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辨證的班級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剛柔辨證
如果虛與實反映班級文化的匹配作用,即班級文化是否發揮了對班級目標支持作用,那么,剛與柔則反映班級文化的構造強度,通俗地講就是班風是否已經成型。班級文化一旦成型就會產生慣性,會比較穩定而難以改變。構造強度大的班級文化為剛性文化,構造強度小的班級文化為柔性文化。對班級文化構造強度的判斷,一是考察班級文化的要素構成是否全面,二是不同層次的要素之間是否像齒輪那樣形成咬合。按照主流劃分方法,班級文化構成要素主要分為班級精神文化、班級行為文化、班級物質文化三個層面。只要上述三個層面要素有明顯欠缺,或者要素齊全但相互之間未產生咬合,其構造強度就不高。班級文化匹配作用的有無、強弱與班級文化的穩定性之間,既有一定的關聯性,又存在較大的區別。因此,考察班級文化的構造強度需要與對班級文化的虛實診斷結合起來。比如:構造強度偏低的班級文化,即使是具有匹配作用的“實”文化,也會面臨班級文化變異而可能喪失班級文化建設成果的問題。又如:不具備匹配作用的虛文化,如果構造強度較大,就會形成負面的班級文化慣性。這種情況在實踐中表現為班風差而很頑固,要進行矯正比較困難。如果進行校級的班級文化建設評比活動,可以考慮以“虛—實”和“剛—柔”,即班級文化的功能(fuction)和班級文化的構造強度(structure)兩個維度,建立班級文化F—S二維矩陣分析模型。(見表一)A區間代表的是慣性班級文化,其主要特征是:構造力強,對班級目標的戰略匹配作用弱;其管理方略應該是對班級精神文化進行適當的調整,但可能因為其構造強度大而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也存在重新建構班級文化的可能性。B區間代表的是健康型班級文化,其構造強度和匹配作用指標雙高,因而是理想的班級文化目標,其管理方略應該是認真維護和積極創新。C區間代表的是頹廢型班級文化,其基本特征是:構造強度和匹配作用指標雙低,因而是最需要改造的班級組織文化。盡管如此,但因為其文化構造強度小,所以改造的努力可能相對于慣性文化來說要容易些,只要對班級文化的發展方向進行正確的定位,調整是比較容易的。D區間代表的是潛力型班級文化,該類型的班級文化盡管構造強度小,但因其匹配作用強而代表了健康的發展方向,只要在保持這種趨勢的基礎上,著力加強班級文化的構造強度,夯實班級文化的基礎就行了。
二、寬嚴辨證
自古以來,處理寬與嚴的關系就是管理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中國古代為人處世的經典讀物《菜根譚》中就有“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后嚴者,人怨其酷”的名句。后人用來紀念諸葛亮的成都武侯祠,也有“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的名聯。我們的古人不僅概括出“寬嚴相濟”的基本原則,也總結了“先嚴后寬”的具體經驗。這些思想對于判斷班級文化建設的基本狀況有很好的借鑒作用。通過對班級文化建設的寬嚴辨證,可以考察班級文化多方面的特征。首先,寬嚴關系可以考察班級文化的舒適程度。班級文化實現其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創造舒適的班級心理環境,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成長。班級文化的舒適程度是反映班級文化質量的重要標志。實踐經驗表明,學生最喜歡“玩又玩得開心,學也學得扎實”的班級環境,這應是班級文化建設比較理想的境界。在這種狀態下,班主任和學生都比較輕松,也學有所成。相反,需要班主任的強力措施才能維持班級秩序的班級,或者雖然形成比較好的班級管理秩序但班規嚴厲,學生不敢越雷池一步,便會形成一種令人感到壓抑的心理環境。在這種班級環境中,不僅老師覺得累,學生也會覺得煩。其次,從寬嚴關系可以考察班級文化的發展階段。筆者曾參照英文原版的企業生命周期的理論,對自己的班級文化建設實踐進行總結提升,將班級文化的生命周期概括為啟動、積淀、成熟、變革等四個階段。一般而言,在班級文化建設的啟動階段,班級環境“嚴”的特點突出,隨著班級文化的發展,“嚴”的特征會越來越少,“寬”的特征會越來越多。最后,從寬嚴關系可以考察班級文化的運轉機制。班級文化運轉機制可以從自律與他律的比重關系進行考察,“寬”的背后是自律多而他律少“,嚴”的背后是自律少而他律多。
三、同異辨證
好的班級文化必然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二者中任何一項的缺失都將導致班級文化建設的不足。其科學性體現班級文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即班級文化的“同”;其藝術性體現班級文化的特殊性,即班級文化的“異”。從“異”的視角考察,班級文化就是班級全體成員在成長過程積淀起來的班級優勢和特色。班級文化就是班級特色,世界上沒有兩種完全相同的班級文化。同異辨證的分析模式不同于虛實辨證和剛柔辨證的“非此即彼”,而同于寬嚴辨證的“此消彼長”。通過同異辨證可以綜合考察班級文化建設的科學性和藝術性,能夠有效反映班級文化建設水平。班級文化的同異辨證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分析學習與創新的關系。班級文化建設的起因不外乎兩種情況,即學習運用班級文化的理論或學習班級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如果班級文化建設只是照搬一般理論或者成功經驗,而缺乏依據班情進行的創新,沒有積淀本班的特色,其班級文化建設的藝術性就必然有所缺失,從而其質量就有待提高。以學習魏書生管理模式為例,成功者少,失敗者多,其中的原因就是沒有吃透魏書生管理模式的實質,因而只學其形,未能與班級的特點結合起來。第二,考察班與班之間的文化差異。實踐經驗表明,班級文化建設容易受到同年級其他班級文化的影響,它們會在一些具體舉措上形成相互模仿。因此,衡量班級文化的質量需要透過同年級班級的相似舉措去考察其班級精神文化的差異。如果所學習的外班管理措施未能與本班班級文化的內核結合起來,那么,該班的班級文化建設顯然是欠火候的。第三,深入了解班主任管理模式的演變。實踐表明,有經驗的班主任都會有自己比較成熟的管理套路,在其前后所帶不同屆的班級中,這些套路應根據不同屆學生的特點去“求同存異”。既要保持已有套路的基本內容,又要根據新學生的特點進行創新。這是分析班級文化質量的比較深層次的手段,其分析方法也相較于其他方法特殊,需要對班主任進行訪談或者對班級管理的相關文獻作深度分析。
作者:周勇單位:長沙師范學院初等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