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旅游文化課程的問題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課程定位模糊
現階段對《旅游文化》課程在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定位是比較模糊的,特別是在《旅游文化》與《全國導游基礎知識》、《中國旅游地理》等相關課程的關系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部分教師及學生認為《旅游文化》課程內容與《全國導游基礎知識》和《中國旅游地理》課程內容有很多相近之處,因而可不開設該課程,部分學生更傾向單純為了考取導游證,以至于教師在講解《旅游文化》課程中難免出現尷尬。從而造成該課程定位模糊,《旅游文化》課程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地位不穩定,課程開設的時間不固定,這些都不利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教材編寫滯后
目前已出版的高職《旅游文化》教材大體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教材更新周期相對偏長,內容陳舊、針對性差,大多數教材的更新周期為3一5年,不能及時反映學科新進展.教材建設滯后,不能適合素質教育的需要,應用性、針對性、崗位性不足。二是有的教材篇幅偏大,雖近幾年有大量高職類《旅游文化》教材出版,但多數是本科教材的壓縮,理論性偏強。旅游專業實踐性強,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編排模式不適應當前高職旅游專業教學實際。三是教材編寫體系無特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旅游文化》教材出版發行近30種之多,但大都千書一面,同類課程教材都沿用某一個優秀版本的體系,在內容的組織和安排、講述問題的方式、文字敘述及語言風格等各個方面表現出大同小異的雷同現象。四是教材建設管理問題。高校在教材選用上往往有一定的隨意性,往往是由任課教師決定選用何種教材,使一些選用教材的質量難以有保證。
(三)教學模式單一
但多數高職旅游專業的《旅游文化》教學模式基本上還是局限于課堂的填鴨式教學。由于受條件的限制,許多高職院校都沒有現場模擬教學基地,學生對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來源于課本及教師,而我院旅游專業的《旅游文化》定位成純理論課程,加之本專業起步較晚,學生人數相對偏少,在《旅游文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只是完成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授課內容,幾乎沒有引進現實的案例教學,不利于讓學生切身體會身邊的文化旅游內涵及規劃開發。這種簡單枯燥的教學模式無疑有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們的學生適應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較差,難以達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標目標。
(四)考核方式有待改進
《旅游文化》課程正是因為教學內容和實踐脫節,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因此在期末考核時通常以期末書面考核成績作為評價尺度,這種考核方式會直接導致學生上課不聽,考前突擊,也使教師習慣于采取應試教育的方式授課,單一的考核方式讓學生以書本學習為主,忽略了課堂之外的社會實踐學習,不利于素質和能力得培養。
二、教學方式改革
(一)重新定位《旅游文化》課程
《旅游文化》課程是一門專業基礎課,而我院定位是專業選修課,并且是純理論課程。這與旅游專業的實際是脫節的。應該結合學院學生和地方旅游經濟發展的實際,將《旅游文化》課程調整為專業基礎的綜合課程(即理論加實踐),更多注重實用性、實踐性,并也行業需求相聯系。
(二)教材建設函待改革
教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資料,因此必須選擇一個適合講授對象的好教材,目前我院選擇的《旅游文化》教材雖然是高等職業教育規劃教材,但和我院本專業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還有一定難度,而且與地方旅游經濟發展脫節,編寫好適合本學院實際的旅游專業的校本教材或者講義尤為必要。在編寫教材方面可盡量從微觀的角度,側重細節操作和管理。自編講義則要注重將各類《旅游文化》教材中的要點相融合,注意整套講義的系統性和連貫性,適合本院專業學生實際。從服務地方經濟的角度考慮可根據本地區旅游文化特色設置,比如廣安打造的是紅色旅游城市,可更多的結合本地旅游特色設置課程,川渝旅游文化特色如世界遺產旅游(九寨溝等),成都等地休閑文化旅游、間中歷史文化名城與旅游文化、重慶紅色旅游文化等將“旅游”與“文化”結合,使旅游教學體系更加具有開放性,啟發學生的思維。
(三)改革單一教學模式
對于高職學生而言,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是最重要的,應該充分調動師生從事實踐教學的積極性,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面對旅游企業需求,尤其要與地方旅游經濟相結合。在課堂中的實踐活動主要通過案例教學進行,可建立旅游文化案例庫,案例內容包括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的實踐操作中成功的案例和失敗的案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分組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案例的實踐操作方法,從而讓學生熟悉并掌握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的實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知識的不斷更新,有時需要深人到旅游企業中去。對于《旅游文化》課程可建設專「丁的實踐教學基地,規范實訓課程,考核實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