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文素養是一個組合詞由人文和素養組成,人文是指人文科學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法學以及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素養等同于素質,是指一個人的各項能力與精神的總和。人文素養則是指一個人在不斷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對某種事物的看法以及內在的品質精神。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黨和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從小學階段就要對學生開展人文素養教育工作,小學語文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小學語文教師要自覺的肩負起為黨和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光榮使命,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文精神
小學語文教材是教育專家、學者的智慧結晶,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意義,只要教師深入的研究教材,就可以發現教材中豐富的教育資源,人文精神是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以此為基礎,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時,父親并沒有聽從他人的勸解,沒有放棄救援,終于將兒子救出,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到父親堅強的性格和深沉的父愛;父親與兒子一起救出了其他的同學,從中可以學習到救援的意義。學習《狼牙山五壯士》時,八路軍戰士與敵人拼勁最后一顆子彈,在彈盡糧絕時,跳落懸崖,學生可以從中領略到民族精神,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戰士用鮮血換來的,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諸如此類的文章還有很多,它們都具有較強的人文教育價值,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教師要深入的研究教材,尋找人文教育素材,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在啟迪學生思想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習慣于要求學生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的內容大多具有人文素養教育價值,因而一些教師認為,只要引導學生,讓學生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可以達到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目標。很明顯,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教育理念,小學語文教材的中心思想大多包含人文精神,但是要想讓學生習得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不斷的啟迪學生的思維,只有讓學生逐步的領會文章知識內容,層層深入,才可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學習許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時,教師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在父親的語言中,學生只要多讀幾遍,就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我們可以認為學生已經受到人文精神教育了么?答案是否定的。為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文章,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受到人文精神教育。文章先交待了吃花生的背景情況,接著父親向我們提問,“你們愛吃花生么?”“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姐姐說“味美”、哥哥說“榨油”、我說“價錢便宜”,這些答案并沒有切中父親的提問意圖,父親拿桃子、石榴、蘋果與花生對比,發現前者的果實長在樹上,后者的果實長在土里,到這里,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問,果實找到樹上與埋在土里有什么區別?如果我們把桃子、石榴、蘋果與花生都比做不同的人,你們能分別說出它們的性格特點?在性格比較之后,你們又認為具備什么樣精神的人更值得我們尊敬?教師的問題從桃子、石榴、蘋果與花生,遷移到人,在根據桃子、石榴、蘋果與花生的特點,運用擬人的方法,讓學生概括出它們分別所代表的任務性格特點,在比較中,學生自然會發現花生的果實埋藏在土里,是一種謙虛的做法,是一種“低調”,追求的并不是華麗的外表,而是“實用性”,做人就應該像花生一樣,不浮夸,不追求利益,要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在不斷深入的問題中,學生逐漸的理解了“落花生”的真正含義,接受到人文教育,對于人文素養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對學生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不同的學生之間客觀存在著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受遺傳、外界生活環境等各方因素的影響,在語文學習中,學生之間也呈現出不同的認知特點,有的學生悟性較高,教師把知識內容講解一遍,少數學生就可以完全掌握知識點,而有些學生,教師反復講解多次,學生仍不能理解知識內容,為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時,就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因材施教。比如,在學習《草船借箭》時,在分析“草船借箭”得以成功的原因時,一些學生只會在文章中找答案,而有些學生卻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從教材之外,尋找到“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這就是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為此教師要設置不同的教育目標,無論何種層次的學生,都應該得到教師的表揚,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自信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有效的提升人文素養。
四、總結
人文素養對于個體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形成的性格特點,可能會對人格的塑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為此教師要積極的研究教學策略,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人文素養教育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作者:劉向麗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第四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