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民俗文化在初中語文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初中階段是學生邏輯思維逐漸形成的階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語文與其他領域知識的結合,實現語文教學的多元化發展,是目前語文教學的大勢所趨。本文首先分析了語文教學和民俗文化之間的聯系,然后總結了初中語文教學與地方民俗文化相結合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教育;語文教學;地方民俗
引言:
甕安開疆較早,殷周時,甕安為且蘭地,自秦漢便有記載,至明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土歸流,甕安始建縣。甕安在發展的歷史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有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甕安地方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從飲食、日常生活到方言、節日禮俗等都有廣泛涉及。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因此民俗文化是語文教學的寶貴資源之一。如果教師能夠將語文教學和地方民俗文化合理的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將地方民俗文化和語文教學恰當的融合起來,也是當前語文教師必須重視的課題之一。
一、民俗文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影響分析
(一)從民俗文化角度解讀語文課文。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其中不乏具有鮮明地方或者民族特色的文章,文章通過描寫民俗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時文章的語言也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如果學生對民俗文化沒有一定了解,在理解課文和作者思想情感時就會存在困難或者偏差。如果教師能夠從民俗角度解讀課文,首先讓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背景,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會更加全面和深入。
(二)利用民俗文化激發學生興趣。甕安的地方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內容多種多樣,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穿插民俗文化,能夠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生活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了活潑愉悅的學習氛圍。例如在沈從文《云南的歌會》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中體會甕安特有的山路漫歌、龍獅文化等特色鮮明的文化形式,這也是甕安常見的民俗。學習完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家鄉的山歌和云南的山歌作對比,結合自己的感想寫一篇小論文,不僅讓學生探索了不同地區民俗的差異,在對比的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探索和傳承民俗文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對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了解較多,現在的中學生更多的是接觸電腦、智能手機等先進設備,大部分學生都不了解本地民俗文化,更不用說其他地區的民俗文化。語文是一門以語言為主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學也是傳播民俗文化的一種有效形式。教師通過挖掘本地和周邊民俗文化并恰當的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能夠體現出教育的本地化特色,學生了解到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對學習民俗文化興趣更高,這也有利于傳承和進一步發揚民俗文化。
二、民俗文化和語文教學結合的原則
第一是本土化原則,地方民俗是當地人民在長期生活生產中的文化積累和沉淀,語文教學和民俗文化的結合需要教師做好準備工作,在教學中通過恰當的形式展現民俗文化,利用民俗文化讓學生對課文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第二是趣味性原則,初中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往往能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因此教師要提煉出民俗文化中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以趣味性引導學生掌握教材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和學習本地民俗文化。
三、地方民俗文化和語文教學的結合辦法
(一)增強教師的意識。很多教師并不能在課堂教學中主動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而傳統的教學形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民俗文化創建教學情境,在教學中提出更多的與民俗文化相關的話題,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討論地方民俗文化,了解學生的興趣并針對性的導入民俗文化,讓課堂教學更具趣味性。
(二)利用民俗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民俗文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導入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在科學極速不斷發展的今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民俗文化導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順序,利用互聯網獲取教學需要的資源,如豐富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等,讓教學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在《蘇州園林》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對蘇州園林缺乏了解,因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預習,然后為學生播放兩個視頻,并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猜測哪個視頻是蘇州園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蘇州園林的圖片和視頻,然后播放我國其他著名景點以及國外園林的照片,讓學生感受其中的不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讓知識更加形象具體,教學效果也更好。
(三)布置課外作業深化民俗文化。一定量的作業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延伸,民俗文化和語文教學的結合,讓作業形式和內容更加多樣化。例如在《吆喝》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布置口頭作業,讓學生下課后到當地市場用錄音機等設備收集吆喝聲,然后在下一次上課前選擇幾名學生上臺模仿,讓其他學生猜一猜這些吆喝聲分別是銷售的哪種商品,并讓學生對吆喝聲進行簡單的評論和介紹。
結束語:
綜上,當地民俗文化和初中語文教學的結合,重點在于教師的正確的認識和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更加深入的了解優秀民俗文化。
參考文獻:
[1]趙惠文.現代語文教學中如何豐富、發揚、光大民俗文化[J].西部素質教育,2016(04).
[2]史健.從傳統民俗文化中汲取語文教學營養的有效途徑[J].科學大眾,2011(04).
[3]司晶卉.試論民俗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意義[J].文學教育,2014(02).
作者:李潤群 單位:貴州省甕安草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