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文化交際中的精準領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年修過一門課,叫做跨文化交際案例分析,筆者認為,一些熟人所經歷的和自己最近的辦事過程也可以算跨文化交際的案例了。跨文化交際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是一個容易引起誤解的話題。下面筆者通過對兩個事例的樸素分析,體現對跨文化交際的樸素理解。案例之一:一個姓王的年輕人,在偶然的場合,遇見了多年前給他教過物理課的李老師,這位曾經的學生就想問候一下當年的恩師。小走上前去,熱情地叫了一聲老師:“李老師,這些年沒見,您身體還好吧?”意外的是,李老師面露尷尬神色,回答道:“身體,就是那樣了。”然后老師不愿再說話,借故走開了。
這個小王這才意識到自己不小心讓老師誤會了,因為他想起來一個特殊情況,就是那位老師本身身體有缺陷,本來就應該避免問到與身體有關的話題。分析:這個案例提醒大家,對交際對象需要有必要的了解,知曉對方好惡等信息,更有利于順利實現交際。案例之二:一天早上,筆者接到一位老師的提醒,繼續教育報名截止時間要到了。心存感激,我接著查找以前的通知,發現要向一個女人報名,想起來這個女人只有一面之交,幾天前剛剛有過接觸,但只有監考事務所需要的只言片語問答,現在要拜訪,一點兒小心是必須的。課間,筆者路遇一位熟悉的同事,向她打問到這個女人的辦公室,兩三分鐘便走到。看到這間辦公室里比較熱鬧,似乎一男三女各自面對著自己眼前的電腦,很忙、很敬業的樣子,其中靠近門口的就是那位負責報名的女人,面前有四五個女老師急著詢問和辦理與繼續教育相關的手續。
筆者像往常一樣,先站在那些人后面觀望著,看到那位女人不太忙乎的瞬間,簡潔地問道:“×老師,去年繼續教育所交的四百塊錢會怎樣處置?”這個女人聽了問題,立刻嚴肅起來,說道:“這個事情我管不了,去年誰收款的你找誰去。”筆者意識到這個女人想多了,也把自己看得有些過度要緊。于是立刻加上詳細注解來澄清:“去年收款的人也不過是個中間環節,我也知道收的款最終交給了人事處,所以我并沒有讓你管,只不過想打探一下那款的最終去向而已。總之這是個小事情,可以忽略不計。要緊的是現在我順便再報一下名。”辦公室里其余幾位面對電腦的人士此刻哈哈大笑著回味筆者剛才的措辭“:總之是小事情。”
那個女人繼續接待其他人,筆者在手機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繼續看著她們和在他之后到來的幾位人士逐個把事辦完并告辭。然后筆者向那女人提出報名參加繼續教育,并出示自己的名字。這個女人這時候似乎心情不差,態度正常地詢問一些信息,做了必要的登記。筆者問“:除了這些,還有沒有其他手續?”女人回答:“沒有其他的了。”于是筆者告辭。有些文化圈子的人,聽到一句話就會立刻離開字面含義,即sense,而去迅速在自己那未必很好用的頭腦里查詢某些字眼的所指意義,即referent,以至于針對自己所認為的所指意義做出了自認為很有分量而足以讓提問者悻悻而去的答復。實際上有很多時候,這種人的反應是不合時宜的或不符合提問者預期的。
例如,此處中速而非快速提出的問題是:“去年繼續教育所交的四百塊錢會怎樣處置?”一個頭腦足夠簡單的、沒有人身方面自我防衛意識的人,往往會把詞句中每一個音節和每一個字、詞聽得足夠精準,立刻捕捉到問題的關鍵詞是“錢怎樣處置”,接著一個最本能、最樸素的反應是: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包含猜測,也可以很簡單地回答:“我不知道。”或者不乏禮貌地回答是“:對不起,我不知道。”一個自認為頭腦足夠發達而可以將提問者瞬間打發走的人,卻不一定精準聽懂和精確領會問題中的每一個措辭,尤其未必精準聽得和精確領會一個善于精確使用母語詞匯的人簡潔組織的句子。
這樣的聰明人,把問題的關鍵詞瞬間就掉包了,很可能在自己貌似老道卻未必足夠成熟的心靈中把問題變成了命令式的祈使句“:你把去年收款的事情管一下。”這種錯誤領會,順便讓回答問題者自己給自己附加上了太多的重要性,也錯誤地認為提問者把答問者看作有權力者而有求于答問者。
分析:案例提醒人們,與人交際過程中,精準聽得對方的每一個發音和措辭很重要;接著,要想精確領會對方的言語,首先需要不折不扣地、精確地領會措辭的本身意義,即sense,不必也不該急于跳離措辭本身而過度發揮自己并不太機智的機智去追尋言外之意referent,對簡單明了的言語做出過度解讀和過度答復。
作者:惠永平 單位:西安思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