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漢電影片名互譯中的歷史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目前英漢電影片名互譯存在的問題及紐馬克(Newmark)的交際翻譯理論
在英漢電影片名互譯時,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片名中的文化因素,會導致電影譯名的誤譯或者無法很好的表達原片名的內涵。如英文影片《AmericanBeauty》,國內譯名為《美國美人》,講述人到中年的男主人公的困惑與危機,但原影片的含義是指生長在美國的薔薇科植物,是玫瑰的一種,象征生命中的完美,而中文翻譯則沒有表達出這樣的意義。再如中文電影《臥虎藏龍》,其片名出自我國北周時期的詩《同會河陽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同時,其中的“虎”與“龍”暗指影片中的一對主人公———羅小虎和玉蛟龍,同時“臥虎藏龍”在漢語中表達隱藏不露的人才之意,英文譯名《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無法表達中文片名的意思,tiger與dragon也會令外國觀眾難以理解。由于電影片名具有廣告特性,其目的在于引起觀眾的興趣,使其觀看,這就使電影片名的翻譯必然要把目的語觀眾放在第一位,旨在吸引異國觀眾,實現影片的商業及藝術價值。電影生來就是一種通俗藝術形式,應該歸入到紐馬克的呼喚類語篇[3]。根據紐馬克(Newmark)的交際翻譯理論,對于呼喚類語篇的翻譯應采用交際翻譯。紐馬克認為交際翻譯是指譯者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原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4]。從交際翻譯的定義中可以看出,交際翻譯法是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強調根據目的語的語言與文化進行信息的傳遞。以交際翻譯理論為指導,譯者可以打破原文的約束,充分考慮并利用目的語的文化,使電影譯名通順、自然并迅速吸引目的語觀眾。如英文影片《Seven》,片名簡單卻包含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即“七宗罪”,因此,其漢語譯名《七宗罪》就很好的突破了原片名的局限,將原片名的含義表達出來,讓中國觀眾對影片的大概內容有所了解。又如中文影片《斬斷第三只手的人》,漢語中“三只手”意指小偷,因此,其英文譯名《TheThiefCatcher》就能夠立刻理解片名的含義并對電影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就著重討論在英漢電影片名互譯中涉及到的歷史文化因素及交際翻譯理論的指導作用。
二、英漢電影片名互譯中的歷史文化因素
世界上的大多數語言都喜歡引經據典,以使交流更生動順暢,通俗易懂。因此,當電影片名包含歷史文化因素時,翻譯者要格外小心處理。對于這些影片的翻譯,就要在充分了解原影片的內容基礎之上,熟悉目的語的歷史文化因素,運用交際翻譯方法,使譯名能迅速為目的語觀眾所理解和接受,并努力使譯文讓觀眾產生豐富的聯想,讓電影譯名成為點睛之作。
(一)歷史人物英文電影《Patton》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史實為背景,講述的是美國著名將軍巴頓的故事。影片刻畫了一位驍勇善戰又魯莽專橫的美軍高級將領,此片名即是以歷史人物命名。對于這個在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中國觀眾未必了解多少。因此,對于這個片名的翻譯,譯者就使用了交際翻譯法,在理解了原片名及電影內容后,將其翻譯成了《巴頓將軍》,即在英文片名的基礎上突出這個人物的身份,使中國觀眾知道這部影片的大概內容。中文影片《霸王別姬》,這部影片的片名是源于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楚漢之爭過程中,發生的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生離死別于垓下故事。影片《霸王別姬》描寫了表演《霸王別姬》這一中國傳統的京劇曲目中的演員們之間的愛情糾葛以及他們在歷經時期所表現出來的復雜、矛盾而又真實的人性。此片名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是熟知的,可是對于西方觀眾而言是陌生的。因為,每個國家的歷史都是獨特的,若將其按字面意義翻譯成《XiangYutheConquerorBidsFarewelltoHisConcubine》,會使目的語觀眾產生疑惑,很難引起其觀看的欲望。為了使不諳中國歷史的異國觀眾能有效的接受信息,對于這部影片的內容有所了解,譯者采用了交際翻譯法,省去了“霸王”和“姬”這兩個人物形象,將重點放在了“別”的層面上,因此,這部電影被譯成《FarewellMyConcu-bine》,使電影片名具有了浪漫的感情色彩與悲劇氛圍。
(二)歷史典故如英文電影《Hobson'sChoice》就曾被譯為《霍布遜的選擇》。電影講述的是身為鞋店老板的Hobson不同意其大女兒與店里小伙計的婚事,可是在三個女兒的共同努力下,他別無選擇只能妥協。這個譯名看上去沒問題,可是仔細了解一下英國歷史,會發現這個片名實際上是一個成語,來源于英國歷史上發生的真實事件。ThomasHobson(1544-1630)是英國劍橋地區驛站的老板,出租馬匹。他脾氣古怪,不管顧客是否喜歡,總是要求顧客“選擇”離門最近的馬。于是人們就以Hobson'schoice作為成語,表示沒有選擇或商量的余地。很明顯,《霍布遜的選擇》沒有做到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原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就是因為中國觀眾不熟悉英國的歷史,當然對這個詞的由來不甚了解,不能很好的品味出原名所要傳達的意境,而《女大不中留》則更能體現原片名的含意,這句中國俗語更能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所以在翻譯時務必要注意兩種文化的交流與溝通。中文影片《趙氏孤兒》以中國歷史上發生的著名故事為藍本,講述春秋時期忠臣趙氏被陷害慘遭滅門之災,臨終時囑咐兩個門客程嬰和杵臼設法保住他的兒子,讓他為趙氏一族報仇,兩人為了實踐諾言,歷盡千辛萬苦,不惜犧牲性命甚至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而最終保全了趙氏孤兒,并幫助趙氏孤兒開始了長達15年的復仇計劃。這樣的歷史典故對于英語國度的觀眾是陌生的,因此,全面了解電影的內容后,其英文譯名Sacrifice(犧牲)則更能傳達電影的主題,也更符合目的語觀眾的審美觀與語言表達。
(三)神話傳說與文學作品有時,譯者可以借助目的語的神話傳說,使電影譯名生動,傳神。如英文影片《WaterlooBridge》,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愛情片,講述的是一位英國軍官與一名女舞蹈演員在二戰時期悲慘的愛情故事。由于戰爭帶來的種種不幸,女主人公最終在泰晤士河的滑鐵盧橋上結束了自己年輕而美麗的生命。這個片名直譯應為“滑鐵盧橋”,而此滑鐵盧橋非彼滑鐵盧橋。故事片中的橋是英國為紀念威靈頓公爵打敗拿破侖取得的滑鐵盧戰役的勝利而在泰晤士河上修建的滑鐵盧橋。若譯為“滑鐵盧橋”會使中國觀眾誤以為這是與拿破侖有關的戰爭片,而這部影片卻與這個主題相去甚遠。在這里譯者很好地結合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借助于具有中國特色的藍橋相會的傳說[5],將此片名翻譯成《魂斷藍橋》。這個譯名突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以及整個故事的悲劇色彩,是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品譯名。同樣,譯者還可以充分利用目的語的文學作品,來開展電影譯名工作。如中文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對于中國觀眾而言,片中的主人公是耳熟能詳的兩個人物。而外國觀眾對這個故事卻是知之甚少,如何能讓異國觀眾從影片片名中立刻知曉這部影片的內容呢?譯者成功地打破了原文的限制,完美地利用了目的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因素,將其翻譯成了OrientalRomeoandJuliet(《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對西方人來說,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他們所熟悉的人物,這兩個人物出自于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名著,這個英文譯名采用了交際翻譯法,能迅速引起西方觀眾的共鳴,使外國觀眾能很快知曉這部影片的內容與主題思想,引起其觀看的意愿。以上這些影片的翻譯都充分考慮到原語與目的語歷史文化的不同,從而使目的語觀眾迅速理解原語片名。
三、結語
翻譯之所以不易,就是因為語言一方面承載了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其所承載的文化。因此,在翻譯包含歷史文化因素的電影片名時,譯者要對原語影片包含的歷史文化有足夠深入的了解,并在知曉原語電影內容的基礎之上,以目的語觀眾為中心,結合目的語的文化特點,既要考慮片名的藝術性,又要兼顧其商業利益,努力使譯名傳情達意、雅俗共賞。
作者:董久玲單位:吉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