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歷史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河南省上蔡縣歷史十分悠久,數千年的歷史積淀,為上蔡縣孕育出種類眾多、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資源。運用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方式,從對資源適當‚包裝‛、做好宣傳工作、培養專業文化管理人才等方面著手,將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促進上蔡縣區域經濟發展,深化上蔡縣城發展內涵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上蔡縣;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發展
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改變社會消費結構,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推動區域的經濟增長。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的千年古縣上蔡縣,有著“中國重陽文化之鄉”“蔡氏祖地”的美譽,是河南省十大古城之一,其境內的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但與此同時,上蔡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將上蔡縣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與利用,帶動上蔡縣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擬通過對上蔡縣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現狀的研究,以期為上蔡縣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供有效建議。
一、上蔡縣歷史文化資源概況
上蔡縣的歷史相當悠久,可追溯至西周初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上蔡縣位于駐馬店市東北部,“商朝時期有蔡邑,西周時期建蔡國。春秋戰國時楚國占據此地,為其屬國,改名曰上蔡,戰國后期置上蔡郡”[1]232。《新編上蔡縣志》記載:“上蔡置縣始于秦。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年)改上蔡縣為武津縣。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易名為臨汝縣,縣治移于懸瓠(今縣城西南)。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改臨汝縣為武津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復名上蔡縣至今。”[2]67“民國初,屬汝陽道。建國后,屬信陽專區。1965年改屬駐馬店專區,至今不變。”[3]撤地設市后,上蔡縣劃歸駐馬店市至今。數千年的歷史積淀,為上蔡縣孕育出了種類眾多、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主要集中在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
(一)歷史文化遺存資源目前,上蔡縣區域內分布有伏羲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屈家嶺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等不同時期的文物遺址,地上地下文物眾多,“蘆崗擁翠”“蔡河沉月”“鴻隙現蓮”等古蔡八景競相爭輝。1.蔡國故城蔡國故城,作為西周和春秋時期的蔡國都城長達500年之久,它位于“上蔡縣城關,始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紀”[2]571,在今河南省上蔡縣城的西南。故城踞蘆崗頂端,西臨汝河故道,東與河澤銜接,呈南北長方形,南北稍長,東西略短。清康熙二十九年撰修的《上蔡縣志》記載,“蔡國故城:址高一二丈,周圍二十余里,其形如山”[4]。故城有9座城門,其中南面有3座、東西北各有2座,謂之“九門九關”,城墻外有寬100米、深10米的護城河環繞四周。由于歷史原因,古城墻損毀嚴重,現存約長10490米,高4~11米,寬15~25米。2.伏羲畫卦亭伏羲畫卦亭“位于縣城東15公里白圭廟寨內”[2]572,原先該處建有白圭廟,廟內塑有伏羲像,建有伏羲畫卦亭,又名八卦亭,原廟早已蕩然無存,現僅存伏羲畫八卦亭。該亭建在一個磚砌的高臺上,為八角形鉆尖頂,以灰瓦覆頂,頂部有8個拱角,檐下八方分別刻有“乾、坤、坎、離、震、艮、巽、兌”8個大字,檐下立8根方形石樁,柱間裝飾有青石板,雕以花卉圖案。亭門外兩根石柱上刻有楹聯:“仰觀俯察一畫明天地之道,數往知來六爻發古今之藏。”該亭是一座形制獨特的古代建筑,原亭始建于何時,今已無從考究,現存的亭是清康熙年間重修的,為上蔡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蔡侯望河樓蔡侯望河樓位于蔡國故城西城垣上,相傳是當年歷代蔡侯登高眺望汝河之處,后九九重陽節起源于此,故又稱“重陽登高處”。樓內曾有“玉皇閣”“關帝廟”等明代建筑。樓臺東側有火神廟、奶奶廟各兩間,臺前立有“桓景登高處”殘碑、重陽登高吟詩刻碑及“功德碑”等;臺北側建有1座高約百米的高臺,臺前砌有兩排24級石階,中間御道上刻有盤龍,四周草木蔥郁,環境優雅。4.李斯墓李斯墓位于上蔡縣蘆崗鄉李斯樓村東南。李斯墓實際上是一個高聳的土冢,現存墓高約12米,底部直徑達40米,總面積約有1200多平方米。墓前有碑石數通,四周松柏環抱。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李斯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前砌有石階,2002年重修時立有墓碑,上刻著“秦丞相李斯之墓”。距離李斯墓不遠處有李斯跑馬崗和李斯飲馬澗,相傳李斯青年時期經常在此縱馬馳騁,馬渴了就在澗溝中飲水,后人便稱此處為跑馬崗和飲馬澗。整個墓區崗嶺高聳,澗水澄清,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游覽勝地。5.蟾虎寺蟾虎寺是一座位于蔡國故城西3公里處臥龍崗上的古剎。據上蔡縣志記載,蟾虎寺始建于東漢時期,當時得道天竺高僧智淵大師及眾弟子云游到此,看到此地有蟾游于壑、虎伏于隅,遂起名為“蟾虎寺”。東漢至唐,蟾虎寺數次得到擴建,規模日趨廣大。宋代對外戰爭頻繁,蟾虎寺盡毀于兵火。明朝中期,蟾虎寺又得到兩次大規模修建,重新聞名天下。清嘉慶年間,蟾虎寺再度得到擴建,規模達到鼎盛。20世紀50年代,蟾虎寺殿宇大部分被拆除。1997年,上蔡縣政府公布蟾虎寺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社會各界居士、香客集資約500萬對蟾虎寺進行了重建。至此,這座千年古剎重新煥發了生機。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1.重陽文化習俗“中國傳統節慶民俗活動是人們生活、生產方式和宗教倫理、精神信仰等各方面的綜合展示,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重陽節就是這種集信仰、倫理、娛樂、藝術、經濟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傳統節慶活動之一,其民俗文化的積淀較其他節慶也顯得更為深厚。”[5]2作為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重陽文化在全國燦若繁星的節慶民俗文化中保存得最為完整具體。2006年3月,上蔡縣重陽習俗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6月,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傳統手工藝上蔡縣傳統手工藝相當多,其中較為出名的便是茱萸絳囊、核桃雕花和白云翁毛筆。重陽茱萸絳囊起源于東漢蔡人桓景登高避災,其俗成于晉、唐,盛于宋、明、清,是天下華人重陽佳節時的必佩之物,具有極強的民俗文化特色、魅力和價值,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也象征著天下華人登高向上的民族精神。上蔡籍的張社女士離休后專心挖掘茱萸絳囊縫制工藝,致力于復興這一傳統工藝。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將茱萸絳囊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桃核雕花是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悠久歷史,被譽為“上蔡民間一絕”。該工藝主要用核桃雕刻成手鏈、十二生肖等雕花工藝品,品質上乘,享譽海內外。2006年,桃核雕花成功入選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上蔡楊集白云翁毛筆的制作屬于獨門技藝,秘不外傳。發展到今天,白云翁毛筆的種類繁多,具體有羊毫、狼毫、貂毛、香鋰、馬毛之分。其中,上品為羊毫、狼毫混合者,筆頭圓潤、飽滿、堅挺,富有彈性。白云翁毛筆制作工序復雜,從原料到成品須經浸、落、梳、拔、整、配鋒等百余道工序。白云翁毛筆制品歷來為書畫大家視為珍品,被譽為“如錐畫沙”“如意神筆”。如今“白云翁”牌毛筆已成為海內外書畫家的案頭之寶。2009年6月,河南上蔡楊集毛筆成功入選第二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3.蔡氏宗親文化“蔡”字成為姓氏,與古代上蔡的地名和蔡國國名有很大的淵源。《史記•管蔡世家》載:“武王已克殷紂„„封叔度于蔡。”[6]1621《漢書•地理志》載:“上蔡,故蔡國,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故,成王填充其子胡。”[7]1403在得姓之初,蔡姓主要在上蔡繁衍。后來,由于蔡國受楚國所逼迫,多次國破家亡和遷都,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蔡姓逐漸形成了兩大分支,即洛陽蔡氏和濟陽蔡氏。概括起來說,蔡姓祖根在河南上蔡,繁榮在陳留和濟陽,南遷在閩粵,發展在閩臺,明清時期走向海外。如今,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的蔡氏宗親總人口約千萬,蔡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約在第30~50位之間。在3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蔡氏子孫不斷繁衍壯大,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燦爛的蔡氏文化。蔡氏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筆豐厚的歷史遺產,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重要的意義。
(三)歷史文化名人資源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上蔡孕育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名人。比如,七十二圣賢中上蔡有漆雕開、漆雕侈、漆雕從、曹恤、漆雕憑和秦冉,其中最有名的是以德行著稱的漆雕開;秦丞相李斯,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書法家,史稱“千古一相”;漢相翟方進,任相十年,束己公約,又兼通文法吏事,號稱“通明相”;西漢著名文士桓寬著有60卷的《鹽鐵論》;北宋理學家謝良佐創立了上蔡學派,是心學的奠基人、湖湘學派的鼻祖,世稱“上蔡先生”,等等。綜上所述,上蔡縣的歷史文化資源有以下特點:(1)資源豐富,分布甚廣;(2)具有一定的傳承性,沿襲脈絡較為連貫;(3)古蔡文化的遺跡奪目耀眼,在整體資源中占據主要地位;(4)資源不合群,具有分散性、獨立性等局限性。
二、上蔡縣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現狀
上蔡縣歷史文化資源眾多,盡管由于歷史等原因,一些歷史文化資源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損毀,但還是有相當多的歷史文化資源得到了保護。總的來說,目前上蔡縣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由于上蔡縣政府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不夠,人們的資源保護意識比較薄弱,致使有形資源諸如古遺址、遺跡等損毀嚴重。比如,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人開建工程在蔡國故城墻坡腳處大量取土,導致城墻大規模的滑塌,附近一些古墓葬也遭到盜挖。第二,民間傳統手工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在走訪傳統上蔡縣的一些手工藝鄉村時,筆者發現一些民間傳統手工藝正面臨著失傳的窘境。比如,桃核雕刻對手藝人的技藝要求較高,制作過程比較復雜,雕刻一個精品往往費時一兩天,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已不愿再從事此行業,再加上桃核雕刻品銷售市場不景氣,桃核雕刻工藝的傳承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第三,以歷史文化資源為依托的旅游業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薄弱。目前,上蔡縣開發了一些歷史文化資源旅游景點,但其開發過程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不夠、配套公共設施陳舊質量不達標等問題。第四,缺乏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專業人才。“文化產業的主體屬于第三產業,在性質上是一種向人們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行業,行業性質決定了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養,才能為人們提供高素質的服務。”[8]106從這一點上來說,上蔡縣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起步較晚,目前極度缺乏從事文化產業的相關專業人才,這不利于上蔡縣將其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第五,上蔡縣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宣傳力度不夠。上蔡縣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且獨特,但這些文化資源幾乎不為外人所知,比如提及上蔡縣,人們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歷史悠久、貧困落后上,而對上蔡的歷史文化資源情況知之甚少。
三、上蔡縣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誠然,上蔡縣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但是如何對其進行有效合理的開發與利用顯然是一個難題。李金玉認為:“大力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具有良好的社會契機。”[9]2009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隨后,國家又出臺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開發歷史文化資源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基于此,筆者依托上蔡縣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并參考其他地方的開發策略,提出以下促進上蔡縣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與建議:
(一)開發歷史文化資源與發展旅游業緊密結合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旅游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對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也日益明顯。“結合旅游業的發展大力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已成為我國較為普遍采用的一種有效模式,也是值得推廣和進一步完善的良好模式”[9]。具體到上蔡縣,如何發揮本身擁有的豐富旅游資源優勢,讓旅游業成為引領上蔡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呢?1.建設博物館要想集中體現上蔡縣歷史之悠久、文化底蘊之深厚,建設博物館是最佳選擇,而且還要以高標準去建設。博物館的建立不僅是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可以用來傳承優秀的文化,而且還能為文化產業帶動上蔡縣經濟的發展提供軟實力支撐。2.制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產業化是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關鍵環節,所以上蔡縣一定要重視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諸如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等。因此,上蔡縣要堅持優先規劃建設,以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可持續發展等為原則,制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其中,堅持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因為“文化資源是人類共有的,既應該允許當代人平等享受,也應該保持代際間的公平分配與利用,反對只為滿足自身需要而損害或剝奪他人或后代人平等開發利用的權利,可持續開發是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靈魂”[10]107。具體來說,上蔡縣要把“重陽文化之鄉”作為推動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根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發展伏羲文化、李斯文化、蔡氏文化、孔子文化等五大文化品牌。以重陽文化為例:(1)進一步研制生產諸如菊花酒、菊花茶、茱萸絳囊、重陽系列糕點在內的具有重陽特點的產品;印發重陽景物宣傳冊、旅游紀念冊等;培育生產菊花、茱萸盆景。(2)用文藝推動文化傳播,以文化帶動旅游業的開發。圍繞“重陽文化”這一文化品牌,可定期舉辦和開展各種類型的文化活動。比如:舉辦重陽節廟會、以菊花為主的園藝花卉展銷會;組織重陽民俗文化知識電視大賽、民間文藝表演、戲曲匯演等;在重陽文化節慶典期間舉辦多課題學術研討會、報告會,充實和彰顯重陽文化節熱烈、高雅、健康、向上的基調和內涵。(3)新建或改建一批以“重陽”命名的街道、廣場、賓館、酒店、商場,達到強化、濃化重陽文化氛圍的目的。比如:擴修上蔡重陽大道,道路兩旁的廣告牌充實反映重陽習俗色彩的內容;依托花木市場,擴建蔡明園廣場,修建一些具有古蔡風格的建筑來體現重陽文化特征。(4)要建設和完善旅游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比如,在重陽登高處擴建登高臺,修建歷史名人碑廊、字畫亭等。
(二)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包裝”上蔡縣擁有很多絢爛多彩的民間傳說和民俗風情,這些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并且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這些無形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很大的市場價值潛能,可以產生相當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利用文學藝術、影視傳媒等形式宣傳、演繹這些資源,以此達到吸引觀眾和聽眾的目的,是完全可行的。在這方面,可以借鑒河南開封市的清明上河園的“東京夢華”歌舞劇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印象劉三姐”大型歌舞劇的成功案例,對上蔡縣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文化進行合理的創意策劃,或打造歷史故居,或編排歌舞劇。比如,在蔡明園公園搭建古蔡風格的建筑影棚,以古蔡文化為主題,以歷史傳說為演出內容,搭配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服飾進行實景演出,并運用現代燈光技術、化妝技術對其加強渲染,努力打造出兼具古蔡韻味和現代科技的情景舞臺劇。這樣,不僅可以拉動上蔡縣的歷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還能擴大上蔡縣歷史文化旅游業的知名度,提升上蔡縣的社會影響力。
(三)加快民間傳統手工藝搶救工作針對一些民間傳統手工藝瀕臨失傳的尷尬局面,上蔡縣應積極做好搶救工作,具體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引導傳統手工藝者做足功課。他們不能只局限于單一的傳統手工藝技術傳承,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技術鉆研,結合現代科技,進行技術創新,制作出貼近現實生活的手工藝品,擺脫過去手工藝品只能供人把玩的印象。二是加強對傳統手工藝傳承的保護。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政府不能僅限于入選非物質遺產名錄,更多的應該是通過實地考察關注這些手工藝者的生存現狀,加大扶持力度,并適度引導消費市場,使傳統手工藝產品“走出去”,為手工藝者帶來穩定的經濟效益。
(四)做好宣傳推廣工作歷史文化資源的經濟功能是通過消費者的認知得以實現的,其經濟效益的實現也是以消費者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熟知為前提的,因此對歷史文化資源宣傳推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體來說,上蔡縣應做好以下幾項宣傳工作:(1)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宣傳上蔡縣的歷史文化資源;(2)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對上蔡縣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專題和動態宣傳;(3)精心制作文化宣傳片,推廣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上蔡縣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
(五)培養具有現代產業理念的專業文化管理人才歷史文化資源在向文化產業轉化的過程中,要想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做好,相關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上蔡縣必須大力培養或者引進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建立持續穩定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為上蔡縣歷史文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六)加強對古遺址、遺跡等有形資源的修護工作針對蔡國故城、李斯墓等古遺址的損毀情況,縣政府應該集中物力財力人力進行修繕。比如,專業人員對蔡國故城的修繕修護做出合理的修護規劃后,先修護處于故城北垣中段損毀較為嚴重的烽火臺及墻體,再修繕其他損毀的古遺址。
(七)加強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任何地方的資源開發和利用,都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上蔡縣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樣如此。因此,上蔡縣政府要樹立以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的理念,積極制定歷史文化資源相關文化產業政策,做到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相統一。當前,保護、開發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它對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上蔡縣要抓住發展機遇,依托自身擁有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發展思路,遵循歷史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轉化的正確路徑,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相協調。
參考文獻:
[1]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河南省志:第3卷[M]//區域建置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232.
[2]上蔡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編上蔡縣志[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3]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河南地方志提要[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221.
[4]楊廷望.上蔡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486.
[5]辛鑫.重陽文化歷史變遷與價值重建:以河南重陽鄉重陽節俗活動為例[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09:2.
[6]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1621.
[7]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403.
[8]黃輝.荊州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的路徑分析[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0(4):106.
[9]李金玉.論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社會經濟的發展[J].新鄉學院學報,2011(2):83―85.
[10]周正剛.論文化資源的可持續開發[J].求索,2004(11):107.
作者:雷繼凱 單位:西藏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