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大學是文化的載體,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據共生理論,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平行、博弈、合作”構成了兩者互動過程中的基本形態。平行,是指大學文化雖是社會文化獨特的亞文化,但他們之間存在相對獨立性。大學是以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為職能的社會機構,這使得大學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具有自身的文化品性和文化追求。博弈,是指大學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化存在,在其與社會文化交互發展過程中,兩者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較量與沖突。譬如,耶魯大學力推自由教育,注重個人品性的提高,對于社會文化中的商業氣息及功利價值追求保持一種批判的態度[4];清華大學“真維斯樓”的出現則引起了公眾對高校價值觀的反思。這些都說明大學有其特立獨行之處。合作,一方面指大學的發展離不開當地社會資源的支撐,另一方面指地方政府也期待大學為促進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做出貢獻,而這正是兩者間有效合作的現實基礎。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這種平行、博弈、合作互動無疑為文化創新、增強民族活力提供了良好載體和有效路徑。
二、社會文化對大學文化的浸潤
每一種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高校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其形成發展必然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客觀限制和影響。一直以來,社會文化對大學辦學理念、學科建設、發展目標、人才培養標準等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大學中對國家法律、大政方針等社會政治的學習和弘揚,也影響著師生員工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同時,社會中某些世俗文化的影響,也導致了學術文化中的使命感相對低迷、責任心部分喪失,良好的研究作風正在漸行漸遠。這些都是社會文化與大學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體現。作為坐落于某一區域或者說某一城市的大學,其城市的文化更是成為形成特色大學文化的基礎。首先,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區域,其民情風貌集中體現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習慣、審美追求等。作為與區域有著天然地域聯系的大學,其辦學理念、價值追求和廣大師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無不反映這種文化,無不與這種文化息息相關[5]。其次,大學特色文化的形成,需經歷一個歷史文化積淀和升華的過程,優秀的社會文化能有效助推這一進程。例如,揚州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崇文尚德、開明開放、創新創造、仁愛愛人的地域文化傳統。駐地的揚州大學既在“淮揚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逐漸形成了帶有深刻地域文化傳統與城市精神烙印的辦學特色,學校文化在城市精神的浸潤之下,形成了其獨特的精神內核。
三、大學文化對社會文化的引領
(一)大學文化對于社會文化的批判大學自由的學術氛圍有利于激發大學文化對社會文化批判的動力。大學通過自身的文化創造以及引入外來文化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方法,可以催生新的文化,同時大學文化可以對現實文化的偏離進行及時糾正,社會現實提出的問題也能使大學對已選定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校園文化活動等大學文化形態進行變革,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大學人文主義教育家對基督教文化的批判,時期大學文化對封建文化的批判等。
(二)大學文化對于社會文化的提煉從古典大學到現代大學,“科學”和“人文”都是大學文化的兩個關鍵詞。崇尚學術、追求真理、健全人格、造福人類永遠是大學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求真”和“求善”一直是支撐大學作為社會中一種文化機構得以存在的靈魂。大學文化中的經典精神要素推動對社會文化中先進因子的找尋,甄別出保守落后、忽視人性關懷的成分,將社會文化的精髓提煉出來,促進理性價值觀的形成,進而引導更多的民眾理解和接受,直至轉化為民眾的文化自覺[6]。
(三)大學文化對于社會文化的輻射大學文化在高校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與創新這些基本職能的過程中,會源源不斷地向社會輻射先進文化,引領群眾文化,孵化文化產業。同時,高校學者在參與地方的各種學術交流、文藝創作、媒體宣傳、論壇講壇等活動中,將先進文化傳播到群眾之中,促進先進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大眾化和普及化。另外,每年700多萬受高校文化熏陶的大學畢業生走上社會,他們更是對社會文化影響巨大。所以培養出優秀的大學文化無疑可以對社會文化的發展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四、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協同發展的路徑選擇
大學文化已成為社會發展戰略的要素,經濟、社會、技術和教育戰略與文化的關聯越來越密切。全國各地的許多知名城市,在其發展中,特別是城市科技和文化發展軌跡中,無不留下了知名大學的發展足跡,大學和社會越來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如美國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大批著名大學所在的波士頓,其文化競爭力遠勝于美國其他城市;牛津與劍橋這兩大名校,亦是倫敦的“文化標簽”和“城市名片”;北京、上海、青島、大連、廣州等城市,既滋養了駐地的高校,亦因名校駐扎而更彰顯其文化底蘊。因此,要積極找尋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協同發展的路徑和模式,搭建兩者良性互動平臺,促進兩個文化和諧共生與協同發展。
(一)文化意識共培文化建設的核心是文化思想,文化思想的基礎是文化意識。人是文化建設的主體,大學生作為文化建設的生力軍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肩負著為學生構建完整精神世界的職責,運用藝術、文學、哲學、科學等文化知識推動學生精神世界的構建,使大學生傳承主流文化、創新先進文化、引領社會文化,為文化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高校師生開展的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如送文化下鄉、文化知識調研、文藝夏令營等等,以靈活多樣的方式,促使大學文化在社會中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發揮教育引導功能。政府可通過校地、校企、校校之間的協同合作,更好地傳播文化藝術作品、支持文化產品創作、發展文化事業等,以培養社會公眾的文化意識,不斷加強民眾文化自覺,逐步推進文化建設。
(二)文化人才共育育人是高校的主要職能之一。培育契合社會發展、文化繁榮要求的文化人才,高校與社會應各有分工、各有優勢。高校應通過“合作”與文化部門、文化企業、文化社團等建立形式多樣的文化人才培養基地[7]。如中國人民大學與揚州市政府建設大學文化科技園項目,建設版權貿易交易基地、“數字文化云”(服務)大廈、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等,為社會專業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拓展文化藝術相關知識、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的條件。地方也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參加文化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培養未來文化人才的文藝專業素質。同時,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智庫”等優勢資源,結合地方文化特色與需求,針對地方文化產品的開發、營銷、管理、服務等進行“私人訂制”,建立培訓基地,分類進行模塊培訓,與地方文化社團共建高校學生實踐基地,促進大學生專業文藝素質的培養與技能的提高。
(三)文化創新共謀現代社會民眾對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逐漸呈現出多樣化、精品化等特點,文化創意產品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起到基礎性作用,同時,文化創新又是文化創意產品的來源。高校有豐富的導師資源和充滿創造熱情的大學生,可以結合特色文化資源建立文化藝術研究機構、組建文化創意社團,將青年研究者思想的敏銳性與靈動性充分發揮,構思和設計文化創意產品,以學術研究為依托,培養文化高級人才。如江蘇師范大學依托文史哲學科優勢,組建了漢文化研究院、大學科技園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積極整理、研究、傳播、開發徐州漢文化歷史遺存和漢文化旅游資源;成功舉辦了“海峽兩岸楚漢文化研討會”,出版了《楚漢文化論壇》,并以此為基礎,充分利用辦學優勢培養服務地方文化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積極探索繁榮地方文化的特色發展之路。與此同時,地方文化產品經營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建立產品研發中心,或尋求與高校、其他企業的合作,開發創意產品,將文化創意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注重文化產品附加值的提升與市場潛能的挖掘,形成生產、推廣和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有效推動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
(四)文化成果共享調動各方積極性的根本所在是文化建設成果的共享,也是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利器”。在共同建設中,高校與地方政府、相關單位等組織有著不同的定位和作用,各方應從客觀實際出發,從各自所承擔的角色、任務和所做貢獻去理性看待成果的共享。文化資源庫共享、文化產品著作權共享和文化產品商業價值共享等都是文化建設成果共享的組成部分。此外,文化建設平臺諸如體育、文化、藝術場館等的共享有利于提高平臺利用率,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共生發展的要求,給當今大學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課題與新方向。對此,高校工作者不僅需要理性思考,還需構建切實可行的運行機制和合理有效的互動模式。這樣,建立在良性互動基礎上的大學文化,才會充滿活力與創造熱情,在與社會文化的交流互動中得到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并不斷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做出新貢獻。
作者:田浩單位:泰州學院院長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