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小學美術課堂的審美與人文素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按照美術五大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在《瑪尼石》課程教學中,緊密結合學生學情進行審美素養的滲透,在課堂美術知識拓展中幫助學生提高審美素養,同時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和學科交叉知識的教授逐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通過審美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體會美術學習的特點,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1]。
關鍵詞:審美素養;人文素養;關注學生;探究
在美術核心素養中,提出了五大基本素養,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2],通過這五大核心素養的學習,培養學生學會用發現的眼睛識別物象,學會用美術知識表達自己的所觀所想,以不同角度欣賞美,培養學生的創新邏輯思維能力,初步了解多種不同的藝術傳統文化,并尊重、理解、保護和傳承它們。筆者通過給不同年級、不同班教學《瑪尼石》一課,在課堂中對審美和人文素養進行了詳細的探究。
一、在學生現有的學情中滲透審美素養
由于不同年級學生有著不同的學情,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針對不同學情完成課堂教學。筆者最近教學發現,學生在欣賞一幅作品時,大部分學生是不知道作品真正美在哪里,當進一步追問下去時,學生又會勉為其難地回答一句:畫得很像,畫得很真實!再追問下去時,學生就只會說不知道了。依照學生所回答的一系列問題,對照美術五大核心素養,我們的美術教育是沒有實現教育目標的,因為學生不會用美術語言對作品分析、評價、欣賞、再創造,總以為“像”就是最好的。在平時的教學中,孩子們欣賞作品時,教師往往會忽略引導學生結合美術專業知識點、理論知識,分析作品的細節與精美之處,往往一句話帶過賞析、評價階段。例如,授課于不同年級《瑪尼石》一課時,第一次給三年級的學生展示手工作品瑪尼石時如圖(1),孩子們會脫口而出:“哇!好美呀!”當追問一句“哪里美呢?”孩子們傻傻地笑一笑,把湊熱鬧的頭縮回去,一臉靦腆地說:“不知道,反正是好看。”學生大腦則形成模糊的審美意識。當展示給五、六年級的學生觀看時,他們則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他們會關注到色彩以外的知識來評價與欣賞,如材料、做工精致度、色彩搭配等特點。筆者據個人經驗理解為,學生平時對藝術關注較少,認為只要是老師展示的作品都是好的。圖1的手工作品,它是由彩色超輕黏土與生活中廢舊的紙箱板制作而成,創作方法與材料不同于學生常用的水彩筆、炫彩棒。在評價作品時,應注重結合美術五大核心素養的知識點,如圖1作品中,瑪尼石的經文線條的粗細體現的一種均衡美,以及作者在制作過程中的心境表現。在整個作品的完成制作中,需要耐心、細心和制作技巧,才能做出線條均勻有特點的經文。對于經文的色彩,除了用不同顏色制作來表現以外,還要突出美術的學科特點,色彩的搭配與色彩的豐富變化。如圖2(學生作品)低段學生在繪畫中,教師的語言可以更貼近低段學生的學情,引導學生用顏色的深淺對比來表達色彩豐富和明暗度的變化[3];如果對中、高段的學生引導時,美術語言則略帶專業詞語,如:同類色搭配、冷暖色對比的變化,以此對作品色彩學習與評價。
二、在課堂美術知識拓展中體驗審美素養
學生在課堂中,因為大腦接收教師發出的知識信號時,大腦思考與時間之間有一定的轉化過程,一旦學生學習進度沒能跟上老師所講的知識點速度,習慣性停留在原有知識點的位置思考,那么,學生的學習沒辦法與教師上課講的知識點同步。針對這種情況,通過筆者平時教學總結、反思,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直觀性的教學,能夠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通過身體不同器官感受物體所帶來的感知覺,可以增強學生創作時對物體的不同認知與表現。教學《瑪尼石》一課時,提前讓學生準備好生活中能用來做瑪尼石的材料,一般以廢舊材料為主,如圖3、圖4、圖5所示,拓展學生美術知識,認識、發現生活中細微事物的多樣性,擅于觀察、發現,如包裝盒、塑料袋等,循環使用不同的廢舊材料[4],既能使學生具有環保意識,又能感受材料帶來與眾不同的視覺美感和制作樂趣。因此,學生在審美過程中,對美術作品和實際生活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評價、判斷時,能夠感受和認識美的獨特性與多樣性[4]。如圖3中的瑪尼石,是利用快遞包裝的廢舊紙箱板,先把紙板剪出石頭的外形,再用美工刀鏤刻出經文;圖4的作品中,教師選用了生活中廢棄的建材木板,先在木板上刷上顏料,作為瑪尼石的背景;圖5用了廢舊報紙揉合成石頭外形,再把石頭表面用河沙與膠水調制而成,仿制沙石面。最后,把這些不起眼的廢舊材料,以最美的姿態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不僅從視覺上被廢舊材料沖擊,感受它們的視覺美感,也能重新認識材料的獨特性,拓展學生對材料的創新思維,還能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審美能力,感受其樂趣,學會用美術知識中的形式美、構成美等,對生活、自然、藝術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描述、分析、表現、評價和判斷,通過語言、文字和圖像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用美術的方式美化生活與環境。學生從藝術的角度,更深層次地體會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三、與學生同心同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瑪尼石》一課,選自人民美術出版社二年級下冊美術教材中,第二十課地方特色課,本課是屬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學生需要整合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所學美術知識進行制作。在教材第47頁和第48頁版面中,展示出馮恩旭老師優秀攝影作品———瑪尼石與美術課堂中學生制作瑪尼石的圖片。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運用生活中廢舊材料,引導學生用發現美的眼睛,充分利用生活中廢舊材料,創造出一幅瑪尼石手工作品,與此同時培養學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并尊重、理解、保護它們。瑪尼石是藏族人心中的一塊神石,刻上經文,帶著虔誠的心默念經文,瑪尼石就會給他們帶來吉祥如意,還能用以驅邪求福,因此,藏族人民對瑪尼石十分喜愛。如果教師用上面的文字,給學生介紹瑪尼石的文化,有可能會聽不懂,學生比較直觀的體驗是視覺,通過媒體播放,學生可以在觀看的過程中,形成清晰的概念。教師也可以通過語言的類比方法,告訴學生瑪尼石是一塊能給藏族人們帶來幸運的石頭。在教學中,通過不同角度的對比、分析,學生更容易明白,也會更愿意積極主動地跟老師一起學習,投入課堂學習之中。教師需要懂得,對學生“停一停、等一等”的教學方法,心理學家赫布曾說過:“當情緒喚醒達到最佳水平時,操作效率也最高;在喚醒水平較低時,主體或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能量去從事應當進行的活動時,操作效率最低”[5—7]。因此,老師與學生的目光交流,對學生來說,就是對他學習最大的肯定與支持。課堂學習中,每個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美術的學習、認知有不同的見解,教師在授課中應該適當地“停一停、等一等”關注學生學習狀態。如圖6教師幫助學生調整經文的位置,如果學生基礎不扎實,教師也應該對學生投以鼓勵、肯定的目光,用語言激勵引導學生。藝術雖然不像語文、數學有標準答案,但藝術有一定的學習與創新方向。通過教師“停一停、等一等”的教學方法,學生可以感受老師對他的鼓勵、信任、支持、尊重,而不是被老師、同學們拋棄,理解為自己笨,不適合學美術。同樣,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接受老師傳達給他的人文素養,對老師信任、尊重。學生通過了解瑪尼石的意義,心里自然是想要一塊這樣的幸運石頭,教學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示范尤為重要,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筆者采用了視頻教學的方式,提前錄制好示范的過程,與學生一起觀看解讀。教學實踐表明,看教學視頻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看懂難點,那么,教師的個人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強有力的催化劑,站在學生的角度,聽懂他們的心聲。由于學生的美術基礎不一樣,在制作比較復雜的地方,有的學生沒有看懂,教師應該跟隨他們思維,停下來幫幫他們,或者請美術基礎較好的同學去幫助他們,讓他們融入到班級里。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并給予語言和動作上的肯定,展示亮點,這樣,學生的心里會感受到自己是被認可的,在學習中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學習了制作方法后,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小組合作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學會傾聽、善于傾聽。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聲討論、文明說話,如果有必要離開自己的座位與組內成員討論時,座椅要擺放好,通過這些不經易的小動作,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四、通過學科交叉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受當地歷史文化的影響,瑪尼石在藏族享有至高的地位。在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科交叉的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常,學生會誤以為美術課只是畫畫和涂色的基本技能,美術教師不像其他教師有著淵博的知識,至少在這方面學生的崇拜之意會少很多。因此,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并體現于教學中。例如《瑪尼石》一課,除了教會學生做瑪尼石,還應該向學生介紹相關知識,如瑪尼石來自藏族,歷史淵源,受到佛教的影響,是藏族人民心中的一種信念等。對于為什么刻在石頭上,也是一種知識的探究;或許是因為石頭易儲存、數量多;瑪尼石既能成塊,也能成堆,但它們代表著不同的含義;瑪尼擺放的位置也有講究。這些與瑪尼石相關的知識,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拓展學生的知識。
五、總結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到底需要教會學生什么?作為美術教師,不能只關注教材和課堂中是否教會學生一件作品,也不能讓小學美術課堂成為教師自導自演的舞臺,我們需要與孩子同心同行,聽一聽孩子內心的心聲,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孩子的心靈,用高雅的藝術引導學生的審美,用開放多元的思維方式引領孩子的創造力[8]。因此,美術課堂中的審美體驗與創造邏輯思維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逐步讓孩子掌握基本的美術素養與人文情懷,做一名有思想的學習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為了教書而教書,而忽略美術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應當堅信所有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各自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時,也要注意課程內容的層次性,以適應學生素質的差異,提高美術五大核心素養的普遍適應性,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掌握美術學習的規律和特點,養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薄嵐.美術教學創新性的體現[J].甘肅教育,2019(13):185.
[2]胡馨方.兒童產品設計中色彩心理學的表達[J].藝術科技,2019,32(9):163—164.
[3]李揚.“藝術地再生”[D].上海:同濟大學,2006.
[4]汪雪珂.正確認識你的學生[N].中華讀書報,2019-06-05(00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教基〔2017〕9號)[S].2017.
[6]馬翠萍,馬卓識.多媒體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3(4):106—107.
[7]李曉蕾.基于多媒體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6(17):165.
[8]代紅.談少兒美術輔導的幾點體會及其在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中的意義[J].群文天地,2012(1):95—96.
作者:唐蕓 單位:高新區慶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