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特色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甘肅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相對落后,互聯網經濟發展的緩慢性,使得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其本身所擁有的文化資源不相稱。論文分析了近幾年來甘肅省慶陽市香包特色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對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的生產、銷售、研發等各個環節發展中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予以探討,并提出有利于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在互聯網經濟新時代下發展的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經濟;香包;民俗文化;產業集群
1甘肅省慶陽市香包特色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1.1慶陽香包產業發展效益日漸明顯
隨著2002年首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的舉辦,慶陽香包刺繡產業已發展到八萬多戶,形成企業110多家,基地39個,營銷公司89個,香包從業人員達到15萬余人,產品種類20多大類,5000多品種,年生產900多萬件,遠銷全國各省及近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5年慶陽市全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值13.04億元,占經濟總量的2.14%。在2016年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研討會上現場簽約文化項目7個,協議金額366.17億元。
1.2香包產業經營模式獨特
鮮明慶陽市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是以挖掘慶陽特色民俗文化資源為核心,如南梁紅色文化、周祖農耕文化、岐黃中醫文化、道情皮影、窯洞民居、剪紙秧歌等,促進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發展轉變。慶陽香包原本屬于“炕頭經濟”,現如今香包形成了“農戶+基地+公司”為主的經營模式。
2互聯網經濟下甘肅省慶陽市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生產問題
第一,盲目追求經濟效益、香包工藝受到沖擊。香包民俗文化產品作為一種精神依托物質得以傳承,不成熟的市場開發以及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給香包產業的發展帶來比較嚴重的負面影響。在互聯網經濟迅速發展下,機械化大批量生產迅速搶占市場,擴大市場份額,使得香包制作千篇一律,失去了其傳統之美,香包文化氣息大大淡化,香包藝術工藝逐漸失去原有的藝術特色。第二,香包設計風格單一、創新能力不足。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不斷進入與融合及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使得人們的審美需求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的香包設計風格不足以撬動全國市場,難以滿足客戶群體需求。第三,手工制香包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民俗文化產業需要以文化題材為依托,融合技藝來進行表現。純手工制的民俗文化產品對顧客的吸引力非常大,尤其是在現代被機械化覆蓋的手工業來說其珍貴價值不言而喻。手工制香包工藝流程包括創意、選料、剪裁、狀物等環節;刺繡方式有破線繡、合線繡、辮針、摻針、搶針、盤金等方法。刺繡手法難度大,制作周期長,產量低,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且機械化生產使得傳統手工藝產品的內涵、價值無法體現,受到日益嚴重的負面沖擊。
2.2銷售問題
第一,互聯網經濟下銷售市場擴展難度加大。目前香包產業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且市場定位不準確,香包市場機制不完善。成立的香包民俗文化產業公司大多數沒有長遠規劃,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營銷、信息收集整理及管理規劃等機制為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的長久發展保駕護航。第二,生產者盲目開發網絡銷售市場。慶陽市由于受農耕傳統文化的影響較深,部分生產者對互聯網經濟下的網絡銷售市場體制未能深入了解,盲目開發和利用市場且只顧眼前利益而未做長遠規劃。缺少科學的開發市場、占領市場的意識,未對互聯網趨勢做深入研究,盲目進行市場定位導致香包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產生偏差。
2.3研發問題
第一,傳統工藝逐漸消失。互聯網經濟體制下,多元文化對人們的思想沖擊大,導致人們對傳統工藝的認識發生轉變。機械化生產的大批量制作使得傳統手工業產品的生產方式受到嚴重打擊。如隴繡技藝的瀕臨失傳,隴繡夾雜蘇繡、川繡等繡法的“四不像”繡藝。第二,香包手藝瀕臨失傳。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手工業從事人員正在迅速減少,許多香包工藝后繼無人,瀕臨失傳。慶陽市香包從事人員大多是當地農村婦女,文化程度較低,創新能力不足,并且從事香包刺繡的人員越來越少,其中研究開發新花式的人才更是稀缺。由于人才的稀缺導致香包技藝創新發展的難以維系,為香包品牌的建立增加難度。
3互聯網經濟下甘肅省慶陽市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3.1生產對策
第一,探索香包生產新方式。應在保留和繼承古樸原始民俗特色的同時,充分利用慶陽市各地區的地方資源優勢,挖掘生態文化資源,創新傳統生產理念。堅持民俗文化傳承與創新,在香包制作過程中要精細加工,改進傳統工藝,設計開發新產品。不局限于香包,設計生產范圍可擴大至日常用品、服務用品、宴會用品等產品方面。第二,繼續擴大香包發展規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手工業者應該嘗試摸索生產新方式,嘗試生產方式轉型。為彌補傳統“農戶+基地+公司”生產模式的不足,大量培養專業素質人才,招商引資,構建香包民俗文化產業園,建設特色文化產業鏈,拓寬產業發展渠道,實現產業規模化,形成香包產業集群。
3.2銷售對策
第一,拓寬銷售渠道、線上線下銷售相結合。《甘肅省電子商務規劃(2015-2017)》提出重點推進電子商務發展,促進信息消費,擴大香包特色文化產品網上銷售,建設面向全國市場的香包網貨供應基地,探索“企業+基地+網店”或“協會+基地+網店”的農村商務模式。通過在歐美等地區設立渠道實現跨境營銷有利于慶陽香包產業的推廣。建立網絡專業網站,為遠程需求者提供便利,開拓更大的市場。鼓勵商貿企業發展網絡零售,促進傳統零售與網上零售業協同發展,建立健全電子商務平臺,為市場商戶提供線上線下交易服務。第二,利用互聯網經濟、實施香包品牌戰略[1]。隨著互聯網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慶陽香包特色民俗文化產業必須樹立品牌形象,實施品牌戰略是開拓互聯網經濟市場及植根于市場所必須要做的事情。并且網絡消息傳播時效性強,共享空間大,可利用一些熱門事件和人物提升香包民俗文化產品的知名度,還可利用網絡輿論,視頻直播等進行品牌宣傳。
3.3研發對策
第一,傳統工藝的傳承。為增強香包文化產業活力,建立相對應的人才開發機制,國家政府設專項資金培養一批專業素質較強的人才隊伍,營造一個有利于香包民俗文化藝術人才發展的人文環境和政策環境,提高香包產品質量和水平。針對香包刺繡技藝的傳承問題,進行積極的網絡輿論制造,形成一種獨特的香包技藝傳承氛圍[2]。第二,專業人才的培養。從民間挖掘香包刺繡藝人,聘請專職文員記錄相關經驗,如技巧、心得等整理成冊以供他人學習。在高校選擇性開設刺繡課程,聘請專業藝人為之輔導,為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鮮血液。加大設計人才、材料研發人員、專業銷售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及文化產業領域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本文將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從生產、銷售、研發三大部分進行系統分析,總結了香包文化產業在這三大部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慶陽香包特色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了一個科學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互聯網經濟新時代下香包產業發展的策略及建議。
【參考文獻】
【1】張浩.“互聯網+”時代下陜西民俗藝術的保護傳承與開發[J].包裝程,2016(18):30-34.
【2】李曉.我國傳統文化傳承與文化產業特色化發展研究[D].贛州:江西理工大學,2012.
作者:黃國鑫;汪璟 單位: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