雕塑的創作傾向。其次,大地藝術形式語言中所表現出的對抽象基本幾何形的偏好也為現代景觀設計師借鑒和推崇。另外,大地藝術針對降質環境修復的藝術實踐活動得到了景觀設計領域的關注和更積極的推動。例如,在后工業景觀設計中就有很多應用大地藝術手法的創作案例。
3大地藝術應用于工業廢棄地更新
20世紀70年代,工業廢棄地開始受到大地藝術家的重視。藝術家們通過在工業廢棄地進行藝術創作來表達對工業技術、環境問題、社會問題以及生態問題的強烈關注。由于大地藝術對環境的輕度擾動使其與工業廢棄地的生態恢復與重建過程可以相容,而且粗獷質樸、簡練明晰、富有震撼力的藝術形式也極大地提高了環境品質,大地藝術逐漸成為工業廢棄地更新改造的一個重要手段和媒介。在美國,運用大地藝術改造工業廢棄地的實踐工作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1979年8月,美國的一些大地藝術家舉行了題為“大地藝術:運用雕塑進行土地更新(”Earthworks:LandReclamationasSculpture)的論壇和設計展覽,大地藝術家們利用工業廢棄地實現了一系列大地藝術作品。例如,羅伯特•莫里斯利用礦坑創作的名為“無題”的露天劇場;密歇爾•海澤利用伊利諾斯礦山上的廢渣塑造了5個巨型動物形體,稱為“古冢象征雕塑”。歐洲利用工業廢棄地進行大地藝術創作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始于1991年的德國科特布斯大地藝術、裝置藝術與多媒體藝術雙年展,以科特布斯的露天礦坑改造為主題背景,利用礦坑現有的環境資源和廢棄設施,邀請各國藝術家進行創作,完成了很多富有美學價值和浪漫情趣的景觀藝術作品。
景觀設計師在工業廢棄地改造的景觀設計項目中運用大地藝術手法做了很多嘗試和探索。例如,德國景觀設計大師彼得•拉茨在其設計的由舊鋼鐵廠改建的“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NorthDuisburgLandscapePark)中,將廢棄的原廠區鐵路作為大地藝術的表征,并命名為“鐵路豎琴”,賦予其有意趣的藝術內涵;在普里迪克和弗雷瑟設計的位于蓋爾森基興“諾德斯特恩公園”(NodsternPark)是利用原來的礦區更新改造的,設計者在對矸石山進行生態恢復后,采用了植被與裸露的土壤相間的手法映射了人工干預與原始肌理的差異性;在波鴻“城西公園”的景觀設計中,景觀建筑師運用大地藝術手法將有高差變化的地形處理成臺地、水面、水池、樹木、草坪錯落有致的景觀效果;哈格里夫斯在“貝克斯比公園”(ByxbeePark)及“路易斯維爾濱水公園(”LouisvilleWaterfrontPark)等項目的設計中,利用原廢棄地地貌景觀進行了大地藝術創作,塑造了自然與人工相融的生動的環境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