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現狀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文化街區已逐漸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所以就面臨著一個是去是留的問題,在前文提到歷史文化街區的獨特價值,但如何在保留其價值的同時又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對其進行改造。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轉型原則;生活氛圍;核心價值觀
南京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來的街區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問題。商業味道蓋過了歷史文化,市井民氣息嚴重缺失,這些都讓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對這些問題的分析研究也是對此類歷史街區改造的總結與思考。
一、歷史文化街區的定義及改造的意義
歷史建筑集中成塊,更加完整,真實地反映了歷史特征,并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拔奈锉Wo法”對歷史文化街區的定義是:受法律保護的地區在學術上被稱為“歷史位置”。從歷史和文化街區的定義,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歷史和文化街區的重要價值,這不僅是歷史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而且也是當代城市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發展的見證,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載者,它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商業價值等諸多價值,對研究城市的發展也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文化街區已逐漸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所以就面臨著一個是去是留的問題,在前文提到歷史文化街區的獨特價值,但如何在保留其價值的同時又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對其進行改造。歷史和文化街區因其歷史原因,包括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古老的建筑,舊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來的各種歷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寶貴的遺產,是需要去加以保護的,但歷史文化街區由于歷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損壞,規劃可能相對較亂,各種基礎設施可能也達不到當代生活的要求,這樣以來是存在的極大風險的,當發生火災等時,很容易造成巨大損失。歷史文化街區其中有個重要的關鍵詞就是“街區”,作為街區說明其與商業是密不可分的,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曾經的商業聚集地必然有其獨特的商業特征,這在我看來是十分值得發掘與保護的,商業建筑自然是不同于住宅,那它的布局與規劃自然也有別于住宅建筑,而且各種商業之間是否在位置分布上也存在某種聯系也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所以在對其保護的同時必須去發掘這些內在的文化特色。
二、南京老門東改造和變遷
舊門東地區舊居住區的建筑密度高達60%,人均居住建筑面積不足6平方米,每戶平均居住面積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積低于典型位置。無論生活質量,生活環境和日常活動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更不用說在現代生活條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舊門東歷史街區建筑紋理的整體軸向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嚴格地說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與舊門東區和整個舊城南的整體空間組織布局密不可分。對應明城墻,秦淮外河,中華路,建業路和白下路,鄭南正北和鄭東沒有分布趨勢。而是附帶一定角度。目前,舊城門舊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續了街道和車道的歷史布局,整體性很高。它為研究南京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歷史基礎,也可以作為回憶南京古城的現實尺度。因此,老門洞的傳統居住區屬于高密度住宅區,街道規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過現場測量和研究,發現傳統南部城市的街道規模發生了巨大變化,狹窄的街道變得更加廣闊。通過調查和相關訪談,我們了解到街景空間尺度的巨大變化主要是由于商業的大量引入。令人擔憂的是,這一變化取代了原有的高密度街道布局模式,進一步削弱了老門東所留下的南京物質文化特征。舊門的傳統住宅的庭院布局屬于多渠道和多渠道,庭院式的飛機,從三到五,七個以上,一般是三到四個。翻新后,由于商業開發,一些建筑物失去了獨特的庭院布局特征,建筑的其余部分保留了原有的庭院紋理。但一般來說規模很小,大多是兩到三個。改造后老門東的商業主要以臨街商鋪為主,外加一些移動攤位,商鋪外部風格較為統一,除了招牌也沒有多余外部形象設計,但商鋪的特點被極大削弱,而且臨街街鋪多以一些非南京傳統街鋪為主,南京一些老字號店鋪一般都在主街兩旁的小巷,有時很容易被游客所忽略。在街巷入口處有店鋪指引牌,方便了游客找到對應店鋪。相對與傳統街區,改造后的老門東也加入了文化創意商鋪,如槑好時光等,也給街鋪注入了創新元素。
三、南京老門東改造后的問題
南京老門東的改造在很多方面無疑是成功的,但在改造中也難免出現一些考慮不周的方面,一下我將就老門東改造后出現的一些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己見。首先的問題便是民俗文化內涵的缺失,“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基于街區的歷史文化又是什么呢?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下,我們先來說街區,街區是什么?街區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地區的人們從事商業活動而圍繞一個或多個街道組成的一個區域,我們可以聯想到我國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中的場景,也可以聯想到母親常去買菜的菜場周圍的場景。好,那我們重新回到之前的問題“基于街區的歷史文化是什么?“我們非常清楚,這絕對不是我們在許多博物館看到過的皇室用品,因為社區的服務區域是社區的群眾。它不是針對某個社會階層而存在,也不是服務一個社會階級的產物,所以街區有它獨特的包容性。所以它所承載的文化也必然是平等和包容的,是能被廣大群眾所接受的,歷史街區的文化不僅僅是某些人的文化,而是一種城市文化,一種源于生活的文化。這種文化可能是傳統的叫賣聲,可能是一種傳統的小吃,也可能是街區的一個集會等等。它一定是基于人們最生活最平常的東西,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老門東地區改造后另一個問題是市井氣息的缺失,歷史文化街區本身就是人民居住聚集所形成的區域,而老門東改造遷出了所有的居民,其生活氣息幾乎被刪除,當游客離開,老門東可以說是一條條空街,這和一般的商場晚上關門熄燈似乎沒有了本質的區別。在我看來,幾個鄰居一起吃著豆漿油條閑聊家常,孩子在街上嬉戲玩耍,早上的叫賣聲都是街區最靈魂的文化,這種文化雖然是無形的,但也最能讓一個人感受到一個地方的特色,當今人們面對很多開發過度的文化旅游地,游客更多的希望見到一個地方最傳統最原始的一面,所以過度的商業而忽視歷史文化街區最本質的市井氣息無疑是買櫝還珠,為了商業放棄了其最核心的價值所在,這在長期發展看來是很不利的。
四、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原則
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不可避免會涉及修復和規劃重建,所以前期必須做好整體規劃和準確定位,否則,結果不僅是對歷史和文化障礙的保護,而且是對其的不可逆轉的破壞。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必須準確定位其核心價值所在,簡單來說就是什么是我們最應該保護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思考下為什么我們要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具有其獨特的價值。而街區又是商業經濟的重要載體,所以歷史文化街區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它和城市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種關系涵蓋了經濟、人文、歷史等多個方面。首先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布局是必須保護的,因為只有在當時的尺度范圍下我們才能感受到當時街區的氛圍,當然為適應現今要求也可以做相應變化,但必須劃出保護紅線。老門東改造后街道寬度嚴重脫離了歷史,所以喪失了很多對老南京的體驗感。建筑也是保護的核心,它很大程度上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建筑的材質、裝飾、格局都是一個地方特色的體現,所以在改造前必須對其做深入調研,面對修復和重建,必須遵循這些原則,而不是隨意重建而不考慮地理特征。歷史街區是人員聚集的場所,人氣是街區的靈魂,人們圍繞街區聚集而生。一方面是街區,另一方面也是人們生活的家。但是老門東地區遷出所有居民使其生活氣息大大減弱,街區成了商人和游客兩種單一的人群模式,在我看來,這對歷史和文化街區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歷史文化的傳承是動態的,必須基于當今的社會而加以創新才能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因此,歷史文化街區的轉型絕不能是歷史的副本。我們必須取其文化的精粹而去其內容的糟粕,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其中一個因素便是使其商業價值重新煥發生機,那如何在遵循其傳統的特色上對其改造呢?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將街區劃分為不同的主題,美食街,文莊街,工藝街一方面劃分可以讓街區的主題性更明確,同時也可以讓游客更有針對性的游玩,同時把性質類似的商店規劃在一起也方便了后期的管理維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是對其保護的必然選擇,是時代所決定的,但改造必須是基于對歷史的尊重與對其深入的分析,否則將會對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所以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如何改造,為了什么而改造等諸多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在保護的同時又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楊新海.歷史街區的基本特性及其保護原則[J].人文地理學,2005,(5):48-50.
[2]張水清.商業業態及其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J].人文地理學,2002,17(5):36-40.
[3]楊新海.歷史街區的基本特性及其保護原則[J].人文地理學,2005,(5):48-50.
[4]王冠希.舊城改造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探討.山西建筑2016(23).
[5]褚笑清.老字號保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經濟師,2016(2):189-190.
[6]卓超慧,徐雷,淺析植物在家居空間中的作用與配置[J].美術教育研究,2018(11下):54-55.
[7]房華.構筑生態環境——室內立體綠化景觀設計研究[J].生態經濟,2016,32(09):220-224.
[8]蔡安妮,張乘風,基于行為模式的空間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1上):60-61.
[9]周超,陶蓓蓓,湯恒亮.“認知心理”視角下的設計概念生成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8(20):61-62.
作者:李振 管雪松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