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風箏藝術與民俗文化欣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風箏起源于中國,在南方被稱為“鷂子”,在北方被稱為“紙鳶”,因此又有“南鷂北鳶”之說。“風箏”最早出現在五代,《詢芻錄•風箏》中寫道:“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而關于風箏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因古人崇拜鳥類而發明了風箏,也有人說是因為自然現象的啟示使得人類發明了風箏。但無論是哪種說法,它都來源于民間生活,都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由此可見,中國風箏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民間生活,它是勞動人民社會實踐的產物。
二、中國風箏藝術與民俗文化
民間藝術與民俗文化緊密相關,民間藝術來源于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風箏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它的發展與民俗文化緊密相連。風箏藝術與民俗文化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歲時節令民俗、民間信仰民俗、動物崇拜民俗和民間神話民俗等方面。
(一)風箏與歲時節令民俗歲時節令是風箏藝術最顯著的民俗文化。風箏有它獨特的季節性,適宜春秋兩季。因而清明節和重陽節就成了與風箏關系最密切的時節。從唐代開始,寒食節和清明節二者合二為一,形成了一個具有特色的節日,它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唐朝詩人羅隱在《寒食日早出城東》中描寫了他寒食日拂曉出城春游時的所見所感:“不得高飛便,回頭望紙鳶。”由此可見,在清明時節放風箏已經和掃墓、踏青、禁火、蕩秋千、打馬球、插柳條等活動一樣成為一種風俗。和清明節相比,重陽節本身就是個值得慶賀的日子。古時人們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為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古人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有很多,有登高遠眺、出游賞景、吃重陽糕、飲菊花酒、遍插茱萸等活動。而關于重陽節放風箏的習俗的記載出現得晚些,在清代的《廣西通志》卷十五中有記載“:登高嶺在縣西一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嶺放風箏為樂。”
(二)風箏與民間信仰民俗風箏作為飛行器物被發明之后,它能夠飛上天空的實際效果符合早已存在的人神溝通的巫術觀念的需要。風箏自然而然地與民間迷信思想相結合,它作為人們向天傾訴情感、表達愿望的工具,反映著民間信仰觀念。風箏與巫術迷信相結合本身就已經體現出遠古的信仰習俗對風箏的影響。王健吾、金鐵盒在《風箏譜》中得出結論:盡管各地在放風箏的具體儀式上有所差別,但風箏藝術的信仰習俗不外乎就是“敬之如神”和“嫉之如仇”這兩個方面。“敬之如神”的意思就是人們認為風箏可以帶來福氣,所以風箏順利放飛而不斷線就是吉兆。而“嫉之如仇”,就是把風箏看作不祥的東西。既然認為風箏是不祥之物,那么放風箏就是“放郁”、“放晦氣”、“放災”或者是“放病根”,總之風箏被視作一切不好的東西。人們把自己的苦惱和災難都寫在風箏上,放飛風箏后把風箏線剪斷讓它自行飄走,代表把不好的東西放走。
(三)風箏與民間神話民俗風箏的世界里有各種各樣的神話人物和神話故事,神話故事是風箏圖案的一個重要題材。如鯉魚跳龍門、哪吒鬧海、牛郎織女、麻姑獻壽、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等等。這些風箏圖案有的取材于民間祖靈信仰中的神靈,有的取材于與祖靈信仰有聯系的神話,還有的取材于民間傳說故事,這些風箏圖案無一不和信仰民俗有關。風箏與神話結緣并非偶然,二者有某些共同特質,從某種程度上說,風箏和神話都融合了天與地。神話故事使風箏的世界更加絢麗多彩,它在增加風箏的文化底蘊的同時,還使風箏藝術蒙上一層奇幻色彩,一只只風箏仿佛在用舞動的身軀演繹著一個又一個生動的神話故事。
三、總結
風箏和民間審美、民間節日、民間信仰共存共生,還與其他民間藝術相互影響,它們在同一個文化系統中傳承發展。從民俗文化的視角了解風箏藝術,不僅有利于風箏藝術的發展,而且也對中國悠久的民俗文化的繼承和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曹業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