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聲樂藝術中的情感表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歌唱旨在結合人聲將作品情緒靈活生動地表現出來,用歌聲渲染人們心靈最深處的感受。但是有些歌唱者和專業生歌唱時過分重視技巧的表達,認為只要相較他人技高一籌便是萬能的,過分看重共鳴、咬吐字以及氣息掌握,反而忽視聲樂最本質的情感要求和藝術表達,還有部分人剛好反過來。古人早就說過:絲制樂器沒有竹制樂器好,竹制樂器沒有人類表達出的好,足以看出古人對聲樂藝術的重視與喜愛程度。人類的聲音厚重、華麗,溫暖人心,如泣如訴,這是對思想情感的最好詮釋,是再精美的樂器替代不了的。所以,聲樂藝術情感表述與技巧表現的相互關系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一、聲樂技巧和情感表述的關系
(一)夯實基礎,用技巧來說話有些人認為,歌唱時要有充沛豐富的感情,技巧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本文不贊同該看法,情感表述雖然比較重要,但歌唱時,假使只有情感,而歌唱技巧不夠科學扎實,那么可能會心有余而力不足,對情感表述造成影響。科學的聲樂技巧能夠形成美妙動聽的歌聲,豐沛情感能夠使歌聲變得動人。聲樂藝術要求很強的技巧性,但是技巧單純為藝術表現方式,假使過度注重聲樂技巧而藝術表現與情感表述缺失,炫耀技巧棄藝術于不顧就是看重的只是皮毛而已,而并非感受到藝術神髓。①很顯然,缺乏聲樂技巧同樣對演唱者二次創作是極為不利的。戲臺語言有云:沒有技藝不會技驚四座,沒有感情不會打動他人,作品沒有深邃不能使人信服。聲樂藝術中的情感表達同樣重要。假使缺少技藝精湛的基本功,便不能讓觀眾體會到審美驚奇感。演員表演的時候假使感受不到情境中的情感,就算技藝確實世間少有,也不會讓觀眾產生共鳴。另外,演員擁有了精湛技巧與情感體驗,也務必把這些同自身形象密切融合,方能讓表演真正打動于人。②這幾句話當中最后一句是重中之重,雖然言者是針對戲曲來講,但歌劇藝術同樣如此。
(二)用情帶聲,做到聲情并茂如果聲樂技巧缺失,想要將歌唱好可以說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但是擁有天籟之音與精湛演唱技巧卻也并非就能將歌詮釋的十分精美。優秀的演唱者可以將喜怒哀樂各種形態巧妙融合于歌曲當中,當演唱終結,聽眾也不愿意散去,正給人帶來余音繞梁的感覺。如果缺乏藝術素養,對音樂與生活體驗不足,就算具備再高的歌唱技巧與藝術造詣,也是不可能發出天籟之聲的,也不可能為觀眾呈現充沛豐富的情感,不能動之以情,給人心中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用情帶聲,但凡系統學習過聲樂的人都不會對這一詞匯有陌生感,因為這幾乎是聲樂入門必學課程,但很多人對于其解讀卻偏向于簡單和籠統,甚至是只明白字面意思。③本文主要對其做兩個層次解讀,其一,聲音乃歌唱前提,演唱的人要擅用聲音對情感內容進行詮釋。其二,可試圖將情視作情感表述要求以及審美意識為聲音質量下達的指令要求來看待。當我們歌唱時,作品的思想內涵需要結合最能傳情達意的聲音進行表述,該聲音要求也許滿足審美要求,這恰是歌者綜合素質的反映。基于此,整體發聲范疇內,演唱者需要對自身氣息和音色進行調整,構筑滿足情感訴求的聲音基質,這也是特定作品需要滿足的條件。演唱者不僅要詮釋作品內容,也要將美傳達出去,對演唱者來講,聲樂技巧是務必需要掌握的,當能將技巧駕馭到爐火純青時方為最高境界,然后讓歌唱技巧為情感表述服務。聲情并茂可以說是歌唱的至高境界,但是真正做到者無幾。精湛的聲樂技巧同情感表達二者相輔相成。單純有技巧,卻情感缺失,這是喪失聲樂藝術真諦的一種表現。相反,情感充沛,聲音不夠美好,聲樂藝術表達同樣不完美。只有聲樂技巧真正為情感表述服務,并且二者完美融合,才能真正將聲樂藝術感染力與表演力帶給觀眾。這也是每個歌者都在持之以恒追求聲情并茂境界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對聲樂技巧和情感表述的處理策略
(一)聲樂技巧聲樂演唱技巧是聲樂教學基礎課程,它是建立在審美基礎上的,演唱者也只有把技巧和藝術有機融合,才會為觀眾獻上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聽盛宴。所謂的共鳴技巧主要指的是口腔和胸腔,通過正音練習,將嘴巴張開,并且以吐字和咬字的情況為基礎,避免因為單一追求聲效而產生的不清楚情況,并利用氣息發聲,盡可能在演唱的過程中,加大共鳴腔體的調節力度,有效控制自己的呼吸,提高音量,對音色進行美化。字正腔圓是傳統聲樂演唱主要遵循的指導原則,在聲樂訓練中,能夠做到咬字清楚準確,并且在最后的字頭、字腹以及字尾中進行歸韻,最好做到不拖泥帶水,盡可能保持母音不變的情況下,確保氣流的通暢。學習者能夠通過大量練聲曲等來對整個音樂中的字進行掌握,提高整體的準確性。演唱姿勢為演唱技巧中的基礎環節,正確的姿勢可以確保呼吸通暢,讓氣息運用與共鳴準確得當,使演唱效果達到質的飛躍。正確姿勢可以確保身體不僵直。正確的姿勢是兩腿前后微開,目視前方,聚精會神,確保頸部與下巴放松,小腹微收,脊梁挺直,腰位平穩,重心微傾,始終保持適當姿勢。此外,在咬字方面,只有真正達到聲音圓潤飽滿、吐字清楚與發音精準,才能賦予作品生命,將作品演繹得盡善盡美。④例如,《祖國,慈祥的母親》中的字無需咬太緊,首句需要采用吟唱方式將赤子之情表達出來。歌曲高潮處音調大跳,因為咬字不可以放松,以杜絕氣息不夠穩定。有的時候,歌者面對高音,思維會繃緊,造成將字咬死,導致上提氣息,氣息流通不好,作品內在感情自然表達不出來。在對中速與深情歌曲進行演繹時,咬字不可以太緊太硬,但是字音不能拖,要用積極情緒演繹快歌。本文以為,只要把握好漢語發音特征,配合科學的發音方式,演唱的時候聲音圓潤飽滿、極富穿透力,咬吐字清晰,才更容易打動觀者的心。在對語言進行處理時,演唱不單要吐字精準,更需將歌曲的思想感情和吐字有機融合,讓兩者互相促進并互相影響。
(二)情感表述生理學指出,人類由發聲器官形成音樂聲音的一系列過程即歌唱,它屬于有機融合視覺與聽覺的歌唱藝術范疇。只有具有良好文化素養與精湛演唱技巧的歌者,在經過二次創造以后,方可以為觀眾真正完美的演繹一首歌曲。有些人將歌唱與唱歌等同視之,但是從聲樂藝術層次看這兩者卻有天壤之別。唱歌所有人都會,但是歌唱卻并非一件易事。唱歌屬于動詞,通過音調抑揚頓挫發出優美的聲音,但歌唱屬于名詞,是指歌者經非專業以及專業培訓后構筑科學系統的發聲訓練基礎上,通過氣息穩定吸納,橫膈膜支撐,口腔、咽喉、鼻腔與胸腔開啟,聲帶振動組成共鳴體,再對吐字處理和加工,最終形成動聽歌唱聲音與歌唱狀態,并非日常交流溝通所用,只限于藝術表達與抒情。從古至今,在音樂表達中,感情一直都是演唱者重點關注的因素,只有把感情融入到音樂中,才能在音樂中找到靈感,欣賞者才能被打動。演唱者的感情是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演唱者通過樂器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和經歷表達出來,其生活經驗和感受可以讓欣賞者感知到力量,從而使欣賞者和演唱者達到共鳴,激起欣賞者的感情,引起他們的共鳴,達到一種心靈感應。演唱者的音樂表達技巧是需要訓練的,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形成專業的本領,情感的融入也是技巧表達的一種方式。如果演唱者沒有經過專業的技巧訓練,即使演唱得非常有激情,也不能打動欣賞者。一個優秀的演唱者不僅僅是把音樂本身的音節、速度、旋律、節奏快慢等因素表達出來,還應該在理解每個句子、每一段內容的基礎之上,通過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用心去演唱每一首曲子,點亮自己的音樂夢想,激起欣賞者的共鳴,賦予音樂獨特的生命活力,從而將樂曲的思想感情向聽眾描繪出來,使演唱者與聽眾之間的感情得到交流,使聽眾從中受到深刻的感染,得到完美的藝術享受。
綜上所述,對于聲樂藝術來講,無論情感表述亦或聲樂技巧,二者均占據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少了任何一個都不能演繹出完美的作品。只有聲樂技巧,而缺少情感表述,那么聲樂作品就會顯得沒有生命力,機械死板,不具備感染、打動聆聽者的魔力;而有了情感表述,卻缺少聲樂技巧,聲樂藝術也稱之不上。這就要靠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并以作品作為根基用聲音詮釋作品靈魂。
作者:牛志華 單位:河南省鶴壁職業技術學院人文教育學院藝術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