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儀器談對陶瓷文學思想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趙立秀單位:雕塑瓷廠陶瓷創意園
名陶瓷藝術家周國楨老師堅持體驗生活,走現實主義創作道路,堅持藝術造型美學與陶瓷材料科研相結合的表現手法。他的一生多次變法,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陶藝唯美時期”,探索經歷長達二十年,作品講究造型與色釉珠聯璧合,宏觀看:“大動態、大形體、大線條”,十分簡約,富有氣勢;微觀看:氣象萬千,異彩紛呈。
他于1961年創作的非洲三部曲《怒火》、《以血還血》、《獨立》和《西班牙舞女》,運用烏金釉、郎窯紅,造型簡約,線條寫意,高溫色彩裝飾語匯的表達愈加豐富。特別是《西班牙舞女》,小雕塑卻用流暢而簡潔的線條表現西班牙舞女的狂放性格。
著名陶瓷藝術家劉遠長老師創作《哈哈羅漢》、姚永康老師創作《珍珠葡萄女》,也在小作品中運用簡單的造型表達思想。
其二,絕佳的觸感和手感,即使用的合理性和舒適性。現代社會,人們習慣于不把產品特別是工業產品當作可以欣賞的、玩味的對象,但是陶瓷不同,因其飽含著獨特的材料語言,在使用特性的基礎上,著實會傳達出某種藝術品質。
興起于二十世紀初葉、繼而主導全球設計思潮的現代主義,其核心是功能主義和理性主義。所謂功能即是指事物的功效、作用。認為一件物品的美和價值取決于它對于其目的的適應性。而所謂“功能主義”就是去發現物品真正的使用目的,并嘗試使這個物品能變成有用和可用的,即能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在這一前提下,產品設計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原則就是簡潔、實用,強調實用物品的美應由其實用性和對于材料、結構的真實體現來確定。放逐陶瓷創作,也就是以實用為宗旨、源自手工的民藝之美。這種美在于樸實無華、親切自然,沒有刻意的造作與修飾,真正貼近人的需求。要與人親近,必須具備絕佳的觸感和手感。景德鎮陶瓷講究“過手七十二道方可成器”,既是說制瓷工序不厭其煩,也是說手工在工序中的舉足輕重。
景德鎮分工極細,就拿茶具一門,現在就形成一項產業和文化。筆者所知,景德鎮一家名為“九段燒”的手工瓷廠,每件茶具從泥到瓷坯再到成瓷,都是完全手工。廠里有一年制作冬天用的聞香杯,采用高白泥高白釉,青花彩繪,特別設計成一掌高、僅足一握,因為這樣設計后,杯子正好能被人雙手握于掌心,一遍聞香、一遍還能取暖。
筆者認為,小器皿大多屬于生活陶藝,人們兼具對實用和美感的要求,因此在合理、舒適上,往往耗費更多心思。就是現在工業化生產線上的日用陶瓷,從設計構想到石膏模型的制作、推敲直至最后完成,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無論是對造型細節的反復經營,還是在材質、工藝以及實用、耐用上的深入試驗,都要體現每一個環節上力求最好、最完美的設計品格。
其三,在前者基礎上所透露出的某種文化特質,即來自審美、精神層面的享受。這種人性化的養料彌足珍貴,也讓陶瓷具有感性特質,這種器物之美不僅是形式與視覺上的表象之美,也讓人在使用、接觸時,感受到豐富的實用性以及親切感、舒適感所帶來的心理和精神滿足。
過去我們的陶瓷由工匠制作出來、在民眾日常生活中使用,其本質不是用于鑒賞的美術品,而是為了實用之需手工制作。它最初呈現著的是,自然、健康、樸素的靈動之美。現代陶瓷創作,將實用美同機械、技術、理性相調和,從設計美學、技術藝術、人性因素尋找到共鳴和平衡點,能夠實現文化的享受和延續。
筆者設計、制作的青蓮系列器皿,造型簡單、完全手工、美觀大方,從景德鎮影青釉、禪宗文化、西方設計中吸取靈感,無疑是將東西方文化融合,形成愉悅、親切的精神享受。在雕塑瓷廠、景德鎮各個陶瓷聚落里,不少年輕人在設計實踐中,跨越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民族與國際、手工與機械、個性與共性等多重復雜、抵牾的因素,其思想和產品所閃爍的火花,必將對景德鎮現代陶瓷設計及人們的生活理想產生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