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中林業的作用(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退耕還林工程項目是我國一項強有力的政策,其投資量之大、涉及面之廣、群眾參與程度之高,是其他很多政策都無法比擬的。這項政策不僅是一項生態建設工程,更是關系到農民利益甚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工程。從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著手,分析了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希望能為退耕還林工程項目的順利圓滿完成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關鍵詞:
退耕還林;工程項目;生態文明建設
人是不可能完全戰勝自然的,要使得人類能夠立足于這片大地,就需要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在我國經濟建設不斷取得突破的過程中,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人類的重要。這是用我國綠地面積大幅減少、土地荒漠化加速、水土流失嚴重等一系列生態災難換來的寶貴教訓。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大力倡導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工作,為生態的改善和建設奠定了強大基礎。自從退耕還林工作試點開展以來,我國20多個省,2000多個縣市都參與到了這項工作之中,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1]。
1退耕還林對生態的影響分析
1.1退耕還林對森林覆蓋率的影響
1999—2008年間,我國完成0.27億hm2退耕還林任務,相當于再造一個東北林區。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多樣,由于人口眾多,許多資源人均占有率位居世界末位,尤其是森林資源人均占有率排名更加靠后。隨著我國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我國森林覆蓋率整體上得到了提升,并產生了極大的生態效益。
1.2退耕還林對水源地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國家,水系發達,包括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三江流域、珠江流域、額爾齊斯河流域等。而河流流域內森林植被的覆蓋率直接影響著域內的水土保持,這是減少域內巖石沙化、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1.3退耕還林對域內土壤改良的影響
建國初期,“農業學大寨運動”刮起一陣向山要地,向湖、沼澤要地的風氣。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的糧食產量,但對我國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導致許多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域內土壤肥力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由于森林植被根系發達,不僅能有效保持水分,還能有效改良土壤質量[2]。
1.4退耕還林對域內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在世界欠發達、森林植被覆蓋完好的地區,經常發生“野象入侵”、“野豬入侵”等現象。這說明,在森林覆蓋率較高的地區,動物種群豐富多樣。類似于“野象入侵”、“野豬入侵”,將林地變為耕地我們可以看成“人類入侵”,是人類逐步占據了動物的棲息地,而退耕有效增加林地對豐富生物多樣性有積極意義。
1.5退耕還林對沿海地區地下水鹽度的影響
流域內植被覆蓋率越高,地下水位就越高;流域內植被覆蓋率越低,地下水就會不斷下降,越容易引起海水倒灌,使得沿海耕地鹽堿化,不宜耕作。
2退耕還林工程需注意的方向
2.1結合基本農田建設工作
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建設應該結合基本農田建設工作,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退耕還林工作不能影響我國的基本耕地制度,不能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②退耕還林工作需要結合區域內的基本情況進行草木的種植工作,還可適當建設一些排洪溝和小水窯等工程,以保證農田和退耕還林之后草木的生產;③退耕還林工作還要參考相應的地形因素,對坡地可進行一定程度的梯田改造,以保證還林工作效率的提高。
2.2做好生態移民工作
有些退耕還林工作會對一些農村居民造成一定的影響。這就要求退耕還林工作中要注意結合當地的地質情況,并充分論證退耕還林工作對當地居民造成的影響,若是需要實施生態移民工作的,應該注意安撫好村民的情緒,照顧村民感受。同時,要注意用以工代販的方式進行移民工作,以便移民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提高其生活質量,解決好村民后續生存問題。
2.3實現畜牧業和林業的同步發展
為增強退耕還林工作實施的有效性,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畜牧業作為退耕還林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此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此,需要結合當地畜牧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優化退耕還林方式,通過開發當地畜牧經濟的方式促進地區經濟的規模化發展;還可以通過建設畜牧大縣的方式實現退耕還林,不僅能夠增強退耕還林的效果,同時還能夠加強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在林地中間的空隙種植牧草,為家畜提供食糧,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提高退耕還林地的利用效率,實現畜牧業和林業的同步發展[3]。
2.4結合其他產業發展狀況實施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可行性分析,首先應該考慮到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生態環境建設基礎上建設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將該項目與林業、農業以及其他相關產業部門的功能相聯系,促進綜合產業的發展。此外,還應該考慮到產業結構性調整以及勞動力轉移等各種問題。為避免退耕還林對當地經濟造成影響,在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應該考慮到當地經濟實際發展狀況,引入新型的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在可以退耕還林的土地上種植大量的果樹,形成規模化的種植園林,也可以選擇經濟效益較好的樹種種植,這些措施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4]。
3結語
綜上所述,退耕還林工程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不僅能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土壤質量和改善水源狀況,還能極大地改善生物多樣性的問題。而這些指標的改善,不僅預示著生態質量的好轉,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突出表現。不過在整個的退耕還林工作中,不能只重視自然的改善,還應該協調好農村和群眾的生產生活。因此,在具體工作中,有必要結合基本農田建設、生態移民工作,以及后續產業發展的各項問題來實施,以便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證人與自然和諧共贏。
參考文獻:
[1]肖麗莉.淺談退耕還林工程在生態建設中的意義和作用[J].民營科技,2015,07:206.
[2]徐詩紹.試論盤縣退耕還林工程在生態建設中的意義和作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3,13:270.
[3]李國平,張文彬.退耕還林生態補償契約設計及效率問題研究[J].資源科學,2014,08:1670-1678.
[4]韓洪云,喻永紅.退耕還林生態補償研究———成本基礎、接受意愿抑或生態價值標準[J].農業經濟問題,2014,04:64-72,112.
作者:廖洋志 單位:思南縣邵家橋鎮林業環保站
第二篇:現代生態文明林業工程的思考
摘要:
生態林業工程建設不僅可以減緩溫室效應、防止水土流失,而且對退耕還林有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生態林業相關制度,可促使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逐步邁向規范化和高效化。概述了我國建設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建議。
關鍵詞:
生態林業工程;生態保護
加快建設現代生態林業工程是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前提。現代林業工程的主要發展思路是以林業資源為基礎,結合先進的理論知識,將動植物、生態環境與社會建立成為一個協調統一的、有機的整體。生態林業的建設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頒布相關的政策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保證生態林業工程高效、規范、有序地發展。
1我國生態林業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生態保護意識觀念不強
目前我國相當數量的人群并沒有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對環境惡化帶來的后果沒有明確的認識。尤其是在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仍然持續著原始的耕種方式,對原始森林的破壞極其嚴重,濫砍濫伐、植被破壞等行為最終會帶來嚴重的水土流失,甚至會導致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因此,相對薄弱的生態保護意識對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阻礙非常嚴重。
1.2居民用地和工業用地占據了部分生態工程空間
近些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及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建筑用地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大。無限制地征用土地作為建筑用地,不但對現代生態林業建設工程具有阻礙作用,而且對于環境的破壞也非常嚴重,二者出現了難以調和的矛盾。1.3林業工程建設經驗不足現代生態林業建設工程需要一個系統的規劃,同時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持以及理論基礎。而我國處于生態建設發展的初級階段,無論經驗還是技術上都不能滿足需求,對整個系統很難進行有效的規劃,無法快速有效地推動我國生態建設的發展。
2推動我國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建議
2.1強化和完善對于生態建設的政策指引
政府對于生態建設的快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內容之一就是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從領導層面完善相關政策和規范,統籌兼顧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統一發展,統籌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不斷推進經濟發展的源源動力,將可持續發展貫徹到底。在退耕還林、植樹造林方面進行積極的政策引導,協調農業、林業的健康發展,切實從農民的自身利益出發,兼顧生態發展需求,使得政策有可執行性和有效性。繼續完善對于原始森林的保護力度,防止人為濫砍濫伐、偷砍偷伐的破壞,同時加大監管力度,防止森林火災等災害的發生。
2.2從各個主體的切身利益出發,促進現代生態林業工程的發展
生態建設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必然會在實施的過程中觸及不同層面的群體利益,嚴重時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沖突。此時,統籌兼顧不同主體的利益就顯得尤為重要,相關政策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傾斜,不斷加大對生態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積極動員各個主體的積極性,爭取贏得各層次的大力支持,為現代生態林業建設拓寬渠道,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2.3正確認識生態林業工程
現代生態林業建設不能停留在林業經濟效益的膚淺層面上。在這種傳統意識下,大量地、一味地營造經濟材林,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林木之間的協調生長,對于生態林業的建設極為不利。應該將生態建設作為長遠目標,以先進的經營技術為前提,充分考慮物種之間的協調生長,更深層次地研究木本植物之間的相互競爭與依賴關系,把握不同木種之間的物質能量流動和結構功能,使得生態林業向正規化方向發展。積極動員當地人民群眾,使其認識到對生態林業的保護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將目光放長遠,真正實現生態林業的綜合價值。
2.4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
改變人民群眾的觀念意識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需要以提高人民整體素質作為前提。所以在民眾的保護意識還不夠強的時候,完善的規章制度對其的約束和督促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建設現代生態林工程的規范、高效發展的基礎是相關制度和政策的扶持,這樣才能保證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質量以及順利可持續發展。制度的建設需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區應區別對待,建立適宜于當地林業工程的特色政策,得到當地廣大民眾的支持,以確保其順利地進行。
作者:趙宏偉 單位:黑龍江賓縣新甸林場
第三篇:生態文明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摘要: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價值觀與消費觀,在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林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林業生態建設的有序發展成為了推動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在整個生態文明建設中林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某個角度分析,生態文明的本質從根本上決定了林業的發展,為從根本上分析生態文明與林業之間的關系,本篇文章從多個角度展開分析與討論,對其內涵加以概述。
關鍵詞:
生態文明;林業可持續發展
1、林業發展中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
1.1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
依據相關文獻資料報道,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是其主體,因森林的面積比較大,結構比較復雜,對維持生態環境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1]。此外,森林的主要生態功能表現在:森林是當前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儲量,能夠緩解溫室效應,且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的主要蓄水庫,能夠起到涵養水土的作用,在新時期為積極推動小康社會的發展,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與進步,則需要積極彰顯林業的功能與作用,體現其主體作用。
1.2林業是巨大的循環經濟體
在整個社會發展中林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當前規模較大的循環經濟體,根據不完全統計分析,現階段我國林業資源比較少,另外,林業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能夠形成良好的循環體,即“森林---利用—培育—森林”,因此在對森林資源的利用上需要加強利用樹木的功能,形成多效應的循環模式[2]。此外,還需要科學管理森林資源,進一步擴大經濟規模,推進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進步。
2、現階段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
2.1林業投資渠道所存在的問題
林業投資渠道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從整體角度分析,現階段我國大多數林業投資渠道比較單一,往往需要依賴各級財政投入,沒有形成完整的社會化籌資機制,在前幾年國家在林業發展中投資大量的金額,其數量巨大,規模巨大,但是從某種角度分析,仍然與林業重點工程所需要的資金存在差距,無法保證資金及時到位,如此一來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林業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與進步。
2.2林業科技水平存在問題
在與其它國民經濟部門的對比中,林業科技水平比較低,并表現在三點:第一是科技投入比較低,根據筆者在近幾年的調查分析可以得知,林業科技投入的水平比較低,甚至部分地區林業科技投入所占據的比重不足1%;第二是缺乏技術人員,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技術人員呈現出不足現象,根據不完全統計分析,我國林業系統中專業人才的數量僅為總職工的14%,與發達國家的人才比重相差甚遠;第三是缺乏科技貢獻,我國當前林業科技貢獻率僅僅為30%,無法為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理論基礎與保證。
2.3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存在問題
從整體角度分析,現階段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管理制度并不成熟,仍舊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表現在五點:第一是在進行投資之前并么有制定切實有效的決策程序;第二當前我國各個地區的林業工程在投資方面由多個部門進行管理,不僅協調能力比較差,并且長此久往能夠與工程資金、質量管理脫節;第三是因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國家投資計劃下達的時間比較晚,沒有真正保證投資的即時性,如此一來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程的積極性;第四是很多相關配套資金并沒有得到落實;第五是在整個林業工程建設中,主要采取保報賬制度與監理制度,這兩種制度在整個運行過程中大打折扣,沒有從實際角度出發,未發揮應用的作用[3]。
3、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構建切實有效的生態補償體系
正如上文所言,林業的發展對我國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林業生態效益并沒有得到實現,無法從根本上保證林業資源的供給,對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在此發展趨勢下,則需要積極構建完善的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第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體制,并要試行綠色GDP核算;第二是要進一步改革綠色稅制度;第三是要根據實際的發展情況制定切實有效的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專項基金;第四是要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第五是得到國際補償[4]。
3.2構建完善的林業產業體系
從生態效益角度出發,商品林的效益比較明顯,大多數商品林的經營是在市場經濟中進行的,只有加強發展商品林,才能進一步緩解政府對林業生態建設所造成的影響,才能夠真正提高林業的綜合效益,推動林業的發展與進步。除此之外,在當前我國林業的發展體系中,商品林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因為受到生產周期、投資規模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商品林的投資環境比較惡劣,為從根本上改善這一發展趨勢,首先需要做到的措施包括:第一需要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第二要做好林業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森林資源流轉機制,實現林業資源的有償轉讓;第四是要減輕林業的稅費,做好對林業投資的金融扶持力度[5]。
4結語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生態文明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要想推動生態文明的有效建設,則需要從林業角度出發,對林業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因素進行分析與探究,找出其中所存在的各項弊端與措施,并從實質角度出發進行分析,推動我國林業的創新變革。
參考文獻:
[1]周稚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5:18-19.
[2]覃超和.生態文明下的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策略[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03:167-168.
[3]王邦德,董紹勝.淺析生態文明與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29:247.
[4]黃崇斌,吳錦趙.淺析生態文明與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4,02:62.
[5]林峰.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的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4,17:96.
作者:夏萬由 單位: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