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樂德行肝癰的治療經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年第六期
1病歷介紹
2012年7月26日五診:B超復查肝右葉實質內見一范圍48mm×47mm的中低回聲結節,邊界規整,內部可見點狀回聲增強,表示肝膿腫已在縮小。主訴右脅痛已愈,活動自如,納便正常,口干,疲乏無力,苔灰白膩,舌淡紅,脈細,濕熱瘀毒未清,正氣不足,擬益氣健脾活血利濕法:黃芪24g,土茯苓、皂角刺薏苡仁各30g,白術、丹參各20g,桂枝6g,半夏9g,厚樸、佩蘭各15g,枳殼9g,生甘草6g,7劑水煎服。2012年8月21日六診:B超復查肝右葉實質內見一類圓形無回聲區,范圍約28×27mm,區內透聲欠佳,現顆粒樣中低回聲,說明肝膿腫又有縮小,納便正常,無明顯不適,因家居異地,要求帶藥回家治療,上方14劑帶回水煎服。2012年9月7日七診:B超復查,肝右葉實質內見一類圓形極低的回聲區,范圍約13×15mm,自覺癥狀消失,納便均佳,再次要求帶中藥回家治療。方藥:生黃芪、皂角刺30g,黨參、敗醬草、紅藤各20g,制附子12g,桂枝、香附、半夏各9g,桔梗6g,厚樸、云苓12g,生甘草6g,14劑水煎服。
2體會
2.1現代和古代醫學對肝病的認識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各種病原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大腸菌)侵入肝臟,引起炎癥反應,形成小膿腫而成。治療主張用大劑量抗菌素治療,中醫對本病也有一定認識。《素問•大奇論》云:“肝癰,兩脅滿,臥則悸,不得小便。”《靈樞•五邪》云:“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可見,2000年前中醫學對肝癰已有初步認識,后世醫家對本病的病因、癥狀及治療有不少發揮。《瘍科心得集》說:“此癥多因郁怒肝火而發,或因肝膽之氣不舉”所致。《瘍醫大全•內癰部》提出:“治以平肝為主,佐以瀉火祛毒。”并強調要早期治療,“切不可因循,令其潰瘍,而不可救也”,足見本病屬急癥、重癥,治療不當可引起嚴重后果。
2.2從古方中汲取經驗樂德行對中醫外科素有經驗,故對本病治療頗能得心應手,從中醫外科治療疔瘡腫瘍的兩張方劑中得到啟示。《醫宗金鑒•外科》五味消毒飲(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地丁、天葵子)功用是清熱解毒、消散疔瘡,《外科正宗》七星劍(野菊花、蒼耳子、豨薟草、半枝蓮、地丁草、麻黃、紫河車)的功用是清熱解毒,專治各種疔瘡初期、憎寒發熱等癥。他從上述二方中選取蒲公英、紫地丁、半枝蓮、草河車等藥,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加用敗醬草、紅藤使療效更顯著。另外,皂角刺也是外科常用消腫排膿藥。朱丹溪認為凡癰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將潰者能引之以出頭,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故癰腫潰瘍均可用之。樂德行重用皂角刺30g,消腫排脹作用顯著,未見毒副作用。再次用薏苡仁、桔梗也有促進排膿作用,通過四診治療、B超復查,肝膿腫已經縮小,脅痛癥狀明顯減輕。從五診開始由于病灶縮小、脅痛消失、濕熱瘀毒已不明顯,出現疲乏無力、舌苔灰白膩、脈細等癥,此為正氣不足、脾虛濕困之象,治療改用益氣健脾活血利濕法,最后加用附子,成為《金匱要略》治療腸癰方“薏苡附子敗醬草”的變化方,本方也是扶正托毒方劑之一。應用附子可扶陽、溫化濕濁,加薏苡仁、敗醬草共為清熱解毒、溫陽消散劑,是治療癰腫虛證的主方。整個治療過程辨證準確,療效顯著,可供臨床參考。
作者:樂永紅王宏峰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