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視角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淮河源是我國“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區域,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區域。實地調研發現,旅游業發展中的食、住、行對淮河源的生態環境污染與危害明顯,主要是由于法律法規不完善、旅游開發急功近利、游客存在不文明旅游行為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樹立生態文明旅游觀,加強法律法規建設,規范旅游參與者行為,倡導生態文明的旅游方式,開發低碳旅游產品,加大綠色技術研發,降低旅游污染,加強對旅游參與者的教育,是實現淮河源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
生態文明;淮河源;生態保護;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旅游發展應樹立生態文明觀。淮河源位于河南省南部,包括信陽市9個縣區、固始縣(省管縣)和南陽市的桐柏縣,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人口900余萬,是我國南北氣候過渡性地帶。2001年11月國家環保部把該地區作為“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區,批準為淮河源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應加強對該區域水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1]。淮河源是革命老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業成為該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也是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近年來在一系列旅游發展政策的有力推動下,淮河源旅游業持續不斷跨越式發展,現有景區36家,其中,4A級景區7個,3A級景區16個,國家森林公園5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國家自然保護區5個,省級以上水利風景區6個,省級濕地2個[1]。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了老區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過度的旅游開發給淮河源的生態環境帶來許多直接或間接的負面影響。
一、淮河源旅游業快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危害
淮河源處于南北氣候過渡地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人文歷史,為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筆者對淮河源旅游業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發現旅游業長期快速、功利式的發展,與淮河源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及生態文明建設產生了種種矛盾與沖突,不利于淮河源的水源保護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食的污染淮河源物產豐富,美食眾多,特色美食更是旅游業發展的重點,政府大力推廣美食節、美食街的項目建設,這些吃的項目對旅游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對環境卻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第一,野生動物減少或滅絕,破壞了生物多樣性。淮河源獨特的地理環境為種類眾多的動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良好條件,動物種類已見記載的有2031種,其中脊椎動物381種,占河南省種類總數的83%;鳥類213種,占全省鳥類總種的87%[2]。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上述許多動物成為游客舌尖上的美味,人們享受美食的同時,使得淮河源獨有的動物物種(例如極北小鯢)瀕臨滅絕。第二,農家樂垃圾排放,破壞了水源環境。據不完全統計,淮河源信陽市開展旅游的鄉鎮91個,開展旅游的村188個,從業人員33080人,年接待游客數282.71萬人次。現代農業園區16個,農家樂1561戶,休閑農莊37個,規模以上休閑農莊2個,農家鄉村酒店619家[3]。在有山、有水等風景優美的地方都建設農家樂,信陽市沿浉河兩岸農家樂、大排檔眾多,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垃圾隨意投放到河道,對河流的污染極大。
(二)住的污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游客在旅游活動中的住宿條件要求越來越高,住在景區、住高檔酒店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調查發現淮河源大多數景區都有住宿設施,有些住宿設施還建在景區的核心區,有些景區還違規建有別墅、休閑娛樂中心等高檔設施,對淮河源的生態環境構成威脅。第一,大興土木,破壞地表環境。近年來淮河源各市縣將旅游產業確定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戰略性支柱產業進行培育,通過旅游業拉動內需,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勞動力就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因此賓館、飯店成為創業致富的首選行業,形態各異的賓館成為旅游景區和周圍交通沿線的主要建筑,許多旅游景區成為民間建筑聚集區,與旅游景區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更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第二,住宿垃圾造成水質污染。固體廢棄物如塑料袋等很難自然降解,造成土壤結構的改變,生活垃圾直接或間接排放到周圍河道,造成河道淤積和水質污染,對淮河下游的土壤、水質和生態環境構成極大的威脅。
(三)行的污染汽車進入家庭成為當今家庭消費的重要特征,自駕游日益增多,淮河源對景區的旅游交通進行修繕與提升,以滿足人們自駕游出行的需要,但對景區原本清潔、安靜的環境帶來嚴重干擾與污染。第一,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放,對旅游景區的空氣污染大。據調查顯示,周末、節假日時通往景區的交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擁擠、堵塞,車輛尾氣給當地的空氣帶來較大的污染。第二,景區道路硬化,土壤板結,加大水土流失風險。近年來淮河源旅游業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又加大十個新的旅游產業集群項目和近百個重點項目的建設,景區公共場地和道路的硬化面積將會進一步加大,擴大了游客對景區的影響范圍,游客踐踏、土壤板結、地表裸露,加大了淮河源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風險。第三,游客負重出游,給景區帶來污染。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游客出行攜帶大量食物、飲料,在游覽途中隨意丟棄塑料袋、飲料殘液,尤其是在自然保護區,垃圾堆積如山,有的甚至滑落到深山峽谷,成為永久性垃圾,破壞了土壤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甚至改變土壤的生物組成,對淮河源的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是不可逆轉的。
二、淮河源旅游業發展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因
旅游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是互惠互利、和諧共融的。由于制度設計不善、監管不嚴、旅游開發的功利性、游客的不文明行為等,導致旅游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悖,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出現沖突,在淮河源尤其突出。筆者通過大量調查、走訪,發現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法律法規不完善,旅游發展無序淮河源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是重要水源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只能發展生態旅游,但是我國有關生態旅游發展的法律、法規、規范和標準不完善。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已經頒布20年,許多內容和標準已經不適應現代旅游業發展的需要[4]。自然保護區的旅游開發活動極不規范,許多自然保護區已經淪落為普通旅游區,旅游開發隨意進行,嚴重背離了自然保護區設立的宗旨。第二,生態旅游的法律法規缺失。發展生態旅游是生態功能保護區旅游開發的主要路徑,目前國家層面對生態旅游的發展戰略、法規制度的制定缺失,生態旅游經營管理者對生態旅游的理解不夠或曲解,在淮河源可以看到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水利風景區開發的旅游項目和其他普通區域的旅游項目開發模式基本雷同。
(二)旅游開發急功近利,破壞生態環境旅游業對消費和就業具有雙拉動效應,淮河源各市縣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并以發展新項目、大項目作為衡量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在旅游開發上急功近利行為突出。第一,粗放式開發。淮河源地處偏遠山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旅游開發上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導致許多景區粗放式開發。很多旅游景區都是簡單地建設景區入口和圍墻,還有許多半拉子旅游工程,旅游景區內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現象嚴重。第二,過度開發。在淮河源的許多旅游景區,旅游資源開發強度大,凡是目前能夠利用的旅游空間均開發利用,可供開發的潛在旅游資源空間極小,沒有考慮到旅游資源開發的可持續性。第三,忽視環境效益。在淮河源旅游開發中,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旅游增長率等經濟指標是衡量旅游業發展的主要指標,環境價值沒有納入旅游發展的成本核算中。上述急功近利的旅游開發行為帶來地表破壞、地面沉降、綠色生態空間減少等生態環境問題,導致淮河源生態環境出現不同程度的破壞。
(三)游客不文明旅游行為,威脅旅游景區的生態環境安全游客行為與旅游景區生態環境緊密相關。目前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為對環境造成持久影響,我們選擇土壤、植物、動物和水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開展調查,結果表明游客不文明行為加速了對土壤、植物、動物和水的破壞,主要表現為:第一,對土壤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土壤的踐踏和土壤表面垃圾成堆。大量的游客進入導致土壤壓實,土壤侵蝕加快,水土流失嚴重,直至改變土壤的生物組成。第二,對植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植物的踐踏、采摘、刻畫和旅游設施建設的破壞以及外來物種的侵入等。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和管理者的忽視使得植物覆蓋率減少,地表裸露,個體植物的活力下降,導致植物種群的組成以及結構特征的改變。第三,對動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食用、觀賞動物以及打獵等行為,使得動物數量下降、個體或種群遷移或分布改變。第四,對水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水上旅游活動的開展、旅游設施的建設、岸邊旅游活動等對水環境的破壞,使得水體渾濁,營養物增加造成富營養化,水體質量下降,水生物數量和組成改變,水資源質量改變等一系列久遠的影響[5]。
(一)樹立生態文明旅游觀,促進淮河源旅游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環境是旅游發展的基底,淮河源旅游開發應該明確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在旅游開發中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旅游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淮河源旅游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第一,在旅游項目規劃論證上,堅持環境效益優先的原則。淮河源的旅游項目開發應該精心選擇有利于淮河源水源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旅游項目,例如生態旅游、低碳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等有利于淮河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項目。第二,在旅游景區經營管理中,推行綠色旅游管理。嚴格按照旅游規劃的要求實施,合理控制和調節旅游容量,開發規模要適度,提倡小規模旅游、精品化旅游,給子孫后代留下可開發的旅游資源空間。第三,對旅游景區工作人員進行職業培訓。生態文明建設應從景區自身抓起,通過培訓和教育,不斷提高員工的生態環保意識和服務水平,通過工作人員的環保行為引導,帶動游客保護景區環境,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為,每一個人都為淮河源的生態保護踐行生態文明觀,使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二)加強法律法規建設,規范旅游參與者行為淮河源旅游業的發展必須在相關法律法規的監管下,加大執法力度,采取嚴格的獎罰措施,并形成長效的監管機制,規范旅游開發行為,從源頭根治危害淮河源生態環境的不規范旅游行為。第一,專門制定《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意義、實施標準、適用范圍、懲罰措施,并與其他領域的法律法規相融合,與我國《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相結合,對關系到國家生態安全的區域實施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措施,從制度上制約淮河源這類生態功能區的旅游無序開發行為。第二,制定《淮河源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明確淮河源生態環境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功能分區、環境評價標準、懲罰措施,從整體上系統推進淮河源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第三,賦予公民更多的環境權和生態權。我國現行的環境立法強調行政主導,由政府主導和執行相關法律,公眾參與程度低,甚至對環境保護消極或抵制。因此,在相關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立法上應該賦予公民更多的環境權和生態權,加大宣傳教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使每一個旅游參與者都知法守法。
(三)倡導生態文明的旅游發展方式,開發低碳旅游產品旅游發展是雙刃劍,旅游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客觀現實,緩解旅游發展與環境破壞矛盾的主要途徑就是倡導有利于生態文明的旅游方式,開發生態、低碳、綠色、環保的旅游產品。第一,發展生態旅游。生態旅游是建立在節約、環保理念上的旅游方式,是滿足人們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需求開展的旅游方式,真正的生態旅游應該是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旅游行為,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高度契合。在淮河源發展生態旅游是最理想的旅游開發方式。淮河源具有開發生態旅游的天然優勢,淮河源的黃柏山、金蘭山等國家森林公園,雞公山、連康山、董寨等國家自然保護區,南灣湖、香山湖、鲇魚山水庫、龍山湖、潑河水庫、北湖等省級和國家級風景區,金剛臺國家地質公園,兩河口濕地、淮南濕地等省級濕地都可以開展生態旅游[2],在生態旅游開發中要控制游客接待量,注重游客的生態體驗。第二,發展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理念上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方式,是通過旅游餐飲、住宿、交通、觀光休閑、購物娛樂、旅游環境等各旅游要素的低碳化,實現可持續旅游的發展目標,是生態文明建設在旅游發展上的重要體現。在淮河源開展低碳旅游首先要對旅游要素進行低碳化改造,取消不符合低碳化標準的旅游項目和設施(例如南灣湖和浉河周圍的不規范的農家樂和鄉村旅館);禁止旅游經營者使用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一次性用品(例如一次性牙刷、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拖鞋),把旅游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促進淮河源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四)加大綠色技術研發,降低旅游污染旅游開發的基礎是資源與環境,淮河源旅游開發對水資源和森林資源高度依賴。資源的稀缺、環境污染與旅游業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加大綠色技術的研發力度,降低旅游對環境的污染是當務之急。第一,加大新能源的研發利用。使用生態能源和節能環保能源(太陽能、生物能等清潔綠色能源),對旅游景區的交通、餐飲、住宿等推廣利用新能源,改變目前高能耗、高污染對環境的破壞。第二,加大節能材料的研發利用。在建筑設施中采用節能、環保、無污染的材料;在餐飲住宿業推廣節能、綠色產品,使用可降解的餐具、生活用品。第三,使用垃圾分類處理技術。通過技術革新,對旅游產生的生產、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回收與處理,把垃圾轉換成能源來使用。第四,加快對污水處理技術的普遍使用,把生產和生活污水進行技術處理,循環利用,降低污水直接排放對淮河源的污染。還可研究和利用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以及信息網絡技術等來服務于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6]。
(五)加強對旅游參與者的教育,提倡生態文明旅游旅游活動參與主體主要包括三大類:旅游經營管理者、旅游者和社區居民。對廣大旅游參與者開展生態文明、生態道德、環境保護、文明旅游等內容的宣傳與教育,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第一,對全社會普及生態教育。國外許多國家的生態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全民生態意識較強,淮河源地區的生態教育也應從學校教育抓起,可以利用宣傳冊、視頻資料等方式開展生態教育,鼓勵學生到淮河源周邊景區開展參觀、調查,開展生態實踐教育,從小就樹立較強的生態保護意識。第二,對淮河源旅游經營管理者加強業務培訓,主要開展對淮河源生態環境保護、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專業知識的培訓,使他們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與業務技能,為游客服務講解和宣傳淮河源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第三,對旅游者進行生態文明旅游教育。通過對旅游者的訪談和調查我們發現,一是旅游者不知道自己游覽的景區位于淮河源,二是旅游者普遍認為自己個人旅游行為不會對淮河源產生影響。這就需要對旅游者持續開展生態文明旅游教育與引導,讓旅游者了解并認識到旅游對生態環境的直接和間接影響,讓簡單出行、綠色出行、徒步出行成為旅游時尚[7]。淮河源是我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區域,“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區域,旅游發展應該首先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在淮河源旅游發展中堅持生態文明觀,樹立起旅游與自然、社會、經濟的共生共榮的理念,采取尊重自然、理解自然、美化自然的旅游開發方式,從而創造出自然、人、社會的和諧共生,促進淮河源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榮勝.淮河源旅游產業發展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影響研究[J].生態經濟,2012,(2):157-160.
[2]信陽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3]信陽市旅游局.信陽市鄉村旅游發展報告[R].內部交流資料,2013.
[4]王國聘.是麗娜.生態文明視野中的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J].學術交流,2008,(2):121-125.
[5]吳國琴.旅游合作應加強環境審計[J].中國審計,2013,(7):273-276.
[6]李應軍.基于生態文明觀的旅游發展探討[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90-92.
[7]吳國琴.新常態背景下旅游業綠色發展問題探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5(4):71-74.
作者:吳國琴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