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俗文化題材新聞編審能力與技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從地方民俗文化題材新聞編審研究的現實意義說起,結合大數據時代的新聞業(yè)現實發(fā)展背景與研究傳統民俗文化題材的傳播目的,說明了研究傳統民俗文化題材的編審意義。以日常新聞舉例說明地方民俗文化題材新聞編審所需能力與技巧,論述大數據時代各個題材領域的新聞規(guī)律探究的重要性。
關鍵詞:新聞編審;地方民俗;文化
一、地方民俗文化題材新聞編審研究的現實意義
(一)大數據現實背景大數據是近年來學界、業(yè)界熱議的話題,它不僅意味著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還預示著基于數據的采集和利用將得到社會各領域的普遍重視。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媒體已經開始嘗試用數據報道新聞。這些嘗試一方面改變了新聞的生產傳播方式,另一方面也對傳統的新聞學體系帶來了影響。在新的新聞模式中,編輯依據數據的搜集和整理獨立編發(fā)新聞,或者在已有新聞的基礎上深度挖掘事實,部分承擔記者的新聞報道職能,編輯和記者的界限將變得越來越模糊。換句話說,在大數據時代,編輯的能力結構和編輯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擴展。[1]
(二)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播目的傳統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中包括民俗文化中的語言、民風、信俗、音樂、舞蹈等與民族特色相關的文化傳承,傳播傳統民俗文化,以各種形式展示中華民族的民俗特色魅力,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團結一致的重要紐帶。所以,傳播傳統民俗文化的目的不言而喻,傳播傳統民俗文化便是展示中華民族豐富多彩、歷久彌新的精神生活狀態(tài)。
(三)研究傳統民俗文化題材的編審意義雖然大數據時代讓新聞編審發(fā)生了變化,但對新聞編審各領域的探索仍有較大的現實意義,而探索新聞編審的各方面的規(guī)律也是重構大數據新聞編審生態(tài)的重要支撐。本文主要從地方民俗文化題材上,分析地方民俗文化題材中新聞編審的能力與技巧,以達到研究該題材編審規(guī)律的目的。
二、地方民俗文化題材新聞編審所需能力與技巧
民俗文化題材在地方性新聞題材中是比較常見的,而這一類看似平淡無奇的新聞題材卻有很多的編審陷阱,讓新聞編審人員不得不留心和注意。以下是在日常工作中,歸納總結的對該類型所需能力與技巧進行簡要分析:
(一)民俗文化題材所需的編審能力首先對于一個新聞編審來說,從事新聞職業(yè)所需的業(yè)務能力素質是編審該類題材的基礎。例如,有較強的政治敏銳性、有敏銳的新聞辨析力、有過硬的文字編輯提煉能力等,本文對新聞編審業(yè)務能力不再贅述。總之,只有打牢新聞業(yè)務能力素質的基礎才能對日常各種類型的新聞題材編審工作游刃有余。其次,除了基本的新聞編審能力外,對于民俗文化題材來說,通過日常不斷接觸各種民俗文化題材,學習了解民俗文化知識,為編審該類題材積累編審經驗,形成編審該題材的另一種素質能力,即熟知能力。比如看到端午節(jié),我們通常想到了屈原,于是在很多的新聞稿件中常常出現一句:“端午節(jié)是紀念屈原的日子。”乍一看,當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熟知中華傳統文化后會對這句話有所思考,端午節(jié)其實并非紀念屈原一人,只因百姓對屈原的“單相思”。其實端午節(jié)紀念的古代名賢還有很多,如介子推、伍子胥、孝女曹娥、廉吏陳臨等。于是在稿件編審中,建議在“屈原”之后加上“等古代名賢”,這樣較為準確。這也足以說明,這種對民俗文化題材的熟知能力在編審該題材中尤為重要。
(二)民俗文化題材的編審技巧民俗文化題材是較為敏感的,其中涉及民俗宗教、社會人倫等敏感話題,對于該類題材的編審要特別注重編審技巧:1.讀懂人文背景,提煉民俗文化精髓內涵。新聞稿件對民俗文化描述的部分向來是使稿件鮮活起來的好文段,于是在編審中需要注意的是其民俗文化的人文背景。比如潮州青龍古廟每一年都舉行游神賽會,這是當地的一項重大的文化民俗慶典,也曾多次被指為“迷信活動”停止籌辦。后來經多方論證,經市委市政府批準,成立王伉文化研究會,摒棄封建迷信的糟粕部分,以青龍廟會民俗文化活動的形式保留,使得潮州這一項重大的民俗活動得以傳承。而在新聞報道的角度,既要尊重青龍廟會的人文歷史背景,又要以移風易俗的新角度對該題材進行剖析,把文化精髓提煉出來,讓新聞稿件“活”起來。搜狐網2019年初以“靈佑潮州,濃濃思鄉(xiāng)情——2019年潮州青龍廟會盛況”為題,以鄉(xiāng)情切入描述:“青龍古廟,又名安濟王廟,潮州人稱為‘大老爺宮’,是潮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這座古廟,對于潮州游子來說,是從前下南洋,求生計時,從船上望到的燈光;是現在赴外經商、工作、求學時祈愿的最后一站。所以在眾多在外的潮州人心里,青龍古廟就是他們聯系故土的最后一座橋梁,也是那一份割舍不掉的濃濃的鄉(xiāng)愁……”[2]提煉了青龍廟會的“鄉(xiāng)情”的文化內涵,突出了舉辦青龍廟會的文化意義。2.抓住關鍵字眼,剔除民俗文化腐朽糟粕。例如,“潮汕成人禮——出花園”在《潮州民俗》一書原文中有這么一段還原性的描述:“……在潮汕,‘出花園’當天一早,用12種鮮花或會開花的植物的葉子泡水洗澡,穿上新衣服,穿紅屐,系上新腰肚(腰兜),腰肚里放順治銅錢、桂圓和紅包。吃一碗用豬心、豬肝等內臟煮成的甜湯……”[3]在移風易俗的今天,在民俗文化稿件中所描述的還原性事物需對標現實生活,對其中的封建落后腐朽的描述予以剔除編改,抓住該稿中帶封建色彩的關鍵詞“順治銅錢”與恐生歧義的“……和紅包……”,表述不雅的“……等內臟煮成……”字眼等。建議通過重編文字,在“新腰肚”后加上“其中按照舊俗”即與現實生活有所區(qū)分,然后將“順治”帶特定年間字眼的部分去掉,將“紅包”前加描述為“‘壓腰肚’用的”,后面以寓意內容帶過可重新表述為“……在潮汕,‘出花園’當天一早,用12種鮮花或會開花的植物的葉子泡水洗澡,穿上新衣服,穿紅屐,系上新腰肚(腰兜),其中按照舊俗,腰肚里還需放桂圓、銅錢與“壓腰肚”用的紅包等寓意小孩快點長大、圓滿幸福、財源滾滾。還要吃一碗用豬心、豬肝等煮成的甜湯寓意小孩早開心智、用心做人……”根據當今現實生活,對于新聞編審還可以對現實生活對該習俗的新做法進行補充,如在文末補上:“在保留民俗文化、移風易俗的今天,除了十五歲的‘出花園’民間傳統儀式外,各地在青少年十八歲時也舉行成人禮……”3.其他需注意的因素。新聞編審除了對其中的新聞稿件格外注重編輯外,還要針對媒介的不同注意其他因素。例如,報刊等紙質媒介需要注意稿件體例、版面轉接、圖片大小及圖片內容等;電視媒介需注意稿件播讀準確、稿件播出時長與欄目總長比例、畫面內容等;新媒體,像微信公眾號的長寬比以及融合媒體APP中的UI(用戶界面)界面設計、圖片、視頻需要注意的部分也是要注意的內容之一。對于新聞編輯而言,它是一個靈活度高且有極大意義的過程。對于文稿的編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手法,希望通過新聞業(yè)務的不斷交流互鑒不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高新聞編審的能力與技巧。
三、結語
傳統民俗文化題材的新聞研究還需有志之士繼續(xù)探究。本文以有限的角度論述旨在拋磚引玉。對于新聞領域的研究是永無止境的,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并不會阻礙新聞研究。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聞工作者更要對各題材領域進行深入探究,優(yōu)化新聞工作流程,讓新聞事業(yè)不斷傳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炯,廖安安.大數據時代新聞編輯能力重構[J].中國出版,2014(2):26-29.
[2]韓江春.靈佑潮州,濃濃思鄉(xiāng)情——2019年潮州青龍廟會盛況[DB/OL].
[3]王次陽.潮州民俗[M].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11:77.
作者:林洋 單位:汕頭市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