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近代陶藝文學中的動態美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方夢雪單位:景德鎮陶瓷學院
現代陶藝中動與靜的體現
現代陶藝,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藝術家以各種材料,借助不同表現形式為媒介,來表達社會現實及個人與集體情感的藝術形式。其中,動與靜是藝術家借以表現美與情感的重要藝術手法之一,其在現代陶藝中屢見不鮮。在此僅從形態、色彩、方向、肌理、構圖五個方面,結合典型作品淺析動與靜在現代陶藝中的表現形式。
1形態的動與靜
形態,包括事物的形狀與狀態,它是動靜的重要構成因素。就陶藝作品而言,形狀是其得以存在的最基本媒介;沒有形狀作為依附,色彩、構圖、肌理都無從談起,所以形狀也是傳達動靜之感的最直觀因素。狀態,與形狀相比,更側重于作品所表達的態度,物質狀態即情之狀態,通過它供欣賞者去體會其中真意。以黃煥義教授的作品《躺著的梅瓶》為例,從形狀看,長方體的底座與流線形的主體形成對比,產生動靜之感;而單獨看主體的青花梅瓶,其尾部翹起的形狀給人一種飛躍之感,并帶沖勁,似待起飛。從狀態看來,將梅瓶加以扭曲會更添動感,雖將其置于底座之上,卻仍不失動感。至于扭曲的梅瓶所要表達的感情與情態,則需不同的人加以不同體會方可顯其深意。該作品除了形態上所體現的動靜之感以外,在色彩與肌理等方面也同樣營造出了動靜之美。
2色彩的動與靜
色彩有它本身的動靜性質,不同的搭配,有不同的效果。色與色之間,色相、明度、純度的不同運用,都會產生不同的動靜感覺。在色相環的依次排列與相互對比中,不難發現,暖色系較之冷色系相對更具動感,而平穩沉重的冷色系則較具安靜感。此外,明度高、純度高的色彩具有相對的動感,明度低、純度低的色彩具有相對的靜感。當將明色與暗色上下配置時,若明色在暗色之上具有動感;反之,則會產生靜感。
施于人教授的作品青花斗彩畫盤《富貴滿堂》則是以上淺述的典型例子,如圖2所示。作者運用了明度、純度都較低的蘭、綠、紫等色作為主體色,具有平穩沉重的安靜感;加之大塊面傳統的紅色襯底,具有動的活躍感。明確的色彩塊面布局,產生了鮮明的的動靜之感。該作品映證了暖色系向前、冷色系后退的效果。在運用色彩對比營造動靜之感時,應使主題色明確精煉,背景色色調應統一,二者冷暖應明確區分,如運用不當會適得其反。該作品正是合理協調了主輔色、冷暖色以及色彩明度對比程度幾者之間的關系,因此達到了既有節奏又統一的動靜之感
3方向的動與靜
具有運動的形態往往最引人注意,因為它意味著發展、前進等美好的精神狀態。而運動是絕對的,所以相對靜止的陶藝作品中大都可以找到運動的蹤跡。其中的方向性都是以一個視覺中心為坐標相對而言的,所以,要研究其方向性,首先需要找到這一視覺中心。以該中心為坐標可分為向內形和向外形兩種,前者是由外向內作發射狀,由動開始到中心點達到靜;后者則是以中心為其動的穩定秩序。以趙蘭濤老師的作品《湖田邊的荷塘》為例,如圖3所示。作品主體是圓形的壺身,帶刺的菏莖夾帶花苞和蓮蓬做了壺的其它部分,在質感上形成了動靜對比。就方向感而言,同樣以壺身為視覺中心,向上、下、左(或右)三個方向向外放射;其中,上部的提手成回旋狀,而且,自由的曲線給原本的動靜之感更添了靈動之氣。
4肌理的動與靜
所謂肌理,可將“肌”理解為底,即原料的質感;將“理”理解為表,即原料經過加工后而表現出的紋理起伏的編排。現代陶藝中正是充分運用了這一表現方式,在原材料不變的前提下,制造出了千變萬化的紋理效果。以詹偉老師的陶藝作品《太湖印象之一》為例,如圖4所示。該作品表現出的不同肌理鮮明可見,左半部分則施以無裝飾紋樣的紅色釉,雖無紋樣,但鏤空而粗糙的仿巖石肌理十分清晰,極具動感;而作品的右半部分是折枝花紋樣的青花紋飾,花色淡雅、安靜,賦予靜態美。面積近似的左右兩部分無論是在亞光或亮光的釉面上,還是在曲折或平滑的造型上都形成了鮮明的動靜對比。.5構圖中的動與靜在構圖中,點、線、面是最基本的元素,也正是由這幾個元素的千變萬化構成了構圖中的動與靜。
點的動靜是根據空間來決定的,它或動、或靜是自由的,當點連續出現成密集狀時便形成了線或面。線是最具有動靜性質的形象,其中,曲線或弧線與直線的對比最為強烈鮮明,流動的線條在直線的映襯下更顯動感;而折線與曲線和弧線相比其動感則又不同,更深刻而非柔和,給人以游動不斷的活躍感;水平線與垂直線是最具靜態的形象,有平穩、安靜感;斜線具有奇突、推進、縱深的動感;弧線則呈現出柔和、流暢、豐滿的動感。面的動靜感覺在于面的大小、輕重、黑白等的區別。
以馮美庭老師的作品古彩瓶《春意》為例,如圖5所示。畫面中除了鮮明色彩營造出的動靜之感,利用構圖中的點線面而獲得的動與靜同樣鮮活。先是幾只鳥兒零星布局,穿插在線中,作為獨立的點元素,它們表現出安靜、穩定之感,但作為線中跳動的元素則展現出活躍的動感;繼而,整件作品構圖中最惹眼的便是貫穿首位的整條大幅度的曲線,這無疑是此構圖中最具動感的一筆,這恰與器皿的直線形成強烈對比,動靜盡顯;再就是畫面中紅白兩大塊面,輕而易舉地將整個構圖區分為左上、右下的動靜兩部分。當然,這些的前提都是僅限于此作品中的對比而言的。
動與靜在現代陶藝中的運用
通過對現代陶藝作品的典例進行分析后,我們應學會從中找到規律,并將動與靜這一美學原理合理地運用到創作實踐中,使陶藝創作中的創新成為現實。而這項工作需要具備的前提條件,筆者大致總結為以下三點:
1扎實的理論基礎
本文展開的理論基礎為:“自然的動與靜”和“動與靜的美學觀”,但真正要在現代陶藝創作中合理地運用動與靜的表現手法,還需要更廣泛的理論知識作支撐,如陶瓷工藝學中釉料、泥料的運用,色彩要素的合理運用,裝飾方法的種類,圖案設計等等。只有以較為全面且扎實的理論為依托,才能將動與靜的表現方式運用得淋漓盡致,表達出預想的藝術效果。
2嫻熟的技法工藝
在具備了扎實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必須練就嫻熟的工藝技法。如本文第三部分中所出現的典型作品,如果沒有造型、繪畫等工藝技法是很難創作出如此完美體現動靜之美的作品的。要將一件作品上升為藝術品的高度,技法工藝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如果這一環脫了節就只能算是作,而非藝。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將創作重點放在新穎的構思上,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思所感充分展現出來,并給觀賞者留有思考想象的空間。
3不斷更新的創作理念
隨著社會生活、生產各方面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這就要求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要與時俱進。創作理念,通常被理解為作者通過對所處時代背景下發生的事件、產生的情感加以概括總結,而觸發的個人情思。在現代陶藝的創作中,創作理念作為創作的源泉,決定著整個作品的成敗。一個沒有思想、不貼近生活的作品只算得上擺設,而談不上藝術。所以,即使再高的工藝、技法也需要有創作理念為支撐。
作為陶藝創作的靈魂,創作理念是需要不斷更新的,其更新的途徑有許多,例如通過書本,吸取前人總結的理論精華;通過各種媒介,對不同時期的優秀陶藝作品進行賞析,總結其成功的創作經驗;融入社會,貼近生活,在實踐中觀察、提煉,這是最直接的途徑。
結語
宇宙中千變萬化的種種形態都是通過各自不同程度的運動與相對的靜止而訴諸于人的感覺的,藝術正是這種種形態之一。藝術家所追求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這需要依附于不同的表現手法來實現。動與靜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對重要范疇,在現代陶藝中發揮著其無限的力量,以日益豐富的形式表現出來,賦予了作品以更和諧的美感。本文為筆者對陶藝創作中動與靜的部分相關內容進行的淺析。希望能夠在陶藝創作中給大家一些啟發,有更多成熟的作品呈現出來。