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共環境陶藝文學鑒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劉光文單位: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其一,公共環境陶藝的藝術美感是多方面的。釉色美感:現代陶藝的釉色隨著燒制曲線和外界條件的變化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效果。色釉通過高溫燒制呈現出不同色彩,或絢爛華麗,或純色質樸,變化豐富。釉色之美是陶藝的特色之美。造型美感:泥料的可塑性使陶藝具備無限的、不一而足的形態,拉坯成型、泥條盤筑、模具印坯、雕塑技法等成型方法使公共環境陶藝具備豐富而多變的美的形態。肌理美感:一方面,泥土的材質肌理可以體現陶藝的自然肌理美感;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創造出新穎的肌理美感,如可以采用表面有凹凸變化的材料在坯體上壓印或者滾壓痕跡,形成獨特的肌理。燒制美感:陶藝作品的燒制美感可以通過對火候的控制、測量熔融點以及記錄溫度等控制窯溫的方法實現,由于陶藝的燒制受燒成氣氛、天氣,以及釉色料、坯體等多重因素影響,便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千”變化無盡的燒造之美。
不同的燒制方法可創造出環境陶藝變幻而獨特的燒制美感。綜合材料美:可以靈活多變地將陶瓷與其他材料結合,實現對材質常態的突破,實現其獨特的表現力,充分運用新媒介與表現方式展現陶藝的美。地域美感:陶瓷會因地域上的差異體現更多的人文品質,同時,陶藝也會因為民族性的審美而以不同的藝術風格、形式反映現實生活,形成與本民族特定的環境、特定的理念一致的藝術表現形態。傳統語匯美:陶瓷文化是一種情感化的歷史符號,具備特殊意義的文化性和物質性,將這些獨特個性融入現代環境陶藝作品,可以更好地實現泥土的延展性和可塑性,滿足以人為主體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審美需求。器型裝飾美:陶瓷最早是作為人們日常使用的器皿,現代陶藝弱化了其使用價值,根據原有的器型結構表現出不規則的形態、交叉、錯位,實現其動感美。
其二,公共環境陶藝以帶有特殊歷史文化符號的獨特藝術形式,與公眾生活親近,與周圍環境融合。現代陶藝融入公共藝術成為環境陶藝,成為體現城市文化與民眾需求的重要載體,人們關注環境、美化環境、親近自然和返璞歸真的要求使現代陶藝介入公共藝術具有發展的大好時機。現代環境陶藝是現代陶藝和現代環境藝術發展的產物,其藝術特點與獨特的審美價值在創作中受到藝術家前所未有的關注。同時,環境陶藝一般蘊含著廣泛的、社會群體認同的文化精神和社會公共精神,肩負著創造具有美學價值的藝術品、提高公共生活環境品質、提升廣大市民的藝術意識和公共生活情趣的社會使命。
實例分析公共環境陶藝發展的經驗教訓
例一,西班牙的建筑大師安東尼奧•高迪有一個享譽全球的建筑作品——吉爾公園,其中一個蜿蜒的“長蛇椅”就是以陶藝處理手法制作的,很好地讓陶藝成為建筑的“皮膚”般的有機體。追根溯源,這些陶瓷作品受到好評很大的原因是具有個性,以淋漓盡致的個性化特征征服觀眾。要更好地表現環境陶藝的個性化,首先要在觀念上獲得突破,陶藝家要將自身對生活獨具慧眼的洞察和獨特的感受以與眾不同的泥土語言表現出來,有了個性化的觀念,更要將觀念以個性化的技巧表現出來。陶瓷材質有著天然的特性,陶土和釉料的可自由發揮度與燒制方式等的不可預期性的奇妙結合,為陶藝家個性的表現形式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使個性、技藝、激情和思想更自由地馳騁其中,使陶藝家更好地尋求與當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體驗相匹配的公共環境陶藝形式。
例二,我國雕塑家于慶成的代表作品《長江•黃河》(圖1),以極為濃厚的中華文化氣息和母性特征備受稱道,將強烈的鄉土氣息和濃烈的現代感完美糅合在一起。這類作品是完美地融合民族性和時代性的典范。公共環境陶藝是城市的名片,應義不容辭地體現本土文化,本土文化對內更具備溫情、人性、感懷和充實的美感,對外可以體現當地的地域特色。站在民族特性的角度體味本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人可以更加深切地感悟到環境陶藝帶來的美學意境。當然,公共環境陶藝家要在作品中體現民族性,首先應該體悟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再結合現代的藝術觀念,創作出可以體現民族精神、具有時代性的陶藝作品。
例三,會田雄亮的作品把陶藝與建筑相融合,把陶與水、空氣、陽光相協調,陶藝之美與建筑之美、自然之美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印象深刻。在環境陶藝形式的設計方面,陶藝家應該通過造型方面的取舍與概括彰顯陶藝的詩情畫意。在公共環境藝術方面,陶藝家并不能要求對審美對象進行面面俱到地細膩刻畫,而只能取其大意,不著意求形似,而更注重神似,以“寫意”的氣韻、詩性之美來體現中國本土特征與東方藝術體系風格。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公共環境陶藝應該承擔一部分改變環境的重任,其設計一定要注重藝術韻味的體現,以豐富的人文體驗誘發公眾在和諧空間中的愉悅精神。可以說,將環境陶藝作品放置到公共空間環境中,與空間環境相融合,極大地充實與優化了城市環境,讓公眾可以從周圍環境中更好地體味文化的氛圍,切身感受到文化的陶冶熏陶和傳承延續。
公共環境陶藝的發展趨勢
公共環境陶藝必然隨著公共環境藝術的不斷發展而發展,其發展趨勢也將沿著公共環境藝術的發展道路前行。一方面,交融性是當前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公共環境陶藝的發展也必將受到交融性的影響。陶藝界都在嘗試著從傳統的中西方文化的對立矛盾中尋找異同,文化方面的交流與激蕩儼然成為公共環境陶藝發展的新方向。同時,陶瓷藝術在風格、材料與語言方面與其他藝術的界限也日趨模糊,傳統和現代、功能和審美等也不再涇渭分明。另一方面,藝術具有民族性、世界性,公共環境陶藝也不例外,創作出既具有民族特點、文化特征、地域和材料特色,又適合本地環境、文脈的環境陶藝是城市建設者、陶藝家的共同使命。
每個城市都具有其獨特的內在氣質,文化特色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未來公共環境陶藝的發展一定要更注重環境陶藝作品和周圍環境、建筑以及城市的人文環境的結合,其設計意識應更注重宏觀審美。陶藝家要把握好環境陶藝和地域本土、建筑以及人文的關系,盡力爭取和自然的有機結合,更好地實現與大眾的互動交流,設計出獨特的環境陶瓷作品。當然,環境陶藝的發展更需要從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體現其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文學、哲學、觀念等的藝術性和文化性,反映民族心理與性格的變化,體現時代的審美心理。
公共環境陶藝更應該體現生態批評觀念。環境陶藝對現代人的情感要起到撫慰作用,與現代主義建筑之間也要保持良好的互補關系,因此陶藝家可以以對其的審美來呼喚公眾的生態意識的覺醒。生態親和性通過對人的與生態和諧融通等意識的不斷強化,創建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引發人類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強烈共鳴。陶藝審美的生態特性主要通過陶、瓷以及色釉等載體來承載對人文精神與生命的體驗,以使陶藝家創造出更多具備生命力的作品,更好地發揮出陶藝作品的藝術恒久性、陶瓷審美的長存性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