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海昏侯國漆器藝術人文精神的活化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天然漆并將其使用于髹漆器具的國家。漆器是中國三寶之一,具有八千年的歷史。西漢后期漆器藝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被譽為“漆器時代”的漢代漆器,在漆藝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的正式開放,驚艷無比的西漢漆器展示在觀眾面前,品種豐富、匠心工美。這些不同的漆器藝術反映出了當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隨著工業生產的沖擊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漆器的生產工藝的煩瑣以及原來的文化語境和使用空間的消失,使西漢漆器退出了歷史舞臺。在二十一世紀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許多沉睡了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被翻出,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智能化化時代,如何被活化創新,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是值得我們思考研究的問題。
一、南昌漢代海昏侯國漆器藝術活化的意義
活化是一個在生物學、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里很常見的名詞。即“指某一物質從其無活性狀態轉變為具有活性狀態的過程,如分子活化、細胞活化。”很多傳統文化已經脫離了其原來的文化語境和使用空間,變成了一種靜止不動的文化,通過“活化創新”,賦予其新的文化意義或使用空間,重新融入現代人們的生活中。西漢漆器藝術是我國漆藝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背景下,其制作工藝和審美水平都具有較大提升。特別是西漢晚期的漆器藝術,開創了漆藝前所未有的成就。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展示的是西漢中期的漆器,其真實地反映了西漢中期漆器的材料之美、髹漆技藝之美、裝飾紋樣之美,以及客觀的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歷史發展的本質規律性和對美好生活的祝福與向往。隨著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工業的碰撞,傳統審美與現代審美的碰撞,傳統材料與現代材料的碰撞,傳統生活方式和現代生活方式的碰撞,導致傳統漆器藝術在較長的時間內趨于靜止。近幾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受到重視,西漢漆器這個漆器巔峰時期的藝術,迫切需要我們在21世紀的今天激活創新發展。
(1)真實性原則。真實性原則就是真實的反映南昌漢代海昏侯國漆器藝術人文精神。博物館中的漆器向人們展示西漢漆器的材料之美、功能之美、裝飾之美、造型之美,同時,也展示了漆器的工藝技術的精湛。時代在不停地發展,通過西漢漆器藝術中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的反映拓展,到現代漆器藝術的當代人文精神真實反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設計者在現代漆器創作中,可以真實的反映當代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比如,紅色文化、井岡山精神等。運用西漢漆器藝術的裝飾手法,從時代審美標準和生活習慣來進行創新性設計,使傳統人文精神與現代人文精神實現完美對接。
(2)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就是活化創新后的漆器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西漢中期的漆器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復制只能滿足其文化藝術的展示性,實用性不強。活化創新后的漆器從滿足現代人的藝術審美和實際需求出發,適應現代科技和智能化的快速發展。
(3)創新性原則。創新性原則就是突破原有的漆器產品的功能和生存環境,從新的角度和方式去思考的創造性行為。賦予漆器新的文化意義和使用空間,使其重新融入現代生活中。活化是傳承西漢漆器藝術人文精神的首要路徑,創新是使其具有長久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三、南昌海昏侯國漆器藝術的活化的具體策略
(一)以漆器藝術人文精神為切入點,實現漆器藝術文化理論的活化
(1)以中小學社會研學實踐課程為依托,實現近距離的低齡化的文化宣傳與實踐。研學實踐課程是江西省大多數中小學的一門實踐課程,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歷史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將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的參觀,作為其中一個研學環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課堂,可以讓不同年齡的中小學生近距離的了解漢代漆器藝術產生的歷史背景、制作工藝、制作材料,同時,可借助于DIY制作、互動體驗,進一步提高學生們對傳統漆器藝術的興趣和對材料工藝的認識。通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感受西漢文化、認識漆器藝術、感悟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培育和踐行同學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自信。
(2)以文化旅游為依托,豐富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的漆器宣傳與展示的手段。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展示的漆器有漆盤、漆案、漆勺等漆器共58件。目前展示手段和宣傳手段以靜態為主,對這些精美漆器的漆胎、制作工藝和制作流程、繪畫材料等內容沒有直觀的了解,博物館二層的“漢文化體驗互動展”主要是體驗“3D換衣”“360度賞文物”“昌邑長安VR一日游”。展廳設計具有互動性、趣味性,且水平目前在國內同類博物館中遙遙領先,但這些互動和趣味性的內容中,沒有漆器藝術這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以藝術設計手法為落腳點,實現西漢漆器藝術的創新發展
(1)文創產品。博物館文創產品是對文化遺產內容延伸與形態創新的有益嘗試,從藝術與生活層面賦予文化新的生命力。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從2010年萌芽,經歷了三年的起步期,進入上升發展階段,從相關數據反映出文創市場的整體規模,2019年是2017年的近3倍,近兩年更是蓬勃發展。文創產品的快速發展,讓原本只能在博物館中陳列的文物,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中,活力四射,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為博物館提供了豐厚的附加價值。目前,海昏侯國博物館也有一些文創產品在紀念品商店銷售,但創新性不強,比較傳統。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本質是博物館文化精神的延伸,設計者可以運用藝術設計手法,從互動體驗、趣味性、實用性、裝飾性等角度,展開文創產品設計。
(2)生活用品。西漢時期的漆器功能之一是生活用品,有供案、茶幾等家具;盒、奩等化妝器具;圍棋盤、琴等生活用具;杯、盤、勺、鑲玉金樽等飲食器皿。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曾經輝煌的漢代漆器已經無法直接走進現代人們的生活空間中,首先活化與創新要從現代人的審美與需求出發,圍繞著造型設計、色彩設計、功能設計、胎體材料,從生活實用產品和陳設產品方面進行創新性設計。比如,胎體材料,漢代漆器多以木胎、脫胎為主,現代漆器可以考慮多元化材料結合。江西景德鎮是陶瓷的故鄉,曾經和漆器、水墨并稱為中國三寶。目前,已經有將漆藝和陶瓷的結合產品設計。福建是比較早的開展這方面的創作研究的城市,讓兩種技藝在一件作品中活躍起來,發揮兩種技藝的傳統優勢,以新的姿態重新走到大眾視野中。比如,楊學晶的論文《藝術的“活化”——建盞與漆相結合的創新與應用》就是研究建盞與漆相結合,嘗試了白瓷、青瓷以及建窯建盞等不同的胎體材質與漆結合的問題,從而探尋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家具的造型設計和色彩設計上,福建也是做得比較好的,目前常見的漆家具有漆屏風、漆靠椅、漆案、漆矮柜等。如新中式風格家具—《水云間》,這是一個案,其造型簡潔,線條流暢;在色彩設計上,整體以漢代漆器黑色為主色調,局部飾以漢代漆器的紅色來加以點綴,配以漆器藝術打磨后的肌理效果,高貴、穩重、典雅。《水云間》案中以黑色喻水,紅色喻云,借景言志,表達設計師以云水的逍遙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懷與閑適的心情。
(3)以西漢漆器藝術為基礎,探討“漆性”和“畫意”融合的方向。陳金華教授曾經提出“漆畫是植根于傳統漆藝的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新興畫種。”漆畫的本質主要還是對中國傳統漆藝的傳承與發展。海昏侯國博物館展示的漆畫盾和孔子穿衣鏡架上面都有精美的漆畫,漆畫盾造型優美,紅色的底上畫著虎、牛,人物等形象,生動有趣。整個漆盾利用曲線與直線的結合、紅色與黑色的結合,將漆盾造型與繪畫內容完美結合。“漆性”和“畫意”的融合產生的美,給現代漆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84年我國漆畫開始作為獨立畫種亮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到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設立了漆畫的獨立展區,一步一步確認了漆畫作為獨立畫種的地位,同時,也產生了眾多的漆畫創作者。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民眾藝術審美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建筑室內空間氛圍和意境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漆畫藝術在沉寂多年后,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成為室內空間氛圍塑造的重要元素之一。漆畫作品的價值取向不再是傳統漆器的工藝技巧,而是漆文化的傳統人文精神傳承與創新。當代中國漆畫的發展是多元化的,近年來,漆畫藝術家創作出了許多反映時代、弘揚正能量的優秀漆畫作品,通過全國性的專業比賽向人們展示。比如,熊建新教授創作的漆畫作品《競渡》,紅色的底色上繪畫著劃龍舟的場景,整體色調沿用了傳統漆畫的色調,畫面繪畫語言簡單,表達了人們拼搏向上的積極精神。劉逸老師創作的《雪山系列》(如圖1),兩幅畫組合系列,一張是黑色底板,一張是紅色底板,運用西漢傳統漆畫的色彩,表現了現代雪山的自然場景,表達了迎難而上,堅強不屈的精神。漆畫作品在不同的現代室內環境空間中的展示主題內容雖然不同,但當代的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是創作的主要方向。在商業環境空間的入口處的大廳墻面上,常常是反映地域文化的特色,大型辦公空間的會議室、展廳等的墻面上都能看到反映祖國大好河山、民族精神的大型漆壁畫,空間塑造莊嚴肅穆氣氛,同時,也表達著藝術文化氣息。其他小型室內空間,而居住空間、辦公空間的辦公室等,一般是以小幅的漆畫作品陳設為主,表現手法有寫實風格、抽象風格、裝飾風格,創作內容有祖國的大好河山、傳統建筑、生活場景、工作場景、科研攻關場景等,運用繪畫語言表達時代氣息和精神內涵,突出社會主旋律和社會價值觀,弘揚當代真善美人文精神。
四、結語
圍繞著“政策引領、文化自信”的動力,“活化創新”是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漆器發展的必行之路,只有活化,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西漢漆器藝術,只有創新,才能讓西漢傳統漆藝長久傳承與發展,其藝術作品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西漢傳統漆藝術已經失去了原來的生存展示空間和使用空間,活化與創新是賦予其新的展示和使用空間的手段,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和紐帶。從而促進博物館與外界的文化交流,傳承漢代漆器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增加文化自信。
作者:嵇立琴 單位:南昌航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