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化旅游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岳西縣位于皖西南邊境,屬于典型的山地縣域。通過VRIO模型對岳西縣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模式的總體優勢評估分析,總結岳西縣旅游發展的價值、稀缺性、難以模仿性以及組織資源的有利因素。提出岳西縣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模式以“生態、養生”為主題,全面打造生態文化旅游大縣的旅游品牌。
關鍵詞:VRIO模型;岳西縣;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模式
山城岳西位于大別山腹地,因在古南岳之西而得名。岳西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天然大花園”,被評為國家生態保護示范縣。森林覆蓋率達74%,生物資源物種豐富,生物蘊藏總量7.5萬噸。2010年,岳西縣被納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劃為“大別山紅色旅游區”區域景區。
一、岳西縣旅游業發展現狀
岳西作為安徽省的旅游資源大縣,獲得安徽省“十大旅游縣域”品牌稱號。近年來,岳西縣政府因地制宜地發展各類特色旅游業,如紅色旅游、溫泉旅游等。岳西縣擁有旅游資源有180多處,著名景區20多處,3個國家AAAA景區。縣域特色旅游商品主要有茶葉、有機農產品、手工布鞋等。近年來,岳西縣旅游局大力推進生態旅游和紅色旅游兩大主題,不斷創新與發展旅游開發模式,岳西旅游發展勢頭日趨強勁。就旅游者組成結構而言,岳西縣旅游市場以省內居民為主要力量,外地游客所占比重較小,但呈逐年增長趨勢。就旅游市場開發而言,岳西縣旅游業還處在內在旅游經營者單挑大梁的層面,與周邊地區的旅游資源聯動不足;旅行社、酒店等相關配套設施不足,相關產業連接層次較淺;旅游市場的開發和旅游產品的營銷模式處于初級探索階段,旅游相關產品的商業運作、營銷手段、品牌策略等均比較滯后。就旅游發展模式而言,岳西縣旅游業雖提出了“生態岳西、度假天堂”“紅色旅游”“三生福地、凈土岳西”等宣傳主題,開展了“映山紅文化旅游節”主題旅游文化活動;但其旅游發展模式的具體路徑尚不明確,有待針對山地縣域的基本特征開展調查研究,確定符合實際區域環境的旅游發展模式。
二、岳西縣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模式總體優勢評估分析
1991年杰恩•巴尼提出VRIO模型(見圖1)。1995年巴尼在《從內部尋求競爭優勢》一文中指出其核心思想:可持續競爭優勢不能通過簡單地評估環境機會與威脅之后,然后在高機會、低威脅的環境中通過經營業務來創造,還依賴于其獨特的資源和不可模仿的能力。為了挖掘這些資源和能力,必須從企業內部尋求有價值的、稀缺的、模仿成本高的資源,然后通過完善的企業組織系統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通過該模型分析岳西縣旅游資源可開發利用的最大可持續優勢及價值。
(一)價值分析
岳西縣是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優質旅游縣域,是大別山地區唯一的純山區縣,擁有眾多獨特的山川自然資源,縣域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山城岳西境內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相比于繁華的城市生活,這里能給人們帶來一份寧靜與寬慰,置身岳西,讓生活中的繁雜瑣碎之事拋之腦后,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無價珍寶。2014年岳西縣大別山彩虹瀑布打出“一個沒有霧霾的岳西,一個夏天喝稀飯不淌汗的岳西,您準備好了嗎”簡單又樸實的宣傳標語,滲透了無數外來游客的內心。淳樸是岳西的代名詞,享受是岳西的歡迎詞,憑借質樸的民風、純凈的旅游資源,岳西縣正深深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們的到來。
(二)稀缺性分析
岳西作為國家級生態縣,不僅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其資源的稀缺價值也是不可多得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鷂落坪坐落在山城岳西,以具有代表性的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和國家珍稀野生動植物為保護對象,蘊藏著原麝、娃娃魚、多枝杜鵑等眾多國家珍稀動植物,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紅色岳西”積淀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在革命時期,先烈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許多革命活動的足跡,留存了豐富的珍貴遺跡遺址等。游客游覽紅色故地,瞻仰革命遺跡遺址,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培養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得天獨厚的山地地域環境賦予了岳西人民又一項天然寶藏———溫泉。岳西縣溫泉鎮因地下天然溫泉而得名,2013年12月,岳西縣政府開始著手打造溫泉國際養生文化產業園,以“天悅灣”溫泉國際養生基地為主力,全面推進岳西縣溫泉旅游建設。
(三)難以模仿性分析
旅游資源具有固定性,即不可移動性,其實質就是指旅游資源所在地憑借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以及社會文化資源把旅游者從世界各地吸引到旅游地來開展旅游活動。首先,山城岳西由于地形構造起伏較大,群峰四起,高山聳立,擁有最天然的森林資源,是周邊縣域無法模仿的自然優勢;其次,岳西縣由于全年氣候溫潤,光照充足,山峰海拔具有一定的垂直高度,其植被的垂直地域分布差異明顯,造就了岳西縣獨特的山地縣域旅游資源地貌特征。此外,岳西縣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岳西高腔、高山茶園等所帶來的旅游吸引力,其模仿成本更加是不言而喻。綜合來說,山地縣域給岳西縣帶來的旅游自然資源相比于周邊其他縣域的旅游資源,存在自己的獨特區域特點。地域間的旅游資源開發只能說存在某種意義上的整體開發協同性,其完全模仿的可能性較小。
(四)組織分析
岳西縣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發展旅游業,每年政府撥付旅游發展資金200萬元。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推進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如《岳西縣旅游發展目標責任考核方案》《岳西縣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管理暫行辦法》《岳西縣旅行社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岳西縣旅游景區發展管理與考核辦法》等。同時,在政府部門和相關旅游企業的共同商討下,成立了岳西縣旅游工作指導委員會和假日旅游協調機構,為岳西縣旅游業的健康長遠發展奠定了組織基礎。岳西縣旅游管理當局在發展生態旅游時,始終堅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和資源保護措施,對所有旅游資源一律公開招拍掛,將重污染、高耗能和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拒之門外”的發展原則,保證生態效益優先、經濟發展在后。[1]
三、岳西縣山地縣域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的實施路徑
岳西縣現階段正在打造的“生態岳西,度假天堂”旅游文化理念及“三生福地,凈土岳西”的旅游文化品牌形象是符合岳西縣旅游資源概況及相關經濟環境的合理旅游發展模式。以“生態”和“養生”為主題,融合旅游資源的自然人文優勢,以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將岳西旅游業推向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發展。打造岳西縣山地縣域的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可從五個方面來探討。
(一)資源共享
資源共享不僅限于旅游資源的共享,還包括信息、技術、游客等資源在各地理區域之間的共享。首先,一個成熟的旅游產業集聚地要有屬于自己的旅游門戶網站,通過互聯網媒介向旅游者旅游信息,包括旅游資源介紹、旅游相關服務設施的介紹等,實現資源共享的第一步。其次,由于山區的經濟落后,所擁有的相關旅游設施依靠的技術服務相對匱乏,政府部門及相關旅游企業應當積極學習和掌握旅游業發展前沿的服務技術,保持可持續性的競爭優勢。再次,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該充分認識到旅游業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應充分發揮與周邊地區旅游資源的異質性,將旅行社的旅游產品對象范圍進一步拓展到周邊地區,聯合區域間的旅游資源,打造系列主題旅游線路,實現游客的區域協同作用,實現游客資源的共享、經濟利益的雙豐收。
(二)交通互聯
交通行業的發達程度與旅游業的發展緊密相關,沒有發達的交通運輸,旅游業的進一步繁榮可謂是舉步維艱。岳西縣目前對外聯系的交通方式相對匱乏,僅靠105、318兩條國道,209、211、361三條省道以及縱貫南北的濟廣高速和橫亙東西的岳武高速實現人口和貨物的區域流動,境內景區之間的連通還存在很多山區兩車道的盤山公路。這樣的對外交通水平是旅游行業的低層次交通,甚至是旅游業的發展瓶頸。對此,岳西縣委、縣政府應當大力推進交通設施建設,系統規劃縣域鄉鎮間的連通道路,重點推進道路改良計劃,拓寬、加固鄉間小路,建立便利便民的道路交通設施,加大縣域內的人口流動,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三)人才互通
山地縣域旅游發展模式的創新和運用離不開人才的培養、科技的支撐,岳西縣作為一個國家貧困縣,地勢偏遠、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其引進專業人才所需要的成本相對較高。對此,岳西縣政府要充分利用周邊地區的人才資源優勢,實行人才互通戰略,開展人才交流大會,通過專業性的指導,提高岳西縣旅游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強縣內教育資源的投入,同職業技術院校達成合作意向,開展對口導游職業技能培訓,實現由“學校-景區”直接對口的發展模式,同時要全面實行崗位培訓、旅游從業資格認證和持證上崗制度,加快縣域導游服務中心建設,壯大縣域導游隊伍,實現縣域旅游業發展的專業化規模。
(四)產品營銷創新
隨著現代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產品創新也逐漸成為旅游經濟增長點。岳西縣政府應進一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樹立文化品牌;圍繞“生態岳西”主題品牌,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創新思路,系統規劃岳西縣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綜合協調各景區資源,形成綜合效應。例如將天仙河、明堂山、鷂落坪景區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旅游精品景區;將司空山、冶溪河自然風光和古樹名木,打造成“禮佛參禪,回歸自然”的特色景區。采取“選準重點、突出特色、集聚力量、重點開發、打造精品”的發展思路,創造全新旅游吸引點,同時起到以點帶面和輻射帶動其他景點的作用。[2]做好旅游產品創新的同時,還需進一步加強旅游宣傳力度,凸顯縣域旅游特色。岳西縣政府應積極挖掘更具震撼效果、旅游沖擊力的宣傳方法。例如,邀請明星來參加開幕會、舉行旅游博覽會、舉行旅游文化美食節等活動,并通過各類新聞媒體宣傳岳西旅游。
(五)政策保障
岳西縣的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模式,需要岳西縣委、縣政府制定切實可行的文化旅游政策,給予相關旅游企業優惠與支持,從政策上保障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此外,岳西縣在制定相關旅游文化產業政策時,應立足于文化旅游業和生態旅游業兩個基本點,制定與岳西縣實際情況相符的產業政策,建立岳西縣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岳西縣生態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制定針對性的優惠政策來激勵社會投資生態文化旅游業,吸收社會旅游資金。[3]
[參考文獻]
[1]崔喬.基于動力機制的縣域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沂水模式”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12-21.
[2]戴婷.中國縣域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旅游目的地產品類型為線索展開[D].上海:復旦大學,2010:14-26.
[3]姜傳明.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縣域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湖北鄖縣為例[D].武漢:武漢工業學院,2012:33-35.
作者:蔡靈美1;崔夢君2 單位:1.合肥學院旅游系,2.如禹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