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影《立春》中聲樂藝術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電影《立春》簡介2007年在各大院線上映的電影《立春》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夫妻檔”影片,該部影片由丈夫顧長衛執導,妻子蔣雯麗主演。片中女主角王彩玲是一個音樂教師,在一個小縣城任教,相貌普通但卻天生有一副好嗓音。她喜歡歌劇,然而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和環境中,她對歌劇的愛好是為人們所不屑的,所以,在小城市得不到關注和發展前途的王彩玲希望去大城市,希望去北京發揮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對歌劇的愛好,但事實并非如她所愿。在事業愛好上郁郁不得志的王彩玲在生活中也同樣過得不如意,雖然有幾個男人曾經出現在她的世界里,可都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種痛苦而又無奈的境況甚至讓王彩玲一度想不開要自殺。但此時電影中另一位人物的出現將徹底改變王彩玲的命運,此人就是自稱身患絕癥的高貝貝,她找到王彩玲的目的,就是希望王彩玲能夠幫助她實現她所謂的人生最后一個愿望———參加全國歌手大賽并獲獎。心地善良的王彩玲為了幫助高貝貝完成心愿不惜動用自己所有積蓄,但結果卻是好心換來一場騙局。同時,影片《立春》中有一個非常喜慶的場景,在新年即將來到的時候,漫天飛雪,王彩鈴的媽媽在雪花中燃放著仿佛傳遞祝福聲的鞭炮,王彩玲自己也感覺到自己就快要時來運轉了,寒冷的冬天就快過去,溫暖的春天即將到來,即使還未感覺到春天的溫暖,但立春的到來也預示著一切觸不可及的馬上就會觸手可及。伴隨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王彩玲領養了一個名叫小凡的女孩,在之后的歲月王彩玲把心思也都放在孩子的撫養和教育上,享受著天倫之樂的同時也為自己的精神和肉體找到了慰藉和歸宿。影片的女主角王彩玲雖然在嗓音上天賦異稟,但外在形象上的不足導致其處處碰壁,郁郁不得志。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也注定了王彩玲的人生道路上荊棘密布而又奢望無疾而終的悲慘結局,這也為影片留下了空白,留給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
(二)《立春》中的聲樂藝術電影《立春》的聲樂藝術運用極其精湛,直接與原創的運用方式促使電影音樂的內容形式多種多樣,尤其是國內外藝術歌曲和歌劇的采用,促使影片的故事情節更加豐富飽滿,將女主角的個性與形象完全展示了出來,營造出了氛圍極其濃厚的藝術環境。雖然女主角王彩玲的外貌丑陋、聲音幾乎可以說是刺耳,但她演唱歌劇的情形卻讓人為之動容。王彩玲自小就渴望在真正的演唱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歌喉,讓臺下的觀眾欣賞到歌劇的美麗以及自己的演唱功底,也正是這一夢想的推動,使得王彩玲即便遭遇種種坎坷,卻仍未放棄自己的夢想,然而偉大的夢想與殘酷的現實間的巨大反差讓王彩玲的追夢旅程異常艱辛,但在聲樂的強烈推動與感染下,影片的主題發展顯得更為清晰、自然與深刻,能夠讓觀眾深切地體會到電影與音樂的結合之美。因此,聲樂藝術的運用讓《立春》的藝術價值更為耀眼。
二、電影《立春》中聲樂藝術的作用
(一)聲樂對電影主題的揭示電影《立春》以女主角的遭遇為線索,旨在揭示人對于人生的哲理化思考,由于其主題的呈現相對較為抽象,需要通過一種更為具體的事物來呈現給觀眾,聲樂在電影《立春》中的完美應用恰恰是抽象化思維的具體體現。影片開頭的獨白“立春一過,其實城市里還沒啥春天的跡象。但風就真的不一樣了。風一夜之間變得潮濕溫潤起來,這樣的風一吹過來,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感動了”,這段獨白對電影的開頭及后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接著就是王彩玲的歌聲《慕春》從廣播中傳來。有著歌曲之王之稱的舒伯特創作的《慕春》是一首浪漫主義的藝術歌曲,這首歌曲呈現給聽眾的是一種萬物復蘇的富有生機的畫面。它所要表現的主題與《立春》一樣。
(二)聲樂對電影劇情的推動通過對聲樂的合理運用,電影《立春》的劇情得以完美呈現,影片中的聲樂與劇情遙相輝映。大街上蕓蕓眾生除周瑜外無一人為王彩鈴的歌聲駐足,周瑜為王彩玲的歌聲感動并要拜其為師,從而兩個人有了感情糾葛。女主角的出場可謂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通過歌聲讓觀眾第一次接觸到影片的女主角,優美的歌聲帶給觀眾無盡的遐想,而正式出場后的丑陋的外貌給人以巨大的心理反差,所以黃四寶對王彩鈴的評價證明他們的愛情不會有結果。王彩玲想要去北京需要辦理戶口,心中對首都大劇院的歌劇《托斯卡》的演唱還念念不忘,行人來來往往,只有王彩玲獨自蹲在石階上,為的是晚些進場好從票販子手里拿到便宜的票,此時她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她的夢想、她對歌劇的渴望卻完全沒有因為貧困而消失,這里的音樂起到一種描述和烘托氣氛的功能。王彩鈴的同事小張從未聽說過《托斯卡》,影片中通過聲樂表現出女主角與當時境況的不相符。隨著電影劇情發展,在王彩玲和黃四寶準備去北京打拼的途中,歌劇又一次響起,伴著歌聲,他們描繪著未來的美好生活,可惜一切都只是幻想。在對愛情的美好憧憬破滅之后,王彩玲又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并強烈要求留下,無論付出任何代價。在結尾處,影片同樣以極富烘托意味的聲樂結尾,女主角王彩玲站在中央大劇院的舞臺上申請演唱《獻身藝術,獻身愛情》,唱出了她對理想和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三)聲樂對人物內心的描繪影片《立春》中的女主人公王彩玲懷有遠大的音樂夢想,赴北京研修的一段經歷使得她對音樂的追求更加堅定,同時也使得逃脫、遠離庸俗的縣城的希望更加強烈,然而丑陋的外表卻讓她的這一理想與愿望變得遙不可及,殘酷、無情的社會現實將她的夢想與真誠一次又一次擊得粉碎。影片中的一個章節刻畫的是王彩玲向歌劇院自我推薦的情形,但卻又一次遭到了拒絕,極其絕望、悲痛的王彩玲情不自禁地歌唱了《托斯卡》的高潮片段,這段歌詞將王彩玲的內心呼聲完全表達了出來,即現實是如此的冷酷、殘忍與絕情。特別是高音部位的長音更是其撕心裂肺的呼喊,痛苦、無奈以及絕望隨著歌聲達到了高潮,畫面和音樂的渾然一體、無縫融合把王彩玲的坎坷人生彰顯得淋漓盡致。每一位觀眾都能從歌聲中體會到她的絕望和痛苦,清高、孤傲的夢想讓王彩玲無法融入小縣城的庸俗之中,但面對冷酷的現實她又是如此的無奈,不想在小縣城生活但又不得不在那里,因為大城市的門是向她緊鎖著的,所以,王彩玲的人生命運就如同托斯卡一般被悲哀籠罩著。
三、聲樂在《立春》中的應用給予我們的思考
在電影《立春》中,女主角王彩玲對聲樂藝術非常熱愛,并且希望在聲樂藝術的道路上能夠得到學習和指導,想要在聲樂藝術的道路上有所成就,這是整部影片發展的主線。顧長衛導演所選取的四首聲樂作品,其實既是整部影片的配樂,為電影劇情的發展起到重要的襯托作用,同時也是電影的主題線索,是影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一舉兩得的聲樂運用技巧,是電影中創造性思維的完美展現。電影音樂的創新一方面體現在聲樂作品的選擇上,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聲樂作品的運用上。電影《立春》會因為對聲樂藝術的完美運用,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立春》的結尾以歡喜的畫面而告終,適當的緩解了人物間的外部矛盾和沖突,鏡頭的由遠及近向觀眾展示出了王彩玲的多個方面。此時的王彩玲不但身著華麗的表演服,而且站在了自己一直渴望的歌劇院大舞臺,并傾情演唱了自己鐘愛的意大利歌劇———《獻身藝術,獻身愛情》。在劇終部分,導演有意為主人公王彩玲設置了一個相對完美的畫面場景,就像電影屏幕上顯示的文字那樣,即獻給音樂追求者王彩玲的圓滿之景。《立春》為我們刻畫出了普通人的理想和人生,在追夢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是那樣的執著與堅強,但現實卻總是冷酷無情的,讓人有著深深的無助、無奈和悲涼之感,但又有誰能夠否認這正是現實對我們的磨煉和饋贈!《立春》的主旨直擊人們的內心、精神與靈魂,對現實中追逐在夢想道路上的我們充滿了同情、關懷和激勵。懷抱夢想的人為王彩玲之舉所感動,盡管現實與夢想之間的巨大落差,以及追求藝術和理想的孤獨通常會讓我們感到落寞和失望,但我們仍然要為夢想而不懈奮斗。
在《立春》這部影片中,電影、畫面和音樂達到了高度的一致性,彰顯出了藝術的巨大功能與魅力,同時也將女主角的內心世界展露無疑,讓廣大觀眾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與感動。影片的導演顧長衛在此部影片中給予了聲樂多重含義,尤其是推進電影情節、揭示電影主題以及凸顯人物內心等方面,透過聲樂的聆聽就能讓觀眾發覺主人公的個性、身份以及豐富且復雜的內心情感等。女主角王彩玲對在音樂道路上的執著、勇敢追求,人物內心的真誠與現實社會的坎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效果,將藝術的獨特夸張性表現得十分完美,特別是聲樂和畫面的高度契合,使得人性、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沖突展示在了觀眾眼前。聲樂在推動影片一次次地步入高潮的過程中,也向觀眾展現出了社會的悲涼,清晰明確地闡釋出了電影主題,感人的劇情和經典的聲樂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電影的藝術價值。
作者:楊宇娟 單位:中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