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眾傳播教學民俗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評定成績采取“三七開”的辦法
筆者在課程中對成績分配實行“三七開”。其主要內容是:學生的課程由兩部分組成,平時考勤和成績占30%;終結性考核,即隨堂口頭展示占70%。這樣做的好處有三點:第一,打消一些學生的僥幸心理;第二,使原先教師對學生實施的點名考勤制度變得更有效、更積極;第三,保護了絕大多數聽課學生的積極性。
二、將學生分組、采用隨堂口頭展示的方式進行考核
將期末的終結性考核,即常見的期終論文考核形式,變成平時考核的分組隨堂口頭展示(共70分)。這樣做既調動了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互動中來,又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什么叫做隨堂口頭展示呢?
第一,將全班60名學生分成六組,每組十人。
第二,時間:每節課開始的前10分鐘學生展示,后40分鐘教師補充本節課的相關知識。
第三,根據課程進度、密切結合本課程內容制定相關話題,并由任課教師提前指定每組的話題:第一組:人生禮儀民俗;第二組:中國傳統節日;第三組:中國傳統飲食;第四組:服飾民俗;第五組:中國民間藝術;第六組:中國居住民俗。
第四,每組隨堂口頭展示。本門課程計劃17周完成,每組的隨堂口頭展示設計在中間六周進行。
第五,責任分工。每組有組長一名,負責組織聯系本組學生,組織分工合作,大家課下提前準備,共同完成本次展示;每組包括主講一名或數名,負責向全班同學展示該組話題,相關材料收集整理人員數名,PPT制作一名或數名,現場記錄一名。
第六,展示方式:每組按照組別順序,在課堂上結合指定話題,通過PPT、口頭描述、視頻輔助等方式向任課教師及全班學生講述民俗的相關知識點,其中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評論,或者提出一些疑問,由任課教師進行解答。
第七,以隨堂口頭展示的方式作為期末成績的理論基礎。首先,本門課程共16節。教師在課程前半段對內容進行了一個整體的、簡要的介紹和分析,加強學生對課程的了解;其次,隨堂展示放在中間6節。有了老師的示范,學生可以通過模仿老師的示范、學習借鑒前面幾組的作業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展示;再次,選擇本門課程中最有趣也最聯系生活的話題,讓學生有感而發;最后,都提前一周告知學生話題,讓他們提前準備。
三、制定口頭展示的評價標準
1.基礎分70分。
評價分兩項:內容50分。根據整個內容的合理性,由任課教師評定;表達效果20分。根據主講表達效果是否流暢,由任課教師評定。
2.加分項。
分兩種:一種是投票。內容展示完成后,由全班同學投票,票數最高的一組,可以在本組前兩項的評分基礎上,全組成員每人加5分;另一種是主講和組長,這兩人無論是在課上還是課下都比其他同學付出了更多勞動,理應酌情加分,可以在前兩項的基礎上加5分。
四、由學生準備并提交相關證明材料,作為全組最終成績評定參考標準
相關材料內容包括:每組口頭展示PPT一份;話題整理的的紙質文檔一份(論文形式);現場記錄一份(包括:參加時間、地點、人員分工、話題內容概述等)。在采取了上述措施后,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認真聽講,積極參與。不但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還增強學生的組織、溝通與交流等能力。在筆者看來,如果學校各級領導能始終如一地重視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并加大在文化素質課程方面的投入,定能調動教師們的工作熱情和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作者:馬蕊單位:河南新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