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盤古民俗文化覽勝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開天辟地者——盤古
上文提到,盤古最早出現于三國時期吳國徐整的《三五歷紀》。而且,徐整《五運歷年紀》②對盤古的形象又作了進一步的補充:“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后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發為草木。”“江”為長江,“河”指黃河,“淮瀆”即為淮河。按照徐整的描述,盤古的活動區域當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由地理信息我們可知,淮河正處于黃河和長江之間,其源頭在今河南省西南部的桐柏山區,河南省泌陽縣、桐柏縣正處于此區域。因此,徐整為后人找尋盤古的遺跡指明了方向。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③對盤古神話也有記載:“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然則生物始于盤古。昔,盤古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先儒說:盤古泣為江河,氣為風,聲音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為姓。按: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然則生物始于盤古。”任昉對秦漢以來有關盤古的神話和他了解到的當時存世的盤古遺跡予以考究,認為“秦漢間俗說”“先儒說”“古說”與徐整的說法一致,不同的是他提到了南方地區的盤古歷史遺跡。筆者認為這些遺跡是中原地區的盤古傳說隨著北方人的大量南遷流傳到南方地區后逐漸形成的。去三國不遠,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也出現了關于盤古遺跡的相關記載:“比陽縣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盤古山,故亦曰盤古川。西北流于比,非泄水也。”“比陽”乃泌陽縣古稱,這里的盤古山和盤古川就位于地處中原的河南省泌陽縣盤古鄉(原陳莊鄉)境內。酈道元是著名的地理學家,他關于“盤古山”和“盤古川”的記錄當具有無可辯駁的科學性,徐整的描述在酈道元這里得到了歷史遺跡的生動驗證。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至少在三國時期,河南省泌陽縣、桐柏縣就已經是盤古神話流傳的重要地區甚至中心了。
二、泌野仙蹤——豫西南盤古民俗文化一覽
(一)盤古圣地與盤古之鄉河南省地處中原,自古以來就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河南省駐馬店市又地處天下之中,在古代曾經是軍事重鎮,在今天也是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交通樞紐。無論是《天中晚報》、《天中學刊》、天中廣場還是天中山大道,無一不彰顯出身為駐馬店人的自豪。更為駐馬店人所自豪的是,位于駐馬店市西南的泌陽縣境內矗立著一座海拔459米的“寶山”——盤古山。盤古山是桐柏山系的一支,泌陽縣和桐柏縣正以此山為界。山南山北,盤古文化豐富濃郁,盤古遺跡俯拾即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是因為盤古的大名,千百年來,這座寶山吸引著無數華夏子孫來此尋根問祖,觀光旅游。2005年3月,河南省桐柏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盤古之鄉”,同年12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又正式命名泌陽縣為“盤古圣地”。2008年6月7日,兩地的盤古神話又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2年開始,泌陽縣每年三月初三舉辦盤古文化節、拜祖大典等活動。2006年,桐柏舉辦全球華人首次祭祀盤古大典,并將每年的九月初九定為祭祀盤古日。自此,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有數十萬計的全球華人從五湖四海奔赴泌陽和桐柏,領略這里厚重的盤古文化,欣賞這里秀麗的風光。盤古文化正愈加彰顯出其凝聚人心、祈福中華的偉大力量。
(二)盤古神話豫西南桐柏山區流傳的盤古神話俯拾皆是,而且當地的老百姓對這些神話都耳熟能詳。20世紀80年代,河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振犁帶領考察團隊,深入桐柏山區進行田野調查,搜集了大量的盤古神話和實物資料。1987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河南分會所編的內部資料《中原神話專題資料》一書即為其成果,全書共427頁,書中所收錄的太行山區、桐柏盤古山區、豫西山區古今神話資料內容十分豐富。1990年,桐柏縣文聯主席馬卉欣歷時九個多月,行程三萬余里,輾轉20個省區,深入考察了全國各地的盤古遺跡,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盤古神話,并于1993年撰成《盤古之神》一書。2005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了高瑞遠主編的《桐柏山盤古神話集》。200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張正和王瑜廷主編的《盤古神話》。根據閆德亮《中原的盤古開天辟地神話》的總結,桐柏山區盤古神話故事可以分為盤古降生與創世、盤古的婚姻、盤古治世三種基本類型[6]144,具體有盤古開天辟地、石獅子、滾磨成親、捏泥人、八子山等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傳說和故事不是僵化和固定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不斷發展、演變和融合,代代相傳,越來越有活力。(三)盤古遺跡在豫西南桐柏縣和泌陽縣等地不僅流傳著大量的盤古神話,形成了一個盤古神話群,而且還留存有眾多生動鮮活的盤古遺跡和實物。以盤古山為中心向南到桐柏縣,向北到泌陽縣,乃至臨近的社旗縣,在豫西南這樣一個區域內,盤古遺跡有盤古廟、盤古碑、盤古金庫、盤古石獅子、盤古八子山、盤古船、盤古井、盤古爺的石箱子、盤古樓、盤古村、盤古兄妹滾磨成親的大磨村等。
(四)盤古廟會“三月三,盤古山”是在豫西南地區流傳的一句民謠。農歷三月初三,也就是傳統的上巳節(部分學者稱中華圣誕節),據說是盤古升天的日子。在每年的這一天,來自四面八方的香客信徒、販夫走卒、民間藝人、游人、客商匯聚到盤古山參加廟會,上香禮敬,祭祀盤古,禮拜先賢,祈福中華。盤古廟會不僅僅為盤古山所獨有,而且以車轱轆的形式在豫西南一帶從一個地區輾轉到另一個地區,從歲首到歲尾,所以也被稱為“趕會”。盤古廟會不僅為廣大老百姓喜聞樂見,而且每到一處都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促進了當地商貿旅游的發展,增加了當地人民的經濟收入,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群眾生活,極好地宣傳了盤古文化。
三、盤嵐滴翠——盤古山文學作品鑒賞
我們不僅可以在各種典籍和文化遺跡上找到盤古文化的源頭,同樣可以在古代文人墨客那里找到關于盤古遺跡的相關文學作品。僅以盤古山為例,就可以發現如下相關作品。明代李夢陽所作的《大復山賦》被《空同集》全文收錄,其中描寫到:“昔盤古作茲焉,用宅,是以濁清判,三紀揭,澒洞開,明劃日月,厥山既形,余乃發。故爾上冠星精,下首地絡,聚膏山以為崇,滲泄以成川。竅若浮肺,萬谷濞漩,神瀑涌焉……若其勢磅礴,逆折狀若胎簪,嵩首殿其北,荊沔包其南。右枕熊耳之巔,左朝桐柏之山。”
按其描述可斷定,大復山當為今泌陽縣境內的盤古山無疑。該賦首次精細地描繪了盤古山的山川形勝和人文地理,彰顯了李夢陽一代文章大家的風范。清代乾隆年間,泌陽知縣鄭大謨作《泌水令》:“衡門東向,泌水西流,堂閑人靜,氣清若秋。駕我輕舟,泛彼泌流。四山合匝,云影悠悠。盤嵐翠滴,銅筱青搖。雨順風調,四境豐饒。四境豐饒,雨順風調。空庭無事,月夜吹簫。酌彼泌水,日清以幽。微軀何求,泛泛水中鷗。”詩中的“盤嵐”的“盤”即指盤古山。詩作上溯《詩經》的風雅傳統,頗有古意,極具靜穆之美,品之令人忘憂,似可與《詩經•陳風•衡門》對讀。鄭大謨,字孝顯,號青墅,福建侯官人。福州朱紫坊名儒,民族英雄林則徐之岳父,曾任泌陽知縣。這首《泌水令》堪稱是其代表作。清代王以衡作七言律詩《盤嵐朝起》:“一望盤山半插云,侵晨云今更氤氳。嵐開四面光如淡,黛染千層影乍分。月影星疏才報曉,煙霏霧結自成文。凝目別有香爐氣,古廟嵯峨鎖翠氛。”該詩頷聯和頸聯對仗工穩,描景細膩生動,氣象萬千,讀之令人如升仙境,不失為一首描繪盤古山風景的佳作。清代道光年間泌陽知縣倪明進的一首七言律詩《泌陽八景•其七》:“盤峰崎嶇起城南,爽氣朝來擁翠嵐。混沌開天初見白,嶙峋列岫盡堆藍。山光滿郭清如洗,曙光籠煙秀乍含。我欲寄云傳彩筆,何當搖缶共猶酣。”該詩風格較為明麗清新,惟稍許有雕琢和斧鑿之痕,然瑕不掩瑜,列之于諸篇盤古山文學作品也毫無愧色。當前,以地處泌陽縣境內的盤古山為中心向外輻射,中原盤古神話群正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豫西南地區的盤古文化正走出河南,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作者:程希 單位:揚州大學 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