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生活中的人文素養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創新教學視角,從審美教育角度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在現代社會,一個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個“藝術家”,藝術審美素質是一個現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但人們發現美、感受美甚至創造美的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后天的培養才能獲得。因此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培養和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審美不但需要知識的學習,更需要心靈的感悟?!?a href="http://www.gaoruijun.cn/wxlw/rwsylw/667347.html" target="_blank">文化生活》中的審美教育是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學生的情操,在人文精神的教育與審美愉悅的感受之中,達到人文素養的提升?!段幕睢方滩膬热葜薪榻B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展現文化多樣性的豫劇、呂劇、川劇以及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體現傳統文化的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顯示頑強生命力和無窮魅力的漢字,以及《易經》、《論語》等古代經典中關于中華民族祖先勤勞勇敢、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等內容,都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審美能力不可多得的素材。借助這些素材,我們可以在《文化生活》課程教學中使用情感教學法,通過情感的橋梁和媒介,不僅可以滿足教學本身需要達到的知識學習目標,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與豐富的情感。當他們具備這種情操和情感時,就會自然而然抵制假、丑、惡,滿懷激情地追求真、善、美,做一個高尚的人。這種教育不僅體現美的意蘊,而且能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審美情趣,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如在講授“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時,筆者適時選擇寧波的代表劇種———甬劇的事例。談到甬劇從清代形成之初到現在,經歷了劇目題材的擴大、曲調豐富與發展,從清裝戲過渡到西裝旗袍戲,并在改編真人真事題材上成功創新。通過這一教學環節,既讓學生體會到文化創新的意義所在,又讓學生感受到甬劇之美、家鄉之美,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陶冶了他們的情操,提升了他們的文化素養。
2.轉變教學策略,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
思想政治課的課程理念要求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因此,《文化生活》模塊的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并挑選具有真實性、積極性、代表性的生活片段,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生活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學習如何正確分析文化現象,理解文化生活的意義;讓學生從生活情景中得到體驗和感悟,感受生活的意義,在情感體驗和矛盾沖突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理解、認同正確價值標準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文化觀。通過這種方式切實貫徹新課程倡導的“以生為本”理念,構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具有人文色彩的《文化生活》教學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又要充分選擇學生經歷的生活事例,分享學生的生活經歷,關注他們的情緒波動、情感變化、道德修養和人格養成,幫助他們進行自我體驗,在體驗中提升人文素養,為學生進入、服務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在教學“文化在交流中傳播”這一內容時,筆者請學生回顧暑假的生活經歷。學生們暢所欲言,如有同學去杭州西湖,感受西湖的魅力;有同學去云南麗江,感受玉龍雪山的神奇。在筆者適時引導點撥之下,學生們自然而然發現自己在進行著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原本抽象的文化傳播含義和途徑這些知識難點也在討論聲中被化解;同時在歡樂的氛圍中,大家感受到各種文化的差異,增長了見識,升華了情感,也體會到了文化交流的意義。
3.深入鉆研《文化生活》教材內容,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
知識的積累是人文素養提升的基礎,離開了知識載體和文化熏陶,文化素養教育將會變成一紙空談。教師在教授《文化生活》課程時,要深入鉆研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內涵。該教材包涵獨特的古代建筑文化,豐富的傳統文藝思想,優良的傳統道德操守,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俱進的思想道德建設等內容,無不符合當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需求,閃耀著人文精神光芒。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教材內容,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如在學習第四課第一框“傳統文化的繼承”時,我們可以列舉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念以及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這些思想以及杰出人物的形象能夠使學生的靈魂得到洗禮,從而在《文化生活》教學內容和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梁。同時,政治教師應靈活運用教材,領會教材編制的精神實質,充分挖掘能體現《文化生活》教材內容的教材資源,尤其要考慮到當地優秀的教材資源,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為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比如學習“文化創新的途徑”一課,在探究“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引入了寧波本地非常重視“孝慈文化節”事例,講述了寧波“慈城”這個地名由來的典故,并且向學生闡述了寧波如何對我國的傳統“孝”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最后讓學生討論該如何實踐并創新“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這些原本說教的環節,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本土化設計引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這一教學設計,不但真正使學生感受到“孝”文化的歷史淵源和重要地位,更激起他們對寧波“孝”文化的探究欲望與自豪之情,真正起到升華情感的作用。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既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培養符合社會發展人才的需要,也是《文化生活》課程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人文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要我們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堅持不懈地進行人文素養的滲透教育,一定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從而擁有美好人生。
作者:郭紹儀單位:浙江省寧波市北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