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理工科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發展和改革,產學研協同創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尤其是以理工科院校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較好地整合了各方優勢資源,并在政府、科技服務機構等大力支持下了探索出了一條現階段我國發展亟待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加強對理工科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機制研究,可以更有針對性的提高產學研協同的協同力和創新力,從而能較好的發揮高校功能達到多方共贏的目的。
關鍵詞:
理工科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關于產學研合作模式研究就已經開始。直至1992年,國家經貿委、原國家教委和中國科學院才正式聯合組織實施了產學研工程。2011年,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提出了“協同創新”的思想,并由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研究制定“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旨在能借助“協同創新”的理念促進“產學研”工程的發展與完善,達到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深度配合,實現重大科技協同攻關的創新。
一、理工科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建設的意義
1、理工科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是科教興國的需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校為社會培養了人才、提供了科學技術保障,其作用不言而喻;而理工科院校則主要從事地質探勘、城市規劃、機械設計等專業領域研究,承擔了國家大部分基礎性建設,范圍覆蓋各行各業,所涉及的科研領域和人才培養區別于師范類、醫學類、文學類、法學類院校,其研究成果的轉化和人才作用的發揮對當前我國提出的深入改革發展更具有現實意義的價值。由此可知,理工科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能更有利于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發展。
2、理工科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是自身發展的需要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改革的深水區,市場經濟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為此,原有的教育與經濟、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關系產生了矛盾和沖突,促使理工科等院校必須加強深化教育和辦學改革,走出一條符合需求的發展道路。產學研協同創新充分發揮了理工科等院校的智力、科技、人力等資源優勢,在與科研機構、企業合作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實現理工科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并在服務社會和人民群眾的同時也擴大了自身影響力。
3、理工科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是產研機構的需要
首先,同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中,企業間的優生劣汰、殊死競爭相比高校、科研機構壓力要大很多,它們在此大環境中求生存可謂不進則退,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并希望借助新技術等有利資源來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其次,科研機構介于兩者之間,它的存在意義之一就是將所做的研究成果應用到實踐中,而科研項目又需要科研經費和科研人才。高校和企業的協同創新,恰巧為科研機構提供了人才、提供了成果轉化平臺等需要。
二、理工科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開展的問題
1、協同上的問題
1)缺乏主導,難以協同。院校、企業、科研機構由于組織機構、形式性質等方面的不同,易產生價值取向沖突、文化差異、信息不對稱等諸多矛盾,這些矛盾直接或者間接地衍生出協同中的各種問題,致使協同參與者意見不合。此外,參與者之間是平等合作關系,則不存在直接的領導與被領導關系,在問題的協調上會產生決而不行、議而不決等問題。
2)利益不均,阻礙協同。利益是各協同參與者的共同動力驅動和共同愿景,如何合理分配利益是制約協同創新的關鍵問題之一,也是調動協同積極性的關鍵因素。由于協同創新的參與者組織機構等方面差異,勢必在利益訴求上的差異,同時部分協同創新缺乏平衡各方利益的有效機制,導致利益分割不均,協同群體內部矛盾激化和分歧產生。
3)規定各異,影響協同。參與協同創新的主體來自不同單位和系統,參與者的組織關系、上下級關系、人事關系、工資關系等都受各自條條框框約束,無疑增加了協同創新中的協調組織工作的難度。其次,參與協同者還受到不同地域背景的限制,這種跨地域、跨校區的干擾因素難以為協同創新的工作提供更直觀的參與、交流和研究。
2、創新上的問題
1)缺乏目標定位。開展協同創新的過程中缺乏目標和定位,往往會出現“小馬拉大車”、“揚短避長”等問題。一是由于大多理工科院校沒有結合自己辦學特色、學科優勢、地域優勢,而是習慣性地照搬或跟風;再者理工科領導在思想上易受到工科固有思維方式的影響,往往較為單一,缺乏創造力,以致于開展此項工作花費了大量資源和力氣但成效不大。
2)缺乏機制保障。大部分產學研協同創新或多或少都面臨中途破產等危機問題。有的可能是因為資金短缺,有的可能是技術瓶頸,還有的可能是追求短期效益、合作意識存在分歧等等。不論何種因素,歸根結底就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缺乏科學、系統、有效的機制保障,難以達到協同效果,難免造成畸形發展,最終無法產生創新。
3)缺乏利益共識。前面提及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利益驅使是協同創新的動力之一,面對利益為前提,協同者基本可以做到平等、互利、互補等原則,但是一旦遇到風險和責任,很可能協同者就會“大難臨頭各自飛”以求自保。由此可見,協同者之間只有利益關系和制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樹立榮辱與共、利益共贏的思想觀念,共同進退。
三、理工科學院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
1、協同機制的構建
1)加強組織領導。產學研協同創新應充分借助政府、中介服務等宏觀以及外部力量的推動協調。第一,積極發揮保障作用。由政府牽頭,進一步完善落實國家、地方有關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方針政策,及時出臺可行性方案;中介機構要憑借自身專業性、經驗性特點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相關運行機制、操作模式等方面制度保障。第二,努力形成協同合力。在協同創新中不能只依靠高校一家之力,而是要努力打造政府、中介服務機構一起參與、共同擔當的局面,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配合緊密、深度結合。
2)構建共同愿景。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否具有長期性,關鍵是各方面是否具有長期合作的動力。[1]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必須找到它們間協同的共同愿景。第一,堅持協同性原則。參與者要認識到各自的差異,對不同的文化價值進行包容和尊重,找準自己在協同中的定位。第二,互惠性原則。高校主要是提高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服務社會;企業主要是在競爭環境下生存獲取直接經濟效益,政府部門主要是帶動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獲得政績等等;因此,在協同中要充分兼顧多方互利互惠。
3)堅持改革創新。當前,國外高校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已日趨成熟,如美國硅谷產學研“聯合”創新網絡、北卡羅納州的三角科技、日韓的技術研究組和官產學研結合、愛爾蘭和瑞典等國協同創新網絡及聯盟、歐盟的創新集群等。[2]這些典型成果案例都是打破了傳統守舊的局限和約束。為此,我國理工科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各個參與者也需要打破傳統觀念和制度的限制,以構建科學至上、效果最大化為原則,深入改革。
2、創新機制的構建
1)找準定位和目標。第一,結合自身特點為基礎。理工科院校有著自己的辦學和專業特點,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第二,結合地方需求,要善于結合優勢政策,抓好發展機遇,充分結合所在地域的優勢。第三,結合科學模式為途徑。目前產學研模式主要有5種,即政府推動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高校主導型的產學研模式、企業主導型模式、聯建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共建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3]現實中理工科院校必須結合自己辦學水平、科研能力等多方面具體情況科學選擇屬于自己的模式。
2)完善機制和管理。產學研協同創新是一個科學系統,它包括若干內部子機制,如協同創新動力機制、選擇機制、投入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等。[4]為此,在協同創新運行過程中一是要按章辦事,嚴格按照規則制定辦事,發揮機制和要素之間的作用。二是要查漏補缺,做產學研協同創新不能走過場和形式主義。理工科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出真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不能停滯不前,攻堅克難、迎難而上才能有所謂的創新。
3)加強人才和培養。第一,加強以人為本。協同創新需要的是一支富有創造力、生命力、戰斗力強的隊伍。針對不同對象應采取不同的培訓和方式。第二,加強思想引導。人不是僅僅滿足于生理上吃、穿的需要,更多的還是實現思想精神上的滿足。為此,在產學研創新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對人才的思想教育,灌輸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加強人文關懷。在協同中必要講究方法,要將對人思想工作由顯到隱,不能較為強硬的批評、給任務,而是需要給予更多的交流和心理輔導,使得他們對工作認知化被動為主動。
參考文獻:
[1]張澤一,王樹蘭.構建應用型高校產學研合作的長效機制[J].中國高校科技,2012(1).
[2]劉悅倫,沈奎.協同創新已成為當今世界潮流[J].南方日報,2009(2).
[3]李興華.協同創新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徑[J].科技日報,2001(9).
[4]李祖超,梁春曉.協同創新運行機制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7).
作者:郝佳佳 張萌萌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桂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