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傳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化,跨文化交際能力越來越受到關注。英文電影通過語言手段和非語言手段展現了不同文化的方方面面,以英文電影為跨文化教學的媒介,對即將成為國際人才的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重視語言知識的傳輸,還要注重跨文化知識的傳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兩者互相促進。英文電影集多種模態于一身,可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多種感官,通過語言手段和非語言手段將西方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三觀、宗教信仰等跨文化背景知識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真實地展現給學生,可以說,英文電影也是文化的載體。
一、研究綜述
Brown(1987)提出語言學習者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沒能把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Sapir(1988)認為語言是文化和社會的產物,必須從文化的角度去理解。ClaireKramsch(1993)指出: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不僅表達文化、體現文化,而且語言是文化的象征。繆惠蓮(2018)表示“原版英文電影能夠折射出一定的西方社會文化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示英語國家的生活風貌、風土人情、語言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楊潔(2017)指出,“英美影視作品能夠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英語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陳伯敏(2016)認為“影視英語教學不失為一個習得真實詞語、滲透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渠道”。綜上,英文電影可以通過圖像模態、動畫模態、視頻模態、音頻模態等多種模態手段向學生展示真實的、動態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比起單純的文字模態,利用英文電影作為媒介的跨文化教學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興趣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據中國知網統計,截止到2018年5月1日,以“英文電影”和“跨文化”為關鍵詞的文獻僅有285篇,可見,國內以英文電影作為媒介對將成為國際人才的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研究還不多,本研究補充了國內的相關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傳輸、發展、傳播與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對將成為國際人才的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提供一些參考。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概念的界定,張衛東和楊莉(2012)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恰當運用語言文化知識與異文化成員進行有效而得體交際實踐的能力,是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的決定性因素,筆者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指語言使用者利用外語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流互動的能力。這種能力要根據不同的具體語言環境,言語方面:表達要得體,符合對方說話習慣或說話方式的能力;行為方面:要符合對方日常生活習慣的能力;思維方面,要符合對方的思維方式,了解對方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等的能力。
三、英文電影文化傳輸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1.英文電影文化傳輸對學生跨文化知識的拓展英文電影可以通過多種模態向學生傳輸西方人關于言語、行為、態度、觀點等的文化背景因素。例如:通過觀看《公主日記》可以了解西方皇室言行等文化風俗;《當幸福來敲門》用完美的劇情向學生全方位地展現了美國夢,美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即人們要相信只要通過個人的努力、勤勞、拼搏,不分種族,終將會實現夢想,獲得成功,從下層人士上升到上層人士。另外,影片中多次談到了上帝,“…God,whydidn’tyousaveme?”AndGodsaid,“Isentyoutwobigboats,youdummy.”“Lord,don’tmovethatmountain.Givemestrengthtoclimbit…”等都體現了宗教信仰對一個民族的重大影響;影片《七個婚禮和一個葬禮》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到不同形式的西方婚禮文化及葬禮文化,等等。不同的英文電影可以反映各自文化的不同方面,學生欣賞影片的過程也就是積累文化知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學會辨別、體會不同于本民族文化的他族文化,思考、分析并總結文化差異,潛意識地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會對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激勵自己在欣賞影片時深入挖掘其內在的跨文化因素,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跨文化知識,從而豐富和拓展跨文化知識儲備,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2.英文電影文化傳輸對學生跨文化思維能力的培養英文電影中可以傳輸西方人的日常語言表達習慣、非語言表達習慣、思維習慣等文化因素,深入挖掘影片中所展現的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學生跨文化思維能力的形成及培養,并在日常實際交際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思維能力。比如:在西方,認識的兩個人見面時會說“Hi,howareyou?”對方會回答“Good,howareyou?”而不是我們課本中學到的“Fine,thankyou,andyou?”這樣的回答。在分別時,會說“Haveagood/niceday.”或“Haveagoodone.”,對方會回答“Youtoo,thankyou.”而不是我們平時經常用的“Goodbye”“Byebye”或“Bye”之類的回答。對于“Thankyou”的回答,更多情況下是“Sure”“Ofcourse”,“Youarequitewelcome”“Youareverywelcome”等表達,而不是我們平時經常說的“Youarewelcome”等的回答。如影片《當幸福來敲門》中“…feedthemeter”,這里meter為路邊停車計費用的表,用“feed”這個比喻的修辭表達了漢語中的“繳費”。再如,“Inessence,youreelthemin,we'llcookthefish.”中的“reelin”本意是“卷,繞”,就是“釣魚時收鉤”,這里將客戶比喻成魚,引申為“你們為公司爭取客戶,公司負責為客戶提供服務”之意。上述的修辭使語言表達更生動,可見,我們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還要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楚門的世界》中的“Earlybirdgathersnomoss,rollingstonecatchestheworm.”來自于arlybirdcatchestheworm(一日之計在于晨)和Rollingstonegathersnomoss(滾石不生苔)這兩個諺語,表達了做事情要趁早的含義。再如,“Whataweek!lwasonpinsandneedlestheentiretime.”中pins是大頭針,needles是針,兩個在一起正好表達了漢語中的“如坐針氈”的意思。《阿甘正傳》中“JennyandIwaslikepeasandcarrots”里的“peasandcarrots”本意是“豌豆和胡蘿卜”,這兩種蔬菜經常同時出現在配菜中,綠色和橘色色彩鮮明,圓形的豌豆和方形的胡蘿卜丁的形狀搭配合理,具有視覺美,所以引申為“形影不離”之意。通過觀看影片,配音模仿,情景再現等方式,學生可以真正體會并學習西方人的語言習慣、思維習慣和說話方式等,加速跨文化意識的形成,提高跨文化思維能力。
3.英文電影文化傳輸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技能的提高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拓展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形成為跨文化交際技能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英文電影向學生提供了大量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直觀的跨文化交際場景和語境,利用這些場景和語境,學生可以學習不同的跨文化交際技巧,有助于實現與西方人的成功交流。例如,影片《阿甘正傳》中阿甘在公交車站等車時,當他想主動和旁邊一位黑人女子說話時,他的開場白為“Thosemustbecomfortableshoes…”,對方回答“Myfeethurt”。從上可以看出,西方人通過稱贊對方的鞋子、發型、衣服、領帶等方式來開啟與陌生人的對話。根據上下文,對方回答“Myfeethurt”,其實是想表達“不想與他的繼續對話”之意。影片《楚門的世界》中Meryl和Truman的結婚照中,Meryl食指和中指折疊在一起,這一細節表明她所發的誓言不算數,乞求上帝的原諒,影片《TheParentTrap》中也出現過折疊手指場景,表達了同樣的意義。影片《FreakyFriday》中,不同于中國的教育文化,Anna在學校犯了錯誤后被關到了禁閉室(detention)。在西方,孩子們放學后的時間是他們的自由時間,他們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果他們沒有了自由,無疑是對他們最大的懲罰。可見,英文電影的文化傳輸可以讓將成為國際人才的大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了解西方人的交流習慣,激發學生探索西方文化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文化差異敏感度,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技能。將英語電影作為跨文化教學資源與媒介,研究不同文化的傳輸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順應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符合我國國際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需求,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跨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楊蘊玉.英文電影賞析:培養非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實踐探索[J].電影文學,2009(3):156.
[2]繆惠蓮.大學英語影視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滲透策略[J].英語廣場,2018(3):126-127.
[3]張衛東,楊莉.跨文化交際能力體系的構建———基于外語教育視角和實證研究方法[J].外語界,2012(2):8.
作者:彭兵轉 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