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領導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為未來做出的規劃性建設,是從科學、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而提出的系統性的要求。目前,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要實現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不斷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是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做到人與自然、人與人和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促進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高等院校作為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基地,學生生態文明的培養與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大學生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生態文明素質的教育在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在教育階段,大學教育是學生走入社會的最后一道門檻,所以大學教育過程中,需要為社會培養出具有較高生態文明素質的人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生態文明的建設。其次,目前我國在進行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提倡和諧校園的建設,那么在進行和諧校園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即是生態文明的倡導者又是生態文明的踐行者,進而將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以推動和諧校園和和諧社會的建設[1]。最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一直倡導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其中“有道德”就需要大學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自己全面的人格,進而保證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措施。
二、當代大學生在進行生態文明素質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知水平不高,且對生態知識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生對生態文明的理論性知識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并沒有達到系統、全面、深刻的高度,并沒有認識到生態文明的基本規律和本質屬性。在現實的實踐過程中,也僅僅停留在保護公共環境、保護花草樹木、節約用水用電等方面,這些都是比較淺層次的對生態文明的認識,但同時在實踐過程中,行為容易受到情緒和意志的影響,不能自覺地遵守生態文明的相關規定,導致知行相離。同時,根據調查發現,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不高,很多同學只是關注與自己生活緊密相關的環境問題。據調查統計,大學生對酸雨、沙塵暴和白色污染的了解程度平均得分為2.8分,對生物多樣性較少、赤潮現象、水體富營養化和熱帶風暴等環境問題的知曉程度平均得分僅為2.6分,但是對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低碳生活、白色垃圾、綠色食品等的知曉程度平均得分高達3.2分,由此可見,大學生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與其對生活的密切程度完全成正比例關系,而且大學生對我國針對環境保護所制定的法律法規的了解程度也很低。
(二)高校對大學生的態文明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近年來各大高校不斷地進行教育體制改革,雖然已經將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納入到教育中來,但是重視度仍然不夠,師資力量和專業水平達不到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要求,所以教學效果不理想。有個別的高校開設了生態環境保護專業和相關的課程,但沒有制定出針對全校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設置方案,導致生態文明教育不能得到全面的落實。完整的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馬克思主生態文明教育理論,現代生態環境科學教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教育和中國傳統的生態文化教育等內容,但是目前除了生態環境專業,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生態文明的相關教材,對于生態文明的教育還停留在基本的知識層面上,深度和專業化程度還遠遠不夠,很難滿足生態文明教育的要求[3]。同時,我國的教育主管部門也沒有將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正式納入教育考核的范圍之內,所以在實踐過程中,很多高校并沒有將該項教育的建設落到實處,導致學生的認識度也不夠,不能達到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目標和效果。而且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不夠高,缺乏對生態文明的系統性、全面性的認知,在教學的過程中,很難進行深層次的講解,師資隊伍的建設嚴重滯后,不能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的生態文明素質的培養和學習。
三、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策略性探析
在目前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大力提倡和諧社會的建設。這就需要對學生生態文明素質進行培養,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但是,高校學生在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影響素質教育的普及和開展,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高校應該認識到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加大教育投入,培養師資力量,積極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的基礎性教育高校應該積極籌辦,通過商討,將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高度中來。首先應該加大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資金投入,聘請具有專業知識和較高道德水準的教師為學生進行比較專業的講解,擴充學校的師資力量,同時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專業性課程,并將該課程拉入學生考核的范圍,從而提高學生認識上的重要性,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在進行生態文明基礎知識教育的過程中,要進行全面系統的教育和分析,不僅僅講解一些專業的知識,例如進行馬克思主生態文明教育理論,現代生態環境科學教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教育和中國傳統的生態文化教育等基礎知識的教學[4]。同時也要及時的對學生講解一些生態環境問題,例如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壤沙漠化、鹽堿化、水體污染以及生活中常見的白色污染、垃圾分類處理、城市化等環境問題進行具體的原因分析并提出一些實用性的對策。這樣達到了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將生態文明的理論教育和生活實踐相結合,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同時通過實踐來豐富和發展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讓學生在進行理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接近生活,使學生從思想意識上認為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保障達到一定的學習效果,能夠培養出具有實踐性的專業化人才。
(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改變教學方式,積極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采用多種學科互相滲透的模式,將生態文明教育的專業知識融入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同時學會從各個學科中總結概括出一些與生態學有關的概念和原理等內容,進而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的學科,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知識的滲透,提高教學活動的全面性和系統性,提高生態文明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在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積極地進行課堂內容和課堂形式的創新,將生態文明教育同我國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進行緊密的結合,在生態文明教育的過程中滲透進來一些勤儉節約、愛國守法、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的傳統思想。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同時學會將社會主義道德觀和責任觀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教育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進而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切實的履行到實踐中來,為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5]。
(三)進行教育平臺的創新和建設,輔助教學實踐來完成生態文明的教育工作一方面,制作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網頁,充分利用自媒體時代的網絡優勢,建設生態文明教育特色的專題性網站,對一些高質量的教學軟件和數據庫進行開發和創新,吸引學生瀏覽這些網頁,進而在無形之中對學生的言行舉止產生影響。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生態文明的實踐活動,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社團,舉辦一些社團活動,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引導學生積極的適應社會。同時,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有關生態文明、生態常識和環境科學方面的專題講座和知識競賽等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進行自我感知,實現知行統一。
四、結束語
我國進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奮斗目標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高度,在黨的十八大中又做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地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和建議。高等院校作為我國中高端人才的專業培養基地,對我國整體的生態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化進程。所以,高校要認識到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建設的重要性,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出具有良好生態文明素質的人才。
作者:成媛 單位:北方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