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群眾文化發展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工作缺乏充足人才儲備,形成了當地為數不多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質量不高的局面。同城市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相比,農村地區的群眾文化建設工作落后很多,這里與文化骨干人才有密切關聯。有經驗的專業人才可以采取有效的組織方式推進本地區的農村群眾文化的繁榮。但由于目前農村環境相對于城市而言缺乏對文化骨干人才的吸引力,令大部分具有文藝組織才能的大學生并不愿意到農村地區參與文化建設工作。加之現在農村大多數中青年都進城務工,而在家的部分群眾對于文化活動的參與意愿不高,對于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落實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第二,應用于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建設的設備不足。根據實地走訪結果不難看出,目前我國多數農村在群眾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造成可用于群眾文化建設活動的相關文化設備、文化資源相對匱乏,諸如文體活動室、農家書屋、文化小廣場、農村廣播等專業化的群眾文化設施欠缺,甚至有些農村地區缺乏專門用于文化活動的固定場所。這一現狀對于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順利推進無疑成為阻礙。第三,當前國內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體系所需資金儲備嚴重不足,地方文化經費緊缺,對于基層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有較大阻礙。由于農村地區主要政府領導者對群眾文化活動不夠重視,導致資金分配不均,用于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資金相對匱乏。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把國家拔給的僅有的一點點工作經費都被挪做它用,導致這些地方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處于空白。資金力量無法投入、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無法開展,令農村當地百姓的文化精神訴求得不到有效滿足,村民生活矛盾不斷涌現,對于農村當地的整體發展產生負面效果。雖然有些農村地區會采取拉贊助、群眾集體資助等方式籌集資金用于群眾文化活動,但上述辦法并無固定性,令農村地區的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缺乏固定經費支持。久而久之,一些想要投身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工作人員無法得到經費保障而打消念頭。第五,農村地區大部分群眾的文化意識相對偏低,對為數不多的農村基層文化活動的參與激情并不高。換言之,真正參與到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農村百姓數量較少。這一來自群眾本身的客觀現狀也成為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發展緩慢的影響因素之一。如何調動村民的參與意愿,是改變當前已有文化活動形式,還是通過文化意識宣傳提升百姓參與意愿,已成為農村基層文化部門工作者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二、應用于改善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現狀問題的可行對策
針對前文所提的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出現的典型問題,筆者結合實踐經驗,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改善提出如下建議:首先,理念認同鑄就農村群眾文化成果。由于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與資源含量相對于城市區域而言有所欠缺,造成可用于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投入力度十分有限。這一客觀條件的改善需從農村百姓的號召角度入手,通過地方農村政府人員及農村干部的理念宣傳與號召,加強農村百姓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認同感。通過提升現念,吸收地區百姓的廣泛參與與共同投入。比如,就農村地區文化圖書室建設而言,可以通過開展社會人士及村民捐書活動完成。同樣的舉措也可應用于農村文化廣場建立、文化活動組織等方面。亦或者農村政府文化部門人員可以嘗試采用組織村民參與小廣場健康操、小廣場舞等集體活動的形式,鼓勵群眾積極參與文化活動,以開放的形式不斷豐富農村群眾的文化活動內容,以此來發揮農村群眾文化多元化及相互性的作用。換言之,我國的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完善的重任應遵循政策扶持、干部引領、村民主導的原則,充分發揮農村干部與農村群眾的互動性,依靠群眾的力量推進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其次,通過提升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性與趣味性吸引更大范圍的村民參與,拓寬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實施途徑。農村文化部門需要明確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目標在于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滿足越來越多樣化的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訴求。因此,相關人員需要大量走訪農村百姓的生活環境來搜集素材,作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珍貴資源,盡可能地組織一些當地百姓需要的、社會參與度相對較高的、影響成效較明顯的文化活動。同時需要專注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演出隊伍的人員素質建設工作,可采取以固定時期為階段的群眾文化活動。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借助互聯網、遠程教育等現代信息手段進一步拓寬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途徑。比如,農村基層文化管理部門及相關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可以嘗試采用村間廣播喇叭、宣傳欄、文化墻等形式對群眾文化活動予以宣傳,以此作為拓寬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陣地建立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相關工作者在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資源與內容的選擇上,應拓寬其范疇與表現形式,在歌舞、戲劇、方言小品、文化活動比賽等常見形式的基礎上,將法律知識、道德知識、地理知識、風土人情介紹、教育知識、人文話題以及現代化信息技術信息等元素引入農村群眾文化娛樂活動中,可以借鑒舉辦民間藝術活動的經驗,為農村區域內的民間藝術人才提供開放的自我展示平臺。再次,營造農村文化建設環境,積極影響村民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意愿。一些地方政府可參考非物質文化普查、旅游資源開發等方式利用農村地區的本土資源優勢,強化對當地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對于農村當地群眾的群眾文化認同度的提升有明顯幫助。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在鄉鎮范圍內可投入少量資金,定期開展一些民間美術、民間節日習俗、山歌小曲等通俗易懂的比賽活動。以此發揚地區本土的傳統文化藝術氛圍,增強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力度。農村文化部門工作者可以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吸納有利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推進所需資源,嘗試建設文化專項網站,結合自身本土文化地域特色整合當地文化資源。可將“文化下鄉”活動轉為“下鄉文化”形式,保障農村群眾文化資源的長遠性與可持續發展性。除此之外,農村地區政府工作人員需要將農村群眾文化隊伍的素質建設提上日程,鼓勵支持社會文化藝術人才積極參與群眾文化建設,積極開展本土原有資源的搜集、整理、編撰、出版等工作。以此彌補現狀問題中文化人才匱乏為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推進工作產生的弊端。在穩定農村群眾文化工作人員隊伍配置的前提下,通過學習交流、經驗培訓等方式提高隊伍人員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他們的福利待遇,令其可以扎根農村基層、獻身當地群眾文化建設事業。也可以成立轉向群眾文化演出團體,通過不斷實踐的積累,豐富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
三、結語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相比于經濟發展而言較為遲緩,究其原因在于地區政府對于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推進主觀能動性不強、客觀資源儲備不足。本文所提建議希望可以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以此拓寬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可用有效途徑。需要注意的是,地區文化建設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因此,農村政府需要將衡量本土發展情況的關注進行恰當分配,提升對群眾文化活動意義的重視度,從而確保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落實。
作者:代興朗單位: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金鐘街道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