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道德經中廉政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看透世間百態,得以修身養性
老子感嘆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經》70章)。為什么出現這種現象呢?如果仔細品味老子的《道德經》原文,我們會發現其經文的內涵,前提是“修”,由信到學,由學到悟,由悟到得,由得到成,由成到久,這是對“道”由信到久的內修過程。需要在長期的實踐當中去“參悟”。那么,具體該如何去內修呢?
(一)少私寡欲,抵制貪欲。“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無窮的,這種無窮的欲望是腐敗產生的原動力。“罪莫于可欲”,一切的罪孽起源于不知羞恥的欲望。當有些官員為自己所塑造的“形象工程”而歡呼,為自己所獲得的“利益”而沾沾自喜之時,嚴肅的道德也正瀕臨消失的危險。故謂“咎莫大于欲得”。正因為如此,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12章)。老子告誡人們要要從自己的內在實際出發產生欲求,而不能一味的去追求無限的身外之物。老子的這段話在現今的廉政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公職人員要“把發展作為硬道理,著眼于發展,這是為整體的中華民族繁榮昌盛而服務;而從個人角度來說,財富與地位的發展就絕對不是硬道理,不是唯一的,我們更應該關心消費的適可而止,學問與精神境界的精進,道德與人格的完美,對于群體的奉獻,對于真理——大道的追求。”對于過多的欲望要善制其欲,凡視聽言動,皆要做到自我節制,而不能貪婪失度。要克制自我,去其貪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二)知足常足,寵辱不驚。老子曰:“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46章)。意思是說,能夠懂得知足的人,必然會感到心滿意足,進而經常處于滿足的狀態。現實生活中,一部分人永遠感覺自己無法滿足,另一部分人則意識到自己一直都處于一種動態的滿足之中,處于“常足”的狀態。馬克思說:“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由此可以看出,需要的產生是一個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唯一能把握的是個人的心態問題。因此,要做一個清正廉潔的人,就首先要有知足常足的心態。一方面,要知足。老子從透視人生、審查萬物的制高點出發,指出了一個人怎樣才能從自己“小算盤”出發平安快樂過一生,那就是六個字“致虛極、守靜篤”。作為公職人員要做到知足常足,就要對自己后天的種種欲望、成見、心機等加以控制、調適、消解、澄清,分清欲望當中的“可欲”與“不可欲”,面對“不可欲”的一切誘惑,比如金錢、美色、權力、名聲等,要堅守住靜,做到知足常足。另一方面,又要不斷進取,要有為人民謀取更多幸福的心態,不斷的努力,不斷地為人民創造更多物質、精神財富,造福人類。老子又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經》46章)。即受寵受辱都有驚恐之感,是因為榮辱觀念太重。把名利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樣貴重。如果我不顧自身,我會有什么災患?因此,人能重視用盡自身的力量以為天下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他;喜歡用盡自身的力量以為天下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他。老子的這段話,告誡公職人員,要寵辱不驚,要謙虛低調,不好大喜功,爭名奪利,要以人民利益為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三)寬厚仁慈,重德修身。老子認為,天慈萬物,“道”是“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8章)。他認為,人應該效法天道。“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道德經》79章)。他倡導寬厚仁慈是安身立命之本。“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道德經》27章)。善于行事者,順應物性,遵循規律,無主觀妄為之跡;善于言辭者,正心誠意,言事中節,無有疵漏偏差;善于籌謀者,秉本執要,以一持萬,無須籌碼算具;善于關閉者,澹泊寡欲,不設不施,無須栓梢卻不可開;善于束結者,正己正人,民心渾樸,無須繩索卻不可解。他告誡公職人員要為而不爭,要順應自然的規律,利于萬物生發而不加傷害;順應客觀規律而不與之競爭。要順應自然,虛靜謙讓,沖氣為和;不貪施妄為,不妄生是非。老子的“德”是符合“道”的客觀發展規律的產物,它滋養和充實著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道德經》51章)。老子認為,“道”是自然產生的,“德”是人類積蓄的,萬物形成各自的發展規律,人類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萬物的發展沒有不遵道守德的。由此可見,作為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里的“德”是后天形成,并且是由人類積蓄的。而怎樣蓄德呢?老子說“上善若水”。意思就是最上等的善就象水,最上等的德行莫過水的德行。他告訴人們要重德修身,要學習水謙下自處的風格、大度能容的胸懷、仁慈柔和的美德、誠信無偽的準則,約束自已的品質和方圓有致的修為。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
二、以百姓心為心,執政為民
老子《道德經》中執政為民的廉政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順天為民,使社會趨于公平。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道德經》77章)。他認為自然法則就象張弓開弦一樣,那里弦位高了就往下壓一壓,低了就抬高些,弦位過滿就減損些,不足就補充些。老子通過強調張弓的平衡、均勻、穩定、準確為例,來說明自然運化之機。老子要求執政者要使自己的行為附合于天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在今天就是要做到,一方面,要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另一方面,要處理好貧富分化問題,通過征收個人所得稅,遺產稅等形式,對過高收入者,進行調節,給各種低收入群體進行補給,以保證弱勢群體的利益,使社會趨于公平。
(二)順應民心,執政為民。老子曰:“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49章)。即圣人治天下,常無先入之見,一切聽百姓的聽民意的。要隨時按照百姓的意愿調整充實自己的執政目標和執政理念。讓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長”,使百姓各安其居,各樂其業。老子還說:“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經》66章)。即圣人要比人民站的高看的遠,那就要處于人民之下,用謙卑禮讓低調的語言說話,圣人想走在人民的前面,想帶頭做事情,必須先把自己擺在人民的后邊,做到跟隨人民的愿望說話辦事。老子的思想要求執政者要謙虛低調,主動深入基層聽民之苦,民之意,尊重百姓意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三)愛國治民,無為而治。老子曰:“愛國治民,能無為乎?”(《道德經》10章)。意思是說,要愛家國又要治理好百姓,就要無為而治,聽其自然。這里所說的“無為而治”,并不是說一點作為也不允許有,而只是說要尊重自然法則、要尊重百姓愿望,不要與其相爭,不去做那些不符合自然現實、不利于百姓生產生活的事情。“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57章)。老子認為,為官干凈少苛捐雜稅,百姓自然豐盈,為官不喧囂,百姓自然安寧,為官不沒事找事,百姓自然富足,為官者沒有貪欲野心,百姓自然淳樸淳厚。他告誡執政者不要用貪為妄施來干涉、攪擾人民平靜的生活。要想辦法營建一個和諧寬松的社會大環境,讓人民公正自由地自作自息,悄悄地享受潤澤,而不怨聲載道,為非作歹。
以上通過從悟道、修身、執政為民三個方面對《道德經》中的廉政文化理思想的解讀,我們可以發現老子的思想,特別是其廉政文化思想在今天仍然彰顯著獨特魅力。今后,在我國的廉政文化建設中,要積極借鑒老子思想中有益的成分,使整個社會更加清廉。廣大公職人員要結合老子思想,批判性地審視自己的有為與有欲的狀態;提出對于自己至少是無謬惡之為,無過分之欲的要求,注意嘗試以質樸之心取代欲作之動;以一種知足常足的心態,引導自己成為更加本色、得到、從容、心胸寬廣的人;以百姓之樂為樂,以百姓之憂為憂,恤民愛民,勤政廉政,有為而無不為。切實做到悟道、修身,執政為民。
作者:趙紅軍單位:渭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