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欠發達地區農村群眾文化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農村群眾文化是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強大動力。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的群眾文化長期滯后于經濟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在改革投入體制、加強人才隊伍、完善網絡文化等方面出實招、亮本領,群眾文化工作才能呈現良性發展狀態。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農村群眾文化;路徑
農村群眾文化是以基層大眾為主體的社會性文化,它是農村區域內的社會成員在生產勞動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性文化。農村群眾文化是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缺乏強大的精神動力。然而,與經濟社會較快發展相比,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的群眾文化建設相對落后,“文化滯后于經濟”現象較為普遍。
一、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群眾文化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群眾文化事業是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村群眾文化更是文化建設事業的重中之重。江西省比較重視文化建設,在資金方面加大投入,截至2010年,“江西省有縣級圖書館30個、文化館40個,鄉鎮文化站1569個。”(《江西省農村文化工作調研報告》,2010)根據江西省“十二五”規劃,“未來五年將完成設區市20個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80個縣級文化場館的改擴建,鄉鎮綜合文化站公共文化設施覆蓋全省80%行政村和50%社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觸角延伸到鄉村。[1]近幾年來,雖然國家各級財政向農村投入不少資金,各地縣級以上的圖書館、文化館、鄉級文化站、村文化室都有了顯著發展。然而,廣大欠發達地區農村群眾文化發展現狀仍不容樂觀,“黃、賭、毒”現象依然嚴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思想認識不到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和地方社會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追求GDP的增長,發展經濟成為各地黨政干部政績的主要考核指標,與經濟快速發展相比,我國農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群眾文化建設長期滯后于經濟建設。重視程度不夠、思想認識不到位是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滯后的重要原因。當前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現狀不甚滿意,急需改善和提高。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物質富裕的農村,同時更需要精神充實的農村。要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原則。
(二)活動內容單一,傳統民間文藝流失。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人口中的年輕人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守人員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小孩。農村的群眾文化活動不太注重平時活動,除了少量的節慶、鄉約民俗等外,主要集中在茶余飯后的看電視、打麻將、拉家常等。年輕人對新興科技和網絡文化抱有十分積極的態度,他們把農村傳統的民間文藝當成是落后、不實用的東西,不愿意傳承。農村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被忽略甚至被遺忘,呈現萎縮并有流失的現象。
(三)經費短缺,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農村群眾文化作為公益文化事業,它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近年來撥款雖然有所增加,但扣除物價上漲等因素,各地文化事業經費增長不大,農村文化站的經費短缺問題更為嚴重。由于經費得不到充分保證,欠發達地區農村的文化設施顯得相當落后,個別偏遠的山區縣圖書館都難以成立,鄉鎮文化站的圖書、電腦等設施更是無法得到保障。
(四)文化隊伍素質參差不齊、隊伍不穩定。農村群眾文化人才包括各級文化館、文化站、鄉鎮和村居的相關工作人員及群眾文藝愛好者。當前各級文化館和文化站面臨關閉的危險,農村文化隊伍主要存在干部年齡大、文化程度低、工資收入較低等問題。加上受互聯網的沖擊,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群眾文化活動,他們可以直接通過網絡了解時事、獲取自己的文化需求。
二、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制約因素
(一)農村基層組織功能的弱化。在社會進入轉型時期,農村基層組織自身狀況存在諸多不適現象。一是結構渙散。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有些農村基層組織渙散面達到30%,有的地方甚至更高,農村干部普遍存在人員緊缺,出現老齡化、許多村干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農業活動等現象。二是功能弱化。農村基層組織的主要工作是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如提留、征地和計劃生育、調解民事糾紛、處理村民矛盾等工作。對于發展公益事業、組織各種文化建設活動積極性不高。
(二)重物質生活輕精神追求現象突出。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許多農民通過發展經濟作物、外出務工等方式使得家庭收入也有了明顯的提高。然而他們把自己的收入大部分投入物質消費方面,除了吃穿以外,主要是用于建構房屋和耐用的家電、家具等消費品上,較少用于自身的專業學習和智力開發上的開支,出現重物質生活輕精神追求現象。江西省除了少量的像崇仁縣巴山村的文化活動開展得比較持久、深入外,大部分的村文化室建設都是流于形式,設施簡陋,無法正常開展活動。
(三)農村文化土壤的板結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思想在農村具有很大的市場,欠發達地區農村仍把讀書考取大學作為子女改變命運的主要途徑。農民把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子女的教育中,然而這些大學生畢業后大部分都在沿海和其他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工作,極少回歸農村、支持家鄉建設,造成了整個農村地區的教育程度普遍下降,出現人才流失、農村文化土壤的板結化現象,造成了農村地區經濟貧困和文化貧困并存的局面,長期影響著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
三、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一)深化農村文化投入體制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當前農村群眾文化工作需要深化投入體制改革,一方面要靠政府加大對農村群眾文化的投入,鼓勵采取多渠道投入,形成政府投資、政策支持、社會捐贈等多元投入渠道。在保證充足的資金來源的同時,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盡可能地滿足農民對知識、科技和文化的需求。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關鍵是要培養各類人才,為此,一是要加強對基層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人才的聘用、考核等制度建設。二是要制止文化干部身兼多職的現象,使他們專心本職崗位,保證時間和精力到位。三是要加強對鄉鎮和村級文化骨干的業務培訓,通過業務骨干組建文娛活動隊伍,把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推向廣大基礎群眾。
(二)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創作貼近農村群眾的文化作品。發展農村群眾文化要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在繼承傳統的鄉土、特色文化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創新,積極引入反映當代世界先進的文化活動。一是要大力保護、開發農村傳統的鄉土、特色文化。“鄉土文化淵源流長,它根植于勞動人民渲染歡樂情懷的豐富土壤,是優秀的民族文化奇葩,是分散于民眾的寶藏。”江西省贛州市在保護和開發農村鄉土文化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如每年開展贛南客家文化、贛南采茶戲、傳統節慶的九獅拜象等文化活動,這些群眾文化都長期受到老百姓的歡迎。二是要進行農村群眾文化的創新,大力引進新的文化活動。要發揮縣演藝公司、文化館等部門的專業特長,深入群眾,深入生活,深切體會新農村波瀾壯闊的時代潮流,精心描繪絢麗多彩的農村生活,多創作一些適合農民口味,可以激勵人、鼓舞人、奮發向上的優秀作品。在繼續搞好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活動的基礎上,利用“文化聯動”搞活農村舞臺。
(三)與時俱進,加強農村群眾文化網絡建設。由于農村居住環境的條塊分割現狀,交通不便,他們接受外界信息少、速度慢,然而許多村民尤其是年輕人對網絡的需求十分迫切。加快農村網絡文化建設與發展,打造網上人文鄉村中國,對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現代農村、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一是要積極組織開展“電腦下鄉”“網絡文化下鄉”等活動,帶動更多農民學會使用及用好網絡,促進農村網絡文化的發展。二是增加現有網站尤其是涉農網站的鄉村文化內涵,鼓勵各大門戶網站專門開辟鄉村文化網頁,創新設計制作,增強其可視性、可讀性和吸引力。三是實施農村網絡文化精品工程。應著手進行鄉村網絡文化精品創作和評選,開發農村網絡教育、書屋、戲曲、娛樂、傳奇人物等,建立起豐富厚重的具有本地鄉土特色的農村網站。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靈魂,農村群眾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越來越重視,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農村群眾文化滯后于經濟建設的現象較為普遍。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通過深化農村群眾文化投入機制改革,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堅持農村鄉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大力發展農村網絡文化等,就能夠突破農村看電視、拉家常等文化單一現象,同時也能夠有效遏制農村“黃、賭、毒”等現象。
[參考文獻]
[1]江西省“十二五”規劃綱要全文(2011—2015)[EB/OL].中國江西網,2011-06-11.
[2]方向新.農村變遷———當代中國農村變革與發展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楊歲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全面推進和諧社會發展[J].西安社會科學,2010,(02).
作者:曾小鋒 高旭 單位:贛南師范學院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