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唐初廉政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唐初廉政文化的主要內容
(一)以人為本,順應物情對于如何做到戒奢尚儉,唐太宗提出要“順物情”。所謂物情,即民情民心。也就是說,為政之人辦事要順應民心民情。貞觀元年,太宗對侍臣說,當年大禹雖然“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極廣”,但是人們卻沒有怨言,只是因為它順應了民意。秦始皇營建宮室,引起人民的怨恨,因為他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崇飾宮宇,游賞池臺,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欲者勞弊”,所以,唐太宗認為勞弊之事,誠不可施于百姓。這種把抑制己欲與不使老百姓勞弊結合起來的思想可以說是唐太宗對我國廉政文化的一大發展。
(二)正身節欲,積德行義唐太宗非常注重自身的德行修養,時刻檢視自己的行為,以身示范。他認為,“為主貪,必喪其國”[1](P222)。為政者只有自己做到正身節欲,積德行義,才能上行下效,自上而下地自覺實行廉政。貞觀初年,唐太宗就說:“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其長子李承乾,從胡作非為發展到妄圖謀反,李世民最終決心將他廢為庶人,流放到黔州,直到死在那里。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再次強調:“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人皆知畏避災害,不知行仁義則災害不生”。正是貞觀君臣身體力行,以身示范,這一時期的廉政才得以推廣,奢政才得以禁止。
(三)善說理,重教化唐太宗還善于通過循循善誘的說理,說服官員們不貪不腐。他通過給大臣們算“經濟賬”,曉以利害,教育下屬理性從事。他說:“人有明珠,莫不貴重,若以彈雀,豈非可惜?況人性命,甚于明珠,見金銀錢帛不懼刑網,徑即受納,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彈雀,何況性命之重,乃以博財物耶?群臣若能備盡忠直,益國利民,則官爵立至,若不能以此直道求榮,遂枉受財物,贓賄既露,其身亦損,實為可笑。”貞觀四年,唐太宗對臣下說:“古人云,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才生其過。此言可謂深戒。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長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豈得茍貪財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他認為貪財的人并不的懂得愛財,五品以上的官員都有著豐厚的秩祿,若受人財賄,也不過數萬,一旦敗露,官做不成了,秩祿也沒有了,這哪里是懂得愛財?既破壞國家法律,又損害百姓,再說受賄的人即使事情不敗露,難道內心就不擔驚受怕嗎?一個人常常在恐懼中生活,能活得長久嗎?自己受賄身死,卻讓子孫后代抬不起頭來,實在不值。唐太宗還形象地比喻,鳥兒棲于樹林,常恐樹之不高,而筑巢于頂梢,魚兒在水中,擔心水之不深,又藏于穴中,但還是被人們捕獲,二者皆因貪食誘餌。一些做官的人,所以招禍,同此二物一樣,也是因為貪圖財產,因此,他告誡臣下,人莫貪,“為臣貪,必亡其身”。
(四)常監察,嚴治吏在加強教育的同時,貞觀朝還建立了完善的監察制度,加強對百官的監督糾舉:在中央設御史臺,置御史大夫一人,治書侍御史二人。御史糾舉百官違失,權限很廣,可彈劾中書門下五品以下、尚書省四品以下等官員;在地方,也設有完整的監察機構。貞觀八年,太宗分遣李靖、楊恭仁、王圭等為風俗史,巡省天下,后又遣十七道巡察,派出巡察使二十多人,考察地方風俗和官員的政績。史載僅貞觀二十年,刺使、縣令以下的地方官,上千人因政績不佳受懲處,七人被處死,二十人因政績好受到提拔。貞觀君臣認為,如果對搞奢政者不加以嚴懲,就猶如養虎為患,縱蟻崩堤。太宗“深惡管人貪濁,有枉法受財者,必無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贓者,皆遣執奏,隨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員多自清謹”。[1](P27)他認為,“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臣下必須嚴格遵守,一經發現貪污受賄者定加繩之以法,唐太宗從嚴治吏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唐初廉政文化評析
分析唐初社會以“禁奢尚儉”為主要內容的廉政文化,可以發現,其思想基礎是“平政愛民”,一切從順民意、得民心出發;其具體方法是內外兼顧,內在修德,外在嚴懲,同時強調最高統治者的示范表率作用。
(一)“平政愛民”、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荀子就提出了平政愛民的思想,指出君臣是舟與水的關系,這一思想也被貞觀時期的統治者們所接受。他們深知,如果當政者貪污腐敗,奢侈無道,人民就會起來反抗,政權就岌岌可危了。貞觀六年,唐太宗曾說: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1](P18)。對此,魏征深表贊同,他說,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圣旨。正因如此,貞觀君臣認為為政者應當以百姓利益為重,只有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君臣的利益、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能得到保證。他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1](P1)。若官員以百姓利益滿足一己之需,那就如同割肉充饑,飽腹之時就是斃命之時。魏征也曾對唐太宗說道:“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自古有道之王,以百姓之心為心……”[1](72)。這一時期的統治者深刻認識到了百姓是政權的基礎,因而確立了“先存百姓”、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作為其一切廉政主張的核心和出發點。
(二)內重說教修德、外重制度嚴懲的治腐方略貞觀時期的統治者們,對官員的貪腐原因有著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他們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提出了解決方案。首先解決內因,官員貪腐的主觀因素是貪欲,“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朕所以抑情損欲,克己自勵耳”[1](P252)。唐太宗認為,要從思想上節欲禁奢,就要通過道德教化,提升自我修養來實現,最終使其“不愿貪”,為做到這一點,唐太宗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另一方面,唐太宗等也看到,奢政還有外部因素,所以提出要對不廉行為嚴懲不貸,通過嚴懲形成外在的約束,使其“不敢貪”。內外兼顧的治腐方略,切中時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最高統治者的示范表率梳理貞觀時期廉政文化的史料,可以發現,統治者們沒有把自身排除在節欲禁奢的要求之外,相反,處處給自身提出高標準嚴要求,要求臣下做到的,首先要求自己做到,在“規矩面前一律平等”,具有樸素的平等意識。“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1](P1),“為主貪,必喪其國”等等。這說明唐太宗作為明君,期望以自身的表率示范作用帶動臣下自覺實施廉政。這在特權盛行、唯我獨尊的封建皇權社會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三、唐初廉政文化的當代啟示
唐初廉政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合理的邏輯,但毋庸諱言,也有其歷史局限性,尤其是其過于倚重明君在廉政文化中的作用,體現了典型的人治思想。盡管如此,這些文化遺產對當代治國理政仍有著一定的啟示意義,尤其是不與民爭利、不搞特權、監督與懲治并重以及崇尚節儉的廉政主張,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借鑒。
(一)不與民爭利“為官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唐初的統治者深刻認識到政權穩固與百姓利益之間的邏輯關系:只有百姓利益得到保障,君臣自身的利益、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能得到保障,在百姓利益與統治者利益發生沖突時,應以百姓利益為先,順民意,不與民爭利。這一主張在當下仍有積極的意義。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于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因如此,我黨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然而,一些干部淡忘了我們黨的宗旨,置老百姓利益于不顧,大到企業改制、房屋拆遷、土地征用、房屋銷售,小到巧立名目亂攤派、違規罰款都成了他們與民爭利的領域,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群體事件頻發。如果我們的干部真正認識到了當政者與百姓之間“割股啖腹,腹飽身斃”的相依關系,這類問題就會大大減少。
(二)不搞特權“特”就是例外,凡事一旦開了先例,就很難保證法制的公平公正。當下我們的干部隊伍中不少人頭腦中有著很濃重的特權意識,他們把多占、多得、多享當成理所當然的福利,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脫離群眾、高高在上、貪得無厭的官僚作風。殊不知,官員作為人民公仆,不僅不應有高于老百姓的特權,反而要有嚴于老百姓的言行標準。比如為了更好地接受群眾的監督,官員應當遵行“隱私權減損”的原則,公開個人的某些信息,而不能以隱私權受保護為由,拒絕公開。減少官員特權意識不能僅僅靠執政者的以身作則,最終要靠制度、靠法治,要通過深化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自身的變革,減少行政審批等舉措逐步完成。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政治局作出轉變作風的8項決定,為全面清理、果斷廢除不合理的特權開了個好頭,期待更多類似制度固定下來成為黨的執政行為準則。
(三)監督與懲治并重嚴懲不貸的處罰機制與嚴密的監察制度相輔并重是遏制腐敗的有效措施。嚴密的監察制度使貪腐行為無處藏身,嚴厲的處罰制度則使貪官罪有應得。當官員們都深知“伸手必被捉的”的道理時,自然就會謹言慎行,自律自制。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腐敗現象在我國呈逐漸高發的態勢,形勢不容樂觀,相當多的官員心存僥幸,不惜以身試法。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前我們監督機制的缺失或失靈。我們在加大懲處力度的同時,更應致力于建立一套有效的事前、事中監督機制,并將兩者有機結合,方能破除僥幸心理,真正起到警示震懾腐敗分子的作用。近年來,我國確立了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方針,將腐敗的預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針對容易滋生腐敗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出了一系列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當前,如何讓這些監督的體制、制度真正發揮實效,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四)崇尚節儉廉政不僅是不貪不賄,還意味著節儉。所謂人無儉不立,家無儉不旺,黨無儉必敗,國無儉必亡,說的就是節儉的重要意義。鋪張浪費絕非小事,它背離優良文化傳統,敗壞黨風、政風和社風,不僅事關經濟問題,而且是事關思想道德、黨風廉政的政治問題。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任由鋪張浪費等不良之風蔓延,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黨和人民群眾隔開,黨就會失去根據、失去血脈、失去力量。[3]在艱苦卓絕、物質匱乏的戰爭和建設年代,廣大共產黨人對“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都能銘記于心,帶頭勤儉節約,堅持與民“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由此凝聚了民心民力,奪取了革命和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勝利。在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新形勢下,我們更不應忘記盛世節儉的道理,把勤儉節約作為一種美德加以傳承,作為一種作風堅持錘煉,作為一種責任認真踐行,為中國夢的實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陸靜單位:中共青島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